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mr Miri   2020.10.11.上午06:03
「覺→空覺→覺行」次第圖。
什麼是「覺(知道)」,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覺就是覺。
唯有「空覺」,才能知道什麼是「覺」。
也唯有「空覺」,才能知道什麼是「覺行」,然後邁向…覺行圓滿。

覺→空覺→覺行.jpg

Snmr Miri
也唯有「空覺」,才能真正的走完「法界大圓」的整個圓,否則,我們將不懂「轉折點」,然後死命的往無限有的方向一直衝過去……
Snmr Miri
註:要「法界大圓」,我們才能知什麼是「空有同義」……
要有「空覺」(親証諸法無我),我們才不會在「現象有」裡面…一直在找一個「恆常不變」。
Snmr Miri
從左邊第一圖「心物相應」的見聞覺知(識),到第二圖「心物不相應」的「空覺」,就是一種「証」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斷」,也就是斷了「心物」之間的任何連結,於是很「唯心」的確定…「心」從來就不是「物」!
然後,對「物」的覺受…從來就是「空」,這就是「空然覺受」。
註:之所以說「空然」,那是因為此「覺」有如「虛空一樣」的清淨無染,然後就…「唯覺」的再無任何其它(雜染)!
唯以「覺」故,我們也可以說此覺…「非心非物」。

Snmr Miri
●此「覺」非心非物,無其它任何雜染。
◎這種說法,是沒有錯的。只是有某些人會錯解其義,然後將「非心非物」錯當成就是法界實相了。
◎尤其是有一些人在「空境」中,因為強烈的反差覺受,會強烈的感覺到…唯有那種「空然覺受」才是真實的一切,於是……
◎於是,這種人就會沉浸在這種「唯覺」的境界」裡面,然後否定「現象界」的如如有,更是否定了「心物本有」。
◎「法界論」說這種人就是「頑空者」,但亦認同其當下的心情覺受就是。

Snmr Miri
在「妄為明覺」之後的「識」,其「見聞覺知」含有很多很多個人的「妄識執見」。
以「妄識執見」故,我們這個「業識」,必然會和「物界」糾纏,然後就「識色相緣」的一直輪迴於生死中了。
要脫離這種「生死」,唯一的辦法…就是要讓自己不要再落入「投生」的機制裡面去……
這個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破除「妄識執見」!而其善巧方法就是「禪定」!

Snmr Miri
以「止觀雙運」故,以「定慧等持」故,我們將漸次深入《楞嚴經》的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
註:【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Snmr Miri
要「斷」才能確定什麼是「空覺」。也才能確定什麼是「諸法無我」,也才能確定什麼是「心物不相應」,也才能確定「心就是心 物就是物」。
Snmr Miri
也就是說,要「斷」才能確定「覺」是怎樣的如虛空般的空然清澈。也才能確定「無我」會是怎樣的「諸法無生」,也才能確定「心」「物」從來就是隔歷分明,也就能確定「心物本有」。
Snmr Miri
因此,從「証」的角度來看,我們會說,我們証到了「空覺(空大如來藏)」、「諸法空相(法無生)」、「本來面目」、「寂滅涅槃相」……
Snmr Miri
但,以……故,我其實只能証到少許實相,唯因「頓然」故,所以會有「頓悟」而高潮的感受,但是當高潮退卻之後,我們就會知道…原來我還只是凡夫的我而已,「頓悟」只是讓我們確定了有那麼一件事實,然後後續的吃飯,還是得一口一口的吃……
是已經看到了光,但我們還不是那一片光。
Snmr Miri
只是,有一些人會把頓悟當成是「一悟永悟」,於是就落入了另一種知見之中。
不是把「當下」變成「曾經」,就是把「曾經的經驗」錯以為還在「當下」。不是一直把他凡夫境行為…誇張成是一種悟境的展現,就是為了符合自己的業習…而曲解了悟境的內容,最後,竟讓悟境漸漸變成了一種「相似法」的錯悟……

Snmr Miri
「証」是為了讓自己能確切的了解…我們為什麼會法爾如是「覺」,為什麼會法爾如是「心物相應」。然後,讓我們能安心自在的徜徉在法爾如是之中……
而不是讓自己死死的抓住「空然覺受」的那個「空」,也不是要我們死死抓住「諸法無我」的那個「無我」,也不是 死死抓住「法無生」的那個「無生」。只有錯解「空義」的人,才會去抓住已經被他「實之所無」的那個「空無之境」!否則,接下來的「法界大圓」就是必然的進路。
違背法爾如是的那種「空無」,怎麼會是「法界實相」呢?這樣將置「法爾如是」於何地?給自己找麻煩才這樣!

Snmr Miri
尋道→悟道→修道→証道→行道→了道
Snmr Miri
了知「心物本有而心物相應」的人,將可以很法爾如是的像這樣一直「道」下去,直到「有情無情 同圓種智」…而後止於「究竟涅槃」之處。

Snmr Miri
「証道」之後的「行道」就是很重要的一個進路,然後我們才有辦法「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沒有「行深般若」,想要「照見五蘊皆空」,那真的就是登天之難了!所以,「法界實相」豈是「証道」之後…就可以一了百了的呢?
太小看自己「三大阿僧祈劫」的「能耐」了……
Snmr Miri
註:切莫把一些「小悟」,錯以為就是「証道」了。這樣會把「無量無邊的法界大圓」証成是一個「個人心識」的小圓而已。

Snmr Miri
「行深般若」,就是要用已經証得的「空覺」去「覺行」……
然後,順便引蛇出洞的「破一分無明 証一分佛智」。
Snmr Miri
在主貼文圖示的中間圖,圖上所標示的「虛空、空覺、真覺、真識」,真是妙哉!
因為,那也正是《楞嚴經》中「空大→見大→識大」的一種語義轉折,妙哉!
Snmr Miri
註:不了解此語義轉折的人,就可能會在「虛空→空大→空覺→真覺」、「真覺→真識→真心」中混淆其語義,然後不知其所以然的…就錯解其義了。
張武雄
Snmr Miri 米粒兄🙏
這裡的「真覺」是一種空覺後的「直觀」嗎?
Snmr Miri
這是完全用「覺」的角度來論「本覺」的,故稱之為「真覺」。
也就是《楞嚴經》在「空大如來藏」時所說「性覺真空 性空真覺」的那個「真覺」。然後,以此「真覺」去「覺」,就是所謂的「直觀」。
Snmr Miri
「真覺」,其語意偏向「名詞」。而「直觀」的語義則偏向「動詞」。
不過,只要不要太過於雞蛋挑骨頭,其實它們的語義,還是可以相通就是。
就如「真覺」和「真識」也是一樣。
註:但若要強分別的話,「真覺」和「真識」的語義還是有所差別的,所以才稱之為「轉折」。而《楞嚴經》的名相居然可以細膩到這種程度,實在令人驚訝!這豈是偽造經典的人…所能「轉折」得出來的?

Snmr Miri
不管如何,以証入「空覺」故,以法爾如是故,此「空覺、真覺、真識」必然會法爾如是的去「覺」、去「了別」一切外境……
Snmr Miri
所以,這種「心物不相應」的「斷」,其目的並不是為了「斷」,而就是為了「証」。
除了可以証得「心可以不再被物所糾纏」而解脫之外,更可以証得「心就是心 物就是物」就是怎樣的實相。
Snmr Miri
註:要先有能力「心不被物所轉」,我們才可以說「心能轉物 即同如來」。
要不然,把這個東西從這邊搬到那邊、把米煮成飯、能打字玩電腦、能把佛字寫成千字佛……,這些,何嘗不都是心能轉物?

Snmr Miri
是的,所謂的「空覺」就只是為了「証」,然後……
然後,我們怎麼可以不因為「証道」而繼續行深般若的「行道」呢?
更何況一些只是小悟的人,怎麼可以不因為「悟道」而趕快好好的「悟後起修」呢?
Snmr Miri
以必須繼續的「行深般若」故,於是,我們就必須用「空覺、真覺、真識」去「覺」、去「了別」……從本以來就一直「心物相應」的法界!
然後,轉識成智!
Snmr Miri
於是,這個「空覺」可以從「心物不相應」的「空覺」轉變成「空覺一切所能覺」,也就是所謂的「空然覺照」,或是所謂的「直觀」!
這時候的「空覺」,則又進入了另一個「空覺」的層次……
Snmr Miri
也就是說,這時候的空覺層次,我們可以稱之為「真識」……,以能「了別」一切現象故。
Snmr Miri
又,以「能了別」之「能」故,這個「真識」實在已經隱含了「真心」的這個內容……
也就是說,我們將可以從「真識」的地方…看到其勝義…那就是「妙明真心」。
註:這是題外話,略過。

Snmr Miri
於是,能「空然覺照(直觀)」一切法界現象,而不捨一切「法」……
於「一切法」中能「捨一法」嗎?以法爾如是覺故,「當下一切」皆如是歷歷在目,妙哉!
Snmr Miri
以「空覺」故,以「清淨無染之覺」故,以「已無妄識執見」故,能轉識成智。然後,此「無垢識」以「一切根塵陰處界 皆如來藏」的方式…繼續向「唯智涅槃」的方向邁進……
張武雄
詮釋的真好👏
Snmr Miri
 · 回覆 · 4小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nmr Mi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