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mr Miri    2021 · 7月17日上午5:47  · 
看到這兩幅圖的時候,如果我們細心的話,就會深入其不同之處而了解其究竟,絕不會只在「自性」中,縹渺其義,然後自我玄聖其境的…不知其所以……

識源於性……?.jpg

認識最基本的阿賴耶識.jpg

Snmr Miri
我們真的了解什麼是「自性」了嗎?還是我們已經了解「真如(真如性)」了?
Snmr Miri
「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唯心造」、「真如能生萬法」……
然後,我們就這樣的自以為懂了嗎?

Snmr Miri
不可否認的,是有很多佛學老參,都以為懂了,甚至以為已經開悟了,然後就……
既然,「法不孤生 仗緣而生」,那麼,「自性」、「唯心」、「真如」是仗什麼「緣」…才可以生一切法呢?耐人尋味啊!
Snmr Miri
要了解這個「緣」是什麼緣之後,我們才有辦法如實的確知…為什麼「自性」、「真如」、「唯心」能生萬法。
否則,「自性」、「真如」、「唯心」…的真實內蘊,不是被「虛無縹緲」化,就是被「梵我真常」了。

Snmr Miri
是的,就算是有人說「阿賴耶識」能生萬法一樣。
這個「識」如果被變成一個「實體」的話,那麼不落入「梵我」之見裡也難!
(註:所以這個「初能變」的「阿賴耶識」必然要有一個「因地」…也就是「如來藏心」才可以,否則這個「初能變」就是一種「無中生有」了……)
Snmr Miri
●這個「阿賴耶識」必然要有一個「因地」…也就是「如來藏心」才可以…
◎有「因地」,就要有「緣」,而這個「緣」是什麼緣?耐人尋味啊!
◎這個「緣」會是「如來藏心」所自生出來的嗎?
◎「法不自生」,這個「緣」當然不是「如來藏心」所「自生」的。
◎既然「緣」不是由「如來藏心」所生,那麼此「如來藏心之外」必然還有「外緣」的存在。
◎以「如來藏心」周遍法界本不生滅故,那麼這個「外緣」呢?耐人尋啊!能不也是「周遍法界 本不生滅」嗎?否則,如何能成為「本不生滅的如來藏心」的…緣?
◎是的,就是有「本不生滅的如來藏心(因地)」與「本不生滅的如來藏物(外緣),然後才有辦法「心物相應」的「緣起」,然後成為「初能變的阿賴耶識」。
◎以「識」就是由「心(如來藏心)」所轉故,我們稱「如來藏心」為「因」地。(註:「如來藏物」就被稱之為「外緣」,以「識」不是「物」故。)

Snmr Miri
●這個「阿賴耶識」必然要有一個「因地」…也就是「如來藏心」才可以…
◎由此可知,這句話…其更詳細的說法應該是這樣:
>>> 這個「阿賴耶識」必然要有一個「因地(能緣地)」…也就是「如來藏心」,同時也要有個「所緣地」…也就是「如來藏物」,然後,兩者「相應」才可以…
◎唯,以「識」就是「如來藏心」所「初能變」故,因而,我們可以直接說「如來藏心」就是「阿賴耶識」的「因地」,而不說「如來藏物」也是『識』之「因地」,以「如來藏物」…非「心」非「識」,而唯「心、識」之「所緣」故。

Snmr Miri
註:「如來藏心」所「緣」的外相就是「如來藏物」。 但,「如來藏物」卻可以是「唯識」內相的那個「所緣」。所以這個唯識的「相分」,其真實義是什麼,真的是耐人尋味啊!
不好意思,我對「唯識」沒有研究,因此只能點到為止,暫且略過。只知道,若我們不懂得「心物相應就是怎樣的初能變」,那麼想要懂得「初能變的阿賴耶識」…那就很困難了,因此,只能在艱深的「唯識論」的「論」裡面…依文解字的瞎子摸象……
Snmr Miri
再註:「如來藏物」雖然同樣是一種「所緣」,但如果我們真能懂得為什麼會是「如來藏心」的外相,但卻可以是「唯識」的內相時,那麼,我們大概就可以約略知道「唯識」為什麼是一種「初能變」了。
又,「唯」有此「識(阿賴耶識)」能識(認識)一切,再無其它……。因此,一切所識(所見),必然就是阿賴耶識的「相分」了,以「所緣」故…… 
Snmr Miri
亦以「唯」故,此「識」不得不就是「如來藏」!
Snmr Miri
●一切所識(所見),必然就是阿賴耶識的「相分」了,
◎順便說明一下,免得誤會。
◎從這個「阿賴耶識的相分」或可再細分為「內相分」和「外相分」……
◎但,我們也要知道,這個「內相分」和「外相分」應該就只是唯識的「相分」而已……
◎也就是說,「阿賴耶識」的「外相分」,和「如來藏心」的「外相」,其語義內容是不一樣的。因為,所謂的「外相分」其實還是屬於「唯識的內相」而不是「外相」,以唯此識之外無其它故。
◎簡單的說,以「唯識」故,以此「識」之外無任何其它的「相」可存在故,這種語義和「如來藏心」之外還有一個平等存在的「如來藏物」…是完全不一樣的。

Snmr Miri
也順便備忘一下,以後有空再來討論。
●「外相分」就是指眾生「共業」所生成的「器世間(性境)」。即本質相分。
●「內相分」就是指「個體」眾生之六識…緣於「性境」所生成的「六塵緣影」。即影像相分。
Snmr Miri
備忘:
因此,我們將可以知道「外相分」的重點是在「共業」,而「內相分」的重點就是在「別業」。
以「共業」「別業」故,我們也將可以順著這個理路看到…阿賴耶識各種層次的內容……。
Snmr Miri
現在才知道,原來所謂的「內相分」、「外相分」是蕭平實老師他個人獨特的看法,希望沒有錯解他的語義才好。(註:從「法界論」的角度來看,真的能理解這種說法。尤其是在區別「共業」與「別業」的這個「相分」時……)
https://langyage.pixnet.net/....../19902875-%E6%AD%A3......
正覺法義辨正:張志成——蕭平實發明「內相分、外相分、內六入、外六入」等錯誤名詞,違背唯識無境正義! @ 琅琊閣 :: 痞客邦 :: LANGYAGE.PIXNET.NET
Snmr Miri
既然「內相分。外相分」不是經典上的專有名詞,那麼,從「別業、共業」的角度來看,稱之為「自相分(別相分)、共相分」,或許會更適合???不知道欸,再說囉!
.
註:「自相分」就是單單針對個人的阿賴耶識(八個識)的相分而說的。「別相分」就是針對眾生各別的阿賴耶識(各別根身)而說的。而這兩者的說法都是以「個體」為主。至於,「共相分」則是指「眾生的阿賴耶識」所共同生成的……。
再註:上面所說的「內相」是指「識本身」裡面的一種內容,如阿賴耶識所說的「性境」。這與「如來藏心」之外的「外相」(如來藏物),是不一樣的。以「性境」就是被阿賴耶識所「變現」而用「阿賴耶識」的相分來解釋故,而「如來藏物」則是從來「本有」,非被識所變現才有。
但從「唯識」的角度來看, 這個「物本有(如來藏物)」就很紮實的被歸類在「阿賴耶識」的「本有種子」裡面。
其實,唯識裡的「性境」就是由「如來藏物」與「如來藏心」相應之後,又反過來的「被識所識」,然後才在「唯識」的理論下,被「專有名詞」的稱之為「性境」。
Snmr Miri
●又反過來「被識所識」…
◎這種義理,妙哉!
◎我的意思是說,如果我們看不到「被識所識」的這一層義理,那麼…,所謂的「性境」必然會變成是「唯識」所生,於是,這種人,再怎樣也將看不到「心物相應」的實相了,也無法看到「阿賴耶識是怎樣的初能變」。
◎因為,以「唯識所生」故,這裡面的內容,將因「實有識(體)」而落入「實生」的梵我。或將因「所生是幻(虛妄)」的落入「頑空」之中。
◎這樣,不只坐小了「唯識」的內容,還很有可能錯解「唯識」而三世佛冤。更重要的是,這樣,就不可能藉著他自己所了解的「唯識」來洞見「各種唯識的層次」而法界大圓。

Snmr Miri
●或將因「所生是幻(虛妄)」的落入「頑空」之中。
◎所以,什麼是「唯識虛妄」?耐人尋味啊!
◎若不能洞見「虛妄」之真實義,那麼被「虛妄」所虛妄…而落入頑空之中,那也只是正好而已。

Snmr Miri
呼!好累!要把「唯識」的義理說清楚,真的很不容易!
還是「法界論」簡單!
真的,我只能說,就是藉著「法界論」的功德力,我才有辦法略微看懂…什麼是「唯識」。
 · 回覆 · 分享 · 1 分鐘

Snmr Miri
因而,若說這個「性境」…是由「唯識」所生,所以是「虛幻」的。那麼……
說真的,這種看法已經在走鋼索了,所以想要如實了解這裡面的內容,那就要好好看懂「法界論」的「心物本有而心物相應」的理趣才可以,否則,不錯解「唯識論」也難!
簡單的說,當我們認為「性境」就是由「唯識」所生的時候,那麼想要看懂「如來藏物」是怎樣的「本有(本如來藏)」就有困難了,然後很容易就錯解「唯識虛妄」的語義。於是,一切「所識」就都變成了「空幻(做夢)」而看不到「如如有」。
註:「性境」之所以會「如如有」而「不隨心」的存在,那是因為「如來藏物」從來就是「本有」的關係,絕不是被「心(或識)」所生。

Snmr Miri
●若說這個「性境」…是由「唯識」所生,所以是「虛幻」的。那麼……說真的,這種看法已經在走鋼索了,
◎就如「萬法唯心造」一樣,如果我們無法從這裡面看到「心物相應」的話,那麼…,不是鋼索會斷,而是我們可能就會錯走一步,然後粉身碎骨!
◎是的,若無「外境」,「心」就無法造出「認知外境的法」出來。若無「如來藏物」,「識」就無法生出「性境不隨心」的那個「性境」來被「阿賴耶識」所「認識」……然後成為「唯識論」!
Snmr Miri
●「性境不隨心」
◎但是,「法界論」卻說「如來藏物隨〝心〞之所欲」,為什麼?
◎妙哉!看懂的人,就不會在「不隨心」與「隨心」這兩種義理裡面,跑去東牆撞西牆!
◎因為,「性境不隨心」之甚深義,已經說明了「心就是心 物就是物」。而「物能隨心所欲」,卻已經說明了…「心」「物」是怎樣法爾如是「相應」,和「物」是怎麼「本自涅槃」的!

Snmr Miri
同樣的,「自性、真如」都必須在因地(如來藏心)之外,還必須有「外緣(如來藏物)」來相應…才能生一切法。而「唯心」在自己之外,當然也要有「外緣」才有辦法生一切法,否則,就變成了「孤因可生法」的梵我外道了。
Snmr Miri
如來藏心→妄覺→識→妄識→除妄→轉識成智→般若智→大圓鏡智→法界體性智。
這一趟的「心之〝覺〞路」,如果沒有藉外緣的「物」來行,那麼,「心」再怎麼厲害,也是無法「覺行」的。

Snmr Miri
●如來藏心→妄覺
◎所以,「如來藏心」會『莫名其妙』的…突然「一念不覺」嗎?
◎「如來藏心」會…不知道為什麼的就「一念不覺」了嗎?
◎沒有外緣的「如來藏物」,「如來藏心」如何有能力「一念不覺」呢?
◎所以……
◎所以,這裡面的「心物相應」會是怎樣的「法爾如是」呢?耐人尋味啊!
◎《楞嚴經》說「性覺必明 妄為明覺」,如是!如是! 但是,說真的,我們是否有能力看懂這句話裡的甚深義呢?
Snmr Miri
所以,「妄為明覺」,其義甚深。豈是「一念不覺」然後就可以交待過去的呢?豈是「因為無明所以妄」…這樣就可以了解「法界實相」的呢?
這麼含糊理解「一念不覺」的人,怎麼會有能力了解「無明即是無無明」呢?怎麼有能力「法界大圓」呢?又怎麼有能力於「法界」的當下「究竟涅槃」呢?
最重要的是,就在現在…就在現在的其人的見解,怎麼會有能力看懂「法界論」呢?能不與「法界論」作對,就很阿彌陀佛了!

Snmr Miri
「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妙哉!
而這個「甚深細」,說真的,到目前為止,似乎只有「法界論」才有辦法清清楚楚的開演其義!
Snmr Miri
註:難怪,在我還不懂「法界論」之前,我真的毫無一點點慧根來看懂大家所說的佛法,所以……
不好意思,那時候的我,真的是很痛苦。因為,除了看不懂甚深的佛經之外,真的沒有任何一個人的說法能讓我信服……,由其是偏向「信仰」方面的那種「自我催眠(或善意的謊言)」。
Snmr Miri
再註:不過,當我們懂了「法界實相」之後,應該會有辦法體諒「善意的謊言」,並能知其一切理路,然後…可以隨喜讚嘆之。
 · 回覆 · 分享 · 2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nmr Mi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