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mr Miri   2022.11.9...上午6:01
今天可能有空,或可以從「識根塵」的地方,再來看看這個「塵」的甚深義……

11.識根塵→.jpg

11塵之義c.jpg

Snmr Miri
「塵」,是不是就是指「外境」?
從「法界論」的角度來看,當然不是,因為……
Snmr Miri
因為,「塵」就是「塵垢」的意思,而之所以會有「塵垢」的就只有「心識」,「外境」從來就是「如如有」的被心所覺,「外境」本身怎麼會有「塵垢」呢?
Snmr Miri
因此,所謂的「六塵」就是指…六根接觸外境時的那個「接觸(相應)」狀態,而不是指「外境」。
當然,很多人會把「外境」當成就是「色塵」,於是,「色塵」就變成了就是「外境」的語意!
只是,從「法界論」的角度來看,也只能用理解的方式來圓對方的語義而已,絕不會跟著混水摸魚就是。
因為「法界論」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以「塵」故,「色塵」就是從「心(心態)」的角度來看「外境」的,而不是純指「外境」本身!
簡單的說,若沒有「心」根本就沒有「色塵」可言!所以,「法界論」是完全由「心物平等」的角度來看「外境」的,而不是只從「心」單方面的角度來看。

Snmr Miri
●「法界論」是完全由「心物平等」的角度來看「外境」的,而不是只從「心」單方面的角度來看。
◎不是只從「心」單方面的角度來看……
◎這個問題,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明:「外境」本身就是純然的「色」,但從「心」的角度來看的時候,這個「外境」則已經被「看法」轉成為「色法」。
◎要知道,「色」並不等同「色法」。如果是「等同」的話,那麼,這種人將很容易混淆「萬有」和「萬法」的語義,然後「萬法唯心」就會被變成了「萬有唯心」。
◎了解「色」和「色法」的不同,我們就可以知道「外境」的語義並不等同就是「色塵」,更何況是…六根接觸色塵時的那個「六塵」!

Snmr Miri
所以,有關於這個「塵(色塵)」,我們也可以從「外塵」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怎樣的「塵」?
https://zh.m.wikisource.org/....../%E5%A4%96%E5%A1%B5
佛學大辭典/外塵
(術語)塵者六塵。六根所對之事物。凡夫以為此六塵在於心外,故曰外塵。六祖壇經曰:「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釋門歸敬儀曰:「大聖示教,境是自心。下愚迷執,塵為識外。」

Snmr Miri
說真的,「佛學大辭典」的這個解釋,看似很清楚,但,每個人的解讀應該會大異其趣才是!因為,真的有很多人,真的分不清「萬有」和「萬法」的根本義理。於是……
於是,他們會把「六根所對之事物」當成就是「六塵」,然後,就一直認為「事物(外境)」就是「六塵」,然後,這個「事物」就變成了是…心物之事物的…一種外塵!
這種解釋,或這種看法,就是所謂的「凡夫之見」。
.
也就是說,會有「心外」有「外塵」的這種見解…其實是錯誤的。
「心外」…怎麼會有「塵」呢?
所以,這個「塵」終歸要回到「心內」,於是,六祖壇經曰:「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釋門歸敬儀曰:「大聖示教,境是自心。下愚迷執,塵為識外。」
Snmr Miri
●「大聖示教,境是自心。」
◎然後,這句話又有問題了,和上面一樣,不一樣的人,其解讀也會大異其趣……。
◎「境是自心」,這個「境」是怎樣的境啊?耐人尋唷!
◎於「法界論」如觀掌中珍,但對於某些人而言,可能就只能在火鍋裡面撈沉底的什麼好料了。
◎錯解「境是自心」的人,很容易把「萬有」當成是「萬法」,然後,一切「外境」很冤枉的都被變成了是「心」的「妄境」,然後,這種人就走上了「萬有皆空」的歧路,而不是走在「萬法空相」的正路上。
Snmr Miri
從「法界論」的角度來看,「境是自心」的「境」,其根本義…就是指「色塵(色法)」,而不是指「如如的外境」。
但是,若是指「大聖」之心的話,那又另當別論了,因為這時候的「大聖心境」已經關係到「復了別彼」的甚深法義了。另論。
Snmr Miri
再看另一個「外塵」的解釋:
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外塵】
自認識作用而言,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攝取之對象,即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又稱六境。凡夫以為六塵皆在於內心之外,故稱外塵。六祖壇經(大四八‧三五七上):「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

Snmr Miri
這裡的「外塵」就說得比較清楚了,其語意有兩種:
1. 「自認識作用而言」,所以,六根所攝取對象的「自認識作用」,或「所攝取」的「六根之所」,才是「六塵」之所在。
2. 而此「六塵」之所以會被稱之為「外塵」,那是因為「常被凡夫誤認為是在心外」,所以才被稱之為「外塵」。
綜合上面兩點可知,所謂的「外塵」實際上就是在「心內」而不在「心外」。
Snmr Miri
●即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又稱六境。
◎這裡的「六境」,和上面的「境是自心」的「境」是同義的。
◎所以,此「境」並不在「心外」,然後,我們可以知道這個「境」就是從「心」的角度來論的…一種「色法」……
◎再叮嚀一次,這種「六塵」的「色法」,只能算是一種「色塵」,並不能等同就是「色(外境)」。
Snmr Miri
用這個「內塵」的角度來看「外塵」,那麼,什麼是「外塵」的根本義,那應該就很清楚了。
http://buddhaspace.org/....../%25E5%2585%25A7%25E5......
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內塵】
指意識所緣之法塵。「外塵」之對稱。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中,前五者為眼等前五識所緣,稱為外塵;法塵為意識所緣,緣於內,故稱內塵。

Snmr Miri
簡單的說,此六根,若緣於外,則稱之為「外塵」;若緣於內,則稱之為「內塵」。
能緣於外之六根,其實就是指「眼耳鼻舌身」這五根。而能緣於內之六根就是單指「意」這一根。
又,以「意」故,此「意」就是「心識」,而「心識所認知就是法」,因此,「內塵」又稱為「法塵」。
Snmr Miri
然後,這個「法塵(內塵)」…又因「意之所觸(六塵緣影)」和「意之了別」,則又分成了「外法塵」和「內法塵」。
直白的說:意識的「六塵緣影」就是「外法塵」。而意識的「了別作用」就是「內法塵」。
最後,以「了別作用」故,這個「內法塵」就漸漸漸的因「一直往內」而轉成了完全屬於「心內」之「心所法」…而不再有「塵」。另論。
Snmr Miri
有關於本貼文的「內.外」,也可以參考一下這裡的文章……
https://yinshun-edu.org.tw/zh-hant/node/26181
《大寶積經》
佛告跋陀羅波梨。凡有二種色。一者內。二者外。
言內色者何。所謂眼也。外者是色。若有眼識彼名內色。
耳內聲外。鼻內香外。舌內味外。身內觸外。意內法外。
答:「凡有二種色。一者內。二者外。」
此句先指出,色法有二種,一種是內色,一種是外色。
「言內色者何。所謂眼也。」
此句先說明什麼是內色?眼根就是內色。
「外者是色。若有眼識彼名內色。」
這句不能解釋為眼識是內色,因為這和前一句眼是內色就矛盾了。
此句是說明,我們稱外面的色法為外色,若眼(根)能夠識別彼(外色),則眼根就名內色。
部份討論引用之經文略釋 | 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
YINSHUN-EDU.ORG.TW
Snmr Miri
這裡的「外色」要如何理解呢?
所以,這個「外色」到底是指「外境」?還是指「外塵」? 那就得看自己有沒有辦法圓通其義了。
若不能圓通,那以後所說法…就算再怎麼引經據論…還是會產生很多問題的。

Snmr Miri

Snmr Miri
從「法界論」,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這幅圖的內容,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各種名相」的語義…是怎麼轉折的。
11塵之義d.jpg
Snmr Miri
我們真的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外境→色境→色法→色塵→法塵」的各種名相…是怎樣的相似…卻又那麼的不相同。
因此,如果,我們看不到各種名相語義的「轉折」過程,那麼,這種人的所說法,很可能會變成…含著滷蛋在說…自己才聽得懂的法。

Snmr Miri
●「外境→色境→色法→色塵→法塵」
◎從這個「轉折」,我們也可以看到「法界論」所說的…「心物相應則成境,心境相應則成事,心事相應則成理,心理相應則成法,心法相應則成萬法…」的這種過程(法則)。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
心物相應則成「外境」→心與外境相應則成「色境」→心與色境相應則成「色法」→心與色法相應則成「色塵」→心與色塵相應則成「法塵」→……(註:心物相應則成「心境」…也有其略似的進路。略過。)
◎也可以這樣來理解「外境→色境→色法→色塵→法塵」:
※ 要先有「心物相應」才有「山河大地的外境」可言,然後…
※「外境」和「色境」,指的就是「境」。
※「色境」和「色法」,指的就是「事」。
※「色法」和「色塵」,指的就是「理」。
※「色塵」和「法塵」,指的就是「法」。
※ 最後,對一切「法塵」的認知…就是指「萬法」。

Snmr Miri
接下來要談的是…從「復了別」的角度來看「塵」之義。待續。
回覆分享2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nmr Mi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