Snmr Miri   6月18日上午5:31
用「體→性→用→相」的角度來看問題,或許能讓我們把問題看得更深入一點……

體性用相一如.jpg

Snmr Miri 有「體」才有其性,有「性」才有其用,有「用」才有其「相」。
反過來看就是:有「相」必有其用,有「用」必有其性,有「性」必有其「體」。

Snmr Miri 把上面那兩句話,的「才有」和「必然」錯置一下,我們將會發現一個問題:
有「體」必有其性,有「性」必有其用,有「用」必有其「相」。
有「相」才有其用,有「用」才有其性,有「性」才有其「體」。
這樣,能看出錯置之後的內容…有了什麼問題嗎?

如果能看出來的話,那你就能看出「體性用相」的內容,然後,「體」就是怎樣的「必然本質」,「相」就是怎樣的「隨緣顯現」。
Snmr Miri 是的,有其「體」,必有其「性」,但有其體性,不必然一定會起「用」而成「相」。
因為,我們可以用一種方式,使其「不生」,只要沒有「外緣」而「使之起」的話。
又,有「相」必有「用」(先作用、反應之後才會有新的相),但我們不能說「有相才有用」(那…這個「用」就變成「相用」的用,而不是「性用」的用。)
同樣的,我們也不能說「有相才有性」「有性才有體」,因為這是一種「倒果為因」的說法。而「倒果為因」的論述,怎麼有可能找到問題的真正本源呢?
Snmr Miri 以有「體」必有「性」故,體性一如;以有「用」必有「相」故,用相一如。以「一如」故,我們也可以反過來說,有其「性」必有其「體」,有其「相」必有其「用」,如是。
然後,如果我們也可以從「有其用必有其性」之處…看到「有其性必有其用」,那麼這就是「體性用相一如」了。
只是,想要看到「體性用相一如」並不是那麼簡單就是!
Snmr Miri 「有其性,不必然有其用」故,這就有了「真如界」和「現象界」的差別!
簡單的說,無緣不起的「體、性」就是真如界,有緣必起的「用、相」就是現象界。

Snmr Miri 然後,式子就可以寫成這樣:「體性→用相」。真如界,體性一如;現象界,用相一如。
註:當「體性用相一如」的時候,那就是一真法界。
Snmr Miri 任何一種「體」,皆具有「依他起性」,……,然後可以「依他」之相應作用…而形成不同於體的「相」。因「依他」而起,所形成的新「相」,就是「性空」,以「相之性(本質)」本「因緣和合」故。
Snmr Miri 由此可知,「相性」有兩種語義:
一是指「有自性」,也就是「有其體必有其性」的意思,也就是說,有其「相體」,必有其「相性」。然後,依此「相性」而可以「依他」起用……
二是指「無自性」,也就是指「相之形成…都是由因緣和合而來」因而,其性(本質)就是一種必然會緣滅的現象,我們稱之為「性空」。
例如,水,具有水性,能因「水性」而「依他起」一切與水性相關之相。另外水也具有「空性」(本身就是性空),能因H2O的分解而不再是水……
了解這兩種「性」,我們才能知道「自性」與「無自性」的真實義,然後也才能知道「無自性」就是專門為「一切從因緣和合而來的相」而說的。

Snmr Miri ●一切從因緣和合而來的相
◎這句話,當然可以倒裝成:一切相都是從因緣和合而來的。
◎但,就是不能簡單的說成「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來」,因為這樣是有語病的。
◎這種語病,將會讓我們在依文解義中…莫其妙的落入頑空裡面…還渾然不知。
Snmr Miri 同樣的,「體」也有兩義:
一是指「相」之體,也就是我們眼能見的一切外境。
二是指「真如」之體,也就是指一切現象的「本質(根本因)」。也就是指「七大如來藏」或是指「心物本有」。
Snmr Miri 以「真如體」故,我們可以進一步的來探討「真如界」的「體」,到底是唯一?還是唯二?還是三?還是多?
也可以進一步探討…無為法的「真如」…到底能不能「生出」現象界!
Snmr Miri 《楞嚴》違背佛陀所說三法印之舉證:與網友討論的部分條列式整理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7%BE%85%E5%8D%93%E4%BB%81%E8%AC%99/%E6%A5%9E%E5%9A%B4%E9%81%95%E8%83%8C%E4%BD%9B%E9%99%80%E6%89%80%E8%AA%AA%E4%B8%89%E6%B3%95%E5%8D%B0%E4%B9%8B%E8%88%89%E8%AD%89%E8%88%87%E7%B6%B2%E5%8F%8B%E8%A8%8E%E8%AB%96%E7%9A%84%E9%83%A8%E5%88%86%E6%A2%9D%E5%88%97%E5%BC%8F%E6%95%B4%E7%90%86/2628914294037672/
Snmr Miri 《轉貼》
謙提論4.
空性與緣起一體兩面,緣起「依賴」空性而有,但是緣起「不是」空性「所生」,因為空性是無為法,無為法「沒辦法生果」,這是佛學常識。
然而,《楞嚴》卻說這個無為法可以生果,違背佛學基礎概念。

Snmr Miri ●緣起「依賴」空性而有,但是緣起「不是」空性「所生」
◎「緣起」確實不是「空性」所生,就只是「法爾如是」而已。所以「緣起」永遠是「緣起」!
◎但是,這樣活在緣起中的眾生們,將永遠無法解脫而「涅槃」了?
◎耐人尋味啊!
◎無為法是怎樣的「無為」?在「依賴」之下,在「法爾如是」之下,「無為」就不能「生」(緣起)了嗎?
Snmr Miri 《轉貼》
問題來了:
《楞嚴》說:「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既然說「涅槃清淨體」,勢必說的是「空」的面相;說「空」就沒有因緣生滅可言,一來是因為那是在「第一義諦」的面向,二來是因為「涅槃」是無為法、沒有生滅。

Snmr Miri ●「無始菩提涅槃 元清淨體,則汝今者 識精元明,能生諸緣 緣所遺者。」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尤其是「能生諸緣」這四個字。「生」是怎麼的生?
◎然後「緣起『依賴』空性而有」又是怎麼一回事?它們又是怎樣「不一不異」的?
◎如果「空性」不能生諸緣,那麼將「空性永遠是空性」,「緣起永遠是緣起」,「空性」和「緣起」又怎麼會「交集」的有了「依賴」的關係?
◎所以「能生諸緣」是怎樣的「生」啊?

◎耐人尋味啊!
Snmr Miri 所以,問題的關鍵就出在「無為法(真如)」…到底是怎樣的「無為」了。然後,我們將可以從「無為(法爾如是)的地方…解開「能生」(能生諸緣,所既妄立 生汝妄能)的問題!
Snmr Miri 首先,我們必須先知道「無為」就是怎樣的「無生」,然後才能知道什麼是「生」。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那為什麼會有「諸法」呢?諸法是怎麼來的?
Snmr Miri 其實,諸法就是從「緣」而來,也就是「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的這個「緣」而來的!
但是,這個「緣」又是怎麼來的?耐人尋味啊!妙哉!
那…再來就要再懂什麼是「無為法」,並懂得「無為法」為什麼就是「無生」(不生)?然後再懂得什麼是「真如」,才可以。

鄭來也 
文殊智 在漢傳,體就是性,在印度,不言體,而言性。
鄭來也 這講的問題!俺幾年前就曉得了,但俺是實修專家体性用相一如,印度佛教沒講不代表沒体
Snmr Miri 因為文字的差異,也或許從中土的立場來看就是要講「體性」才更符合印度的「性」義,要不然漢字的「性」字,說真的其語義也太廣泛了一點……
不知道耶,瞎猜的,因為我對印度文字,一竅不通。^^
鄭來也 如果要用印度佛教標準,我們中國禪宗,大乘体相用,楞嚴的七大如來藏不就變偽經了。而且俺感受到實相法界真如的實相性不錯!當然信受七大本如來藏
Snmr Miri 只要能好好深入了解「真如」的語義,大概就可以解開這個問題。
所以,接下來,「法界論」將會談到這個「真如(無為法)」的問題!
但,如果講得不好,那就當做只是「法界論」所獨創的見解,那也無妨!^^

Snmr Miri 先簡單的說,「真如體」如果是「唯一」,那麼「無始菩提涅槃 元清淨體,則汝今者 識精元明,能生諸緣……」這句話就會有問題!
因為這樣,「能生諸緣」就變成了能「孤而生法」,然後就變成「梵我外道」了!
但,如果「真如」只是一種『統稱』的話,那麼,所謂的「能生諸緣」就不會有什麼問題了!而且就是要「能生諸緣」才更能把「能所(所既妄立 生汝妄能)」的法義…講得明明白白!

鄭來也
讚 · 回覆 · 1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nmr Mi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