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mr Miri  11月2日上午7:12
從「法界論」的角度來看「五智」。

一般來說,顯教談的是四智,密教談的是五智,但不管是四智還是五智,他們都是統合於一佛智的。

一般的解說,可能會比較深奧些。但「法界論」以「心就是心 物就是物」故,有可能會讓我們更直白的瞭解什麼是「五智」的甚深法義。

五智.jpg

Snmr Miri 要瞭解五智之前,我們要先有這些認知才可以:
心物相應就是法、心能物所、心覺物行。

Snmr Miri 以「心物相應就是法」故,「法界」就是指一切法。
那麼,能洞然瞭解「法界體性」的…,那就是「法界體性智」。
這個「體性」可以從三方面來講:
●心物不相應的「體空」。
●心物各自獨立而不相在的「本有」。
●即心即物的「有情無情 同圓種智」。


Snmr Miri 「大圓鏡智」就是以「心」為主,是專門為個別的「心智」而說的。
也就是說,此「心」具有一切佛智,對一切「此心之外」…皆能如實了知。
Snmr Miri 以「心能物所 故,以「心,能覺;物(外境)被心所覺」故,「能覺」與「所覺,平等無二,此是名「平等性智」
亦以「能所平等」故,此智亦能見一切「能所相應」所形成的法…皆「法住法位」而平等。
Snmr Miri 以「心物相應」故,以「心能物所」故,以「心」能覺故,此「心」能覺一切「與心相應」時之一切變化,此是名「妙觀察智」
Snmr Miri 以「心物相應」故,以「心覺物行」故,以「心,能覺,更能藉物而行一切功能作用」故,於是「心能轉物」,此是名「成所作智」
以「成所作智」故,此「心」能於各異次元世界,因藉物之功用行…而成就一切智慧之功德力。妙哉!
Snmr Miri 又,「大圓鏡智」是以「心」為主故,因此可以說,其重點就是在說明「個別之佛智」。
而,「法界體性智」是以「即心即物」為主故,以整個「法界」故,其重點就是在說明「有情無情 同圓種智」的法身,也就是在講「三世一切佛 共同一法身」的那個「法界一體」(毗盧性海)。


Snmr Miri 為了更淺顯的了解五智是怎樣的「渾然一體」,我們以開車為例:
●法界體性智:完全了解人車是一體的,人無車不能駕,車無人不能駛。也能了解其它一切「人車」的道理,皆不離這個法則,就算「自動駕駛」也是一樣。
●大圓鏡智:單以開車人為主體,這個人(心)能知車子的各種性能狀態,例如哪裡是方向盤,哪裡是剎車,哪裡是變速檔…,還有,今天到底加油了沒…,皆無不瞭然。
●平等性智:知道「我」是在開車,但是我若沒有「車」,那麼就不能成就「人車相應」的工作了,因此「我」和「車」,對「所正在進行的這一件事而言」…其實都是平等的。
●妙觀察智:開車的過程中,知道紅燈要停車,知道什麼時候要轉彎,知道要禮讓行人,也知道下雨的時候要開雨刷,更不會自找麻煩的去撞交通警察……
●成所作智:順利完成了開車的過程,於是成就了當初所設定要做的事,可能是載貨去給人家,也可能是「我」就是要藉著「車」的載運…然後到達目的地去遊山玩水……。
張武雄
Snmr Miri
從開車的例子來看,我們就可以知道「法界論」的心物相應才是整個法界的真正實相。
由於「心物相應」的事實,我們的「四智」再怎樣也不會落入「物乃虛幻」或「唯心是實」的錯謬之中。

Snmr Miri 然後,我們也可以從「法界論」的心物相應中看到…原來「四智」就是在談「個別的一個心(佛智)」。
而有關於「五智」,則是以「即心即物」故,我們可以明明白白的知道…原來那就是向上一著的在談「三世一切佛 共同一法身」的那個佛智,而不會在密教的東西南北中裡面,把自己搞得那麼複雜!
鄭來也
張武雄

Xiang Bing Feng 末學請疑、内文中。
1成所作智(五根),眼能見物非眼見是心見,五根為緣無記。如何一切所行智。
2有情無情同圓種智。達摩袓師:有情來下種、因地果自生、無情必無種、無地亦無生。(有情無情不同種)
法界体性智(供参考)諸法性空、故曰法性,法性如是、故曰實相,實相無相、故曰本無。性空者:謂諸法實相、謂之般若。
張武雄 Xiang Bing Feng 師兄晚安
管理員師兄早睡早起,等師兄明天起床後再看他的回覆,先晚安囉🙏
Snmr Miri 先謝謝Xiang Bing Feng兄的提問,因為你的問題很棒,可以幫大家更深入的探討問題!^^
Snmr Miri ●1成所作智(五根),眼能見物非眼見是心見,五根為緣無記。如何一切所行智。
◎要了解這個問題就要先了解「法界論」所說的「心覺物行」才可以,也就是說,「心」能覺,但也必需藉著「物」才能行(做工)。換句話說,在法界,若沒有「物」的存在,那麼只能覺的「心」,是無法做任何工的,包括修行。
◎我同意 Xiang Bing Feng 兄 所說的「眼能見物非眼見是心見」,但其實我們也應該知道…若沒有「眼睛」,那麼再怎樣的見我們也不能稱之為「眼之所見」,就如用雙腳走路,我們稱之為腳行,若稱此「腳行」就是「心行」,那可能就不圓融了。
◎以「前五識」皆屬物質身故,能覺的「心」就是要藉這「物質身」才有辦法在「物質界」做工,這就是所謂的「心覺物行」。
◎簡單的說,一切「行」都是要透過「物」的功能作用…才有辦法「行」的,即便是佛,也要「心能轉物」才可以。即便是「心想事成」也不是心裡想一想,然後「事」就自然完成了……。
◎又,主貼文有說過,「四智」就是渾然一體的一佛智,因而所謂的「成所作智」就是要透過「一切所覺智」來行「一切所行智」這樣才能圓滿。否則光只有其它的三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的話,那就只能「覺」而不能在現象界「行(成所作)」了,因此,想要「覺行圓滿」,還真的要有這個「成所作智(一切所行智)」才可以。

Snmr Miri ●有情無情同圓種智。達摩袓師:有情來下種、因地果自生、無情必無種、無性亦無生。(有情無情不同種)
◎這裡的「有情」和「無情」有點複雜,要好好釐清一下才可以,否則千聖難識達摩機。
◎以達摩的偈子來看,「有情」「無情」都是指「心」,並不是「不同種」。因為我們把「情」字換成「念」字來看,以不妨礙其義故,這樣就可以很清楚了:有念來下種、因地果自生、無念必無種、無性亦無生。
◎當然,達摩祖師是以「有執念的眾生」為出發點來說的啦,所以才用「無情」(無妄識執見)來相對應,而這裡的「無情」指的其實就是那個「清淨心」。
◎因此,這裡的「無情」並不是指「無情眾生」,更何況「無情眾生」(物),尚且還可以「種瓜得瓜 種豆得豆」,怎麼會是「無情必無種、無性亦無生」呢?
◎因此,「有情無情 同圓種智」這句話裡的「無情」就很有意思了,有人會把這「無情」解釋為「清淨心」,也有人會解釋為「無情物」,因而,同樣的「無情」…就有了不一樣的各自解讀。
◎「法界論」是將「同圓種智」裡的那個「無情」解釋為「無情物」的,也就是Xiang Bing Feng 兄所說的「有情無情不同種」。但,想要了解這「不同種」會是怎樣的「同圓種智」,那則要先如實了解你所提出來的第一個問題之後,才可以很順暢的繼續說下去。

◎所以,先簡略回覆至此囉,謝謝你的提問,感恩唷!^^
鄭來也
張武雄
Snmr Miri
●法界体性智(供参考)諸法性空、故曰法性,法性如是、故曰實相,實相無相、故曰本無。性空者:謂諸法實相、謂之般若。
◎這是完全用「法」的角度來看問題的。
◎因此,我們若不懂得「法」的定義,那麼很容易在「法的義理」中虛無縹渺……
◎先看看「法界論」的簡單定義:「心」與「外境」相應,這個「相應」就是「法」。
◎再看看下面這幅圖示,這樣我們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什麼是「法空」「法實相」「法如是」「法無生」「諸法空相」……的各種名言法義了。
◎然後,我們也才不會因「相應法(緣起法)」的「法空」,竟而撈過界的去否定「心」「物(外境)」本來就存在的事實!
◎所以,從「法界論」的角度來看,「法界體性智」的內容絕不是只有「諸法性空」而已……(略)。

心物本有.萬法自性空.jpg
Snmr Miri 《轉貼》
以「心物相應就是法」故,「法界」就是指一切法。
那麼,能洞然瞭解「法界體性」的…,那就是「法界體性智」。
這個「體性」可以從三方面來講:
●心物不相應的「體空」。
●心物各自獨立而不相在的「本有」。
●即心即物的「有情無情 同圓種智」。
鄭來也
張武雄
鄭來也
蕭正覺這種法界体性智這種論點,完全被遊子推翻!哈哈哈
而般若的總相智又名法界體性智,因為般若所証的如來藏體性就是法界本心的體性。?????
~~~~~~~~~~~~~~~~~~~~~~~~~~~~~邪見與佛法 平實導師 著……查看更多
鄭來也 怎麼推翻法,可能很多盲劍客,瞎漢,獨眼龍還看不出來
鄭來也 · 回覆 · 29分鐘
Snmr Miri 哈,連「法界論」都不懂是什麼碗糕了,又怎麼能奢望人家要藉著「法界論」來對照出不一樣的其它法義呢?……查看更多

Snmr Miri 啊?我貼錯地方了……?
鄭來也 安啦!知道遊子貼錯了
Snmr Miri 《轉貼過來》
Snmr Miri: 「法界論」之妙,就是妙在簡單易懂!
而之所以能夠簡單易懂,那是因為…本來就是依實相…然後直接如此如此這般這般的說法!
鄭來也: 我看參禪悟道也很多人看不出來怎麼推翻蕭正覺的理論
Snmr Miri: 哈,連「法界論」都不懂是什麼碗糕了,又怎麼能奢望人家要藉著「法界論」來對照出不一樣的其它法義呢?
讚 · 回覆 · 1天 · 已編輯

下接……(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nmr Mi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