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小乖  8月6日下午8:42
體性用相 (公式試導)

體1→性1→用1→相1
→(相1)體→(相1)性→(相1)用→(相1)相
= A

體2→性2→用2→相2
→(相2)體→(相2)性→(相2)用→(相2)相
→((相2)相)體→((相2)相)性→((相2)相)用→((相2)相)相
= B

A ┐
    ├─ 相應 → 體3 = C
B ┘

先不管「心」或「物」。
「體1」和「體2」的流程都省略了「相應」的描述。
「體3」重點在強調「相應 (依他起)」,且因「體3」沒再「相應」了,那個「C」就是「體3」。
只是為了方便用「體1,2,3」識別,或用「ABC」識別。

請問上述範例有沒有問題?

Snmr Miri 啊?看不懂小乖兄的式子耶!我們要稍微對焦一下才可以。^^
不過,小乖兄真有心就是,我想你應該花了不少時間來想這樣的式子…
樊小乖 對不起,沒表達好... 😅
張武雄 眼花撩亂🤪
樊小乖 這張看久了會比較好睡哦 XD
張武雄 樊小乖 看久,才看得懂😅
Snmr Miri 小乖兄可能誤解「體→性→用→相」的內容了,我們先從簡單的地方對焦起:
體→具(依他起)性→能(依他起)用→相。
所以,任何一個「體」,只要一「起用」,事實上就已經和「本體之外」的「他」…因相應而起作用了呀。
這樣我們就可以知道,無論是A式子還是B式子,他們在「用」的時候,就已經和之外的「他」(「A之外」、「B之外」)起作用了呀,A.B怎麼會都沒有「相應」的…竟被你說「省掉」了呢?
張武雄 Snmr Miri 法界破洞😄
Snmr Miri 怎麼說?^^
張武雄 Snmr Miri 不是會一直相應下去,才有重重法界嗎?
Snmr Miri 是一直相應下去,沒錯!
等一下我畫一個簡圖。^^
樊小乖 我拉了張「法界破洞」 🤣
張武雄 樊小乖 因為你說到c就不相應了,所以我才會說那法界就破洞了
Snmr Miri 從另一個簡單點切入:
A體和B體,兩者皆具「依他起性」,所以這兩者可以「相應」(起作用),然後形成C體。
這裡,我看得懂,沒問題。
Snmr Miri 哦…,了解小乖兄所說的《「體1」和「體2」的流程都省略了「相應」的描述。》,那沒問題了。
事實上,你的意思就只是先指「A體」和「B體」而已。
OK,那沒問題了,我懂!
那可以用你的方式再繼續論下去唷,期待!^^
樊小乖 Snmr Miri ( 剛在陪小朋友~ 呼~ )
會拉出這個式子,是因為您老提出的「體性用相」的「第一層次」和「第二層次」概念,以及提到「相」也有「體性用相」,再加上您示意的式子,我就大膽的試著拉一個表達式:
( 以下用「物物相應」來說明 )
「A」是兩次「物物相應」後的「體 (相體)」,「B」則是三次,而「C」是「AB相應」後的「體 (相體)」。
這式子要表達的是,「A、B」是多次相應後的「體性用相」過程;而「C」則表示「C」是由「A、B」兩個「物物相應」的結果。
一個從「體性用相」表示,一個從「物物相應」表示。
※為什麼不用「心物相應」?因為「物物」比較單純... XD
Snmr Miri 謝謝小乖兄,你真的有心。^^
我畫了一個簡圖,或許可以更清楚一些。
其中:相a就是體b,相b就是體c……,然後如是重重相應緣起。
體→性→用→相.jpg
Snmr Miri 註:用a+&,是指「體a」可以和「此體之外的一切(&)」相應而起作用。「用b+&」,其理亦復如是。餘者類推…。
樊小乖 Snmr Miri 用描述的怕不好描述,只好拉個式子可能比較容易懂,不過一開始還是讓大家燒腦了,拉的不好,請多見諒... 哈~ 🤣
本來想拉更細的,也就是「體性用相」之間的作用和變化,但會被版面換行,反而造成閱讀不易,所以只保持了以不換行的原則。
Snmr Miri 明白!
文字本來就有文字的障礙,表達也有表達的障礙,理解亦有理解的障礙,所以要溝通,真的不容易,要有耐心……
其實,剛開始我也看不懂你的意思,後來在我回覆的時候…才慢慢有點了解你的語意……
不好意思,我不是很聰明的人,會慢半拍……。^^
樊小乖 從「體性用相」來看「心物相應」,這法界的確是無所不包!一個問題請教:
「體性」為「真如界」,「用相」為「現象界」,當「相應」後的「相體」的「體性用相」,其「體性」您怎麼看待呢?
Snmr Miri 就是那個「相」的「性」囉!
例如水遇熱變成水蒸氣(相),那我們再把這個「水蒸氣」當做「體」來論,以「體性用相」故,於是就有水蒸氣之「性」了……。
樊小乖 那在修行的角度,要「想辦法」在「依他起用」上,使之不起「作用」的角度來看,所以每一個「心」或「體」,都是可以再被「還原」的對吧!
如果以此角度來看,「心」如此複雜,也不知「相應」了多少次,要使一層一層「不起作用」,一層一層「還原」回來,哇嗚... 好有「動力」丫... (握拳)
Snmr Miri 以「本來清淨」故,是一定有辦法「還原」的。
但也不是那麼容易就是,所以「三大阿僧祈劫」真的不是在說假的。而且也要這樣才讓我更能信服,因為…(略)
不管如何,大家加油了。^^
Snmr Miri 要好睡去了,謝謝兩位相陪,晚安!^^
樊小乖 Snmr Miri 晚安,不急,祝好眠~ :D
樊小乖 就「依他起」而言,請問,若是「遍計所執性」因「作用」而起的「遍計所執相 (妄有)」,這個「相」一樣有「體性用相」嗎?
※妄妄相連到天邊? @@
Snmr Miri 這個問題正好可以和另一個問題(「空大」就是體性用相的「用」)一起回答,說不定也正好能解決小乖兄另一個「會起什麼性」的問題。^^
且用鏡子來說這個「體性用相」:
鏡子→具能映之性→反映一切境→境在鏡面上。
先說「空大」為什麼是一種「用」。
當鏡子面前沒有一切物的時候,鏡子是表面是無一切相的。這就是「空大」。
當鏡子面前是一片山河大地的時候,鏡子的表面就是一片山河大地,這就是指「一切根塵陰處界」。
能反映出「一切根塵陰處界」,這就是「用」,這個理路我們比較容易理解。
但是,當「鏡子面前沒有物」的時候,這面鏡子就沒有「用」了嗎?非也,它的「用」依然存在,只是沒有「物」可被「反映」而已,也就是說,這時候的「用」,以「沒有作用」故,它就只是以「依他起性」的方式…永遠存在著。
為什麼是「永遠存在」?「永遠存著〝能用〞」的狀態,因為只要有物過來,鏡子會立刻如響斯應的反映出來,它不會等到想到的時候再反映,也不會因為太久沒反映而就忘了反映……
簡單的說,不管是有作用、沒有作用、或失去作用…,都可以說是「用」的語義範圍之內。這樣理解會比較快。
因此,「空大」雖然是一種「心物不相應」的狀態,其實「空大」還是屬於「用」的一種狀態,然後以「法爾如是」故,也才有「和空大完全相反」的「一切根塵陰處界 皆如來藏」的另一種狀況發生……
待續……

樊小乖 感恩,如實受用,這在之後討論「三常」時會很有幫助。😊🙏
Snmr Miri 再來說這個…《「遍計所執相 (妄有)」,這個「相」一樣有「體性用相」嗎?》
既然有「遍計所執性」,那麼這個「性」就是有的。這是其一。
另,這個「遍計所執相」當然也有專屬於這個相的「性」,我們可以概略的統稱之為「虛妄性」或「空性」。這是其二。
另有其三,因為複雜,所以略過。
以「即性即體」故,其遍計之「體」是可以被假說出來的。
又,以上面說過的「沒有作用」也是「用」故,那麼在「遍計所執相」變成「清淨相」或「無相」的過程當中,其「用」當然也是存在的。這是其一。
又,以「妄妄相連到天邊」故,這個「遍計所執相」當然還會依自己的「妄相」再起「妄用」,然後做起白日夢來了。這是其二。
另外還有其三,因為複雜且非重點,所以略過(如精神病)。^^

樊小乖 Snmr Miri 看到精神病,讓小子腦中閃過「獨頭意識」!
我可以理解為「遍計所執性 (相)」是「心心相應」嗎?
Snmr Miri 從「心→物→境→事→理→法→萬法→…」的進路來看…
當越是屬於此進路的後段,就越可以「心心相應」。例如自己的心可以和別人的心起相應作用,然後就恩怨情仇了。又例如:自己的念頭也可以和自己的妄念起作用,然後就妄妄相連到天邊了……
當越是屬於前段者,此「相應」就會越屬於單純的「心物相應」而沒有辦法「心心相應」。因為……^^

以小乖兄的思路來看,我知道「這裡」一定會讓小乖兄產生很多問題的,但就先讓你想想是為什麼囉?…
然後,也順便想想「法界論」為什麼會說「心就是心 物就是物 心物相應 是名為法」而不說「心心相應 是名為法」?
很深!很深唷!不太容易懂!但為了突破「妄為明覺」故,不管如何,我們還是一定要懂才可以……,所以有空你就自己先想想看囉!^^
樊小乖 Snmr Miri 就《法界論》的角度來看,我不想過多摻雜知見,所以有些問題會「呆」一些,用剝洋蔥的方式,還請您老多多包涵囉。😁
※例如如來藏的七大種子。
※例如「三自性」、「三無性」。
※例如「體相用」與「體性用相」。
不過這些都無礙,就好像「緣起性空」的「性空」與「本有」,只是角度不同,融通後反而能夠更透澈。
不過當然啦,小子從來自詡懺愧行者,根器不好、資質又鈍,秉著人身難得今已得的迫切,只是,又急、又急不得...
Snmr Miri ※例如如來藏的七大種子。
※例如「三自性」、「三無性」。
※例如「體相用」與「體性用相」。

~~~~~~~
「法界論」的特點大概只有兩樣,一個是「心物本有」,一個是「體性用相」,只要能抓住這兩個特點,應該就可以很快的「圓」經論上 一切法。
也可以這麼說:若不能圓經論上的一切法,那就還沒有能力看懂「法界論」。
樊小乖 Snmr Miri 如果只想要瞭解法界模型,那只要知道以下就可以瞭解法界是如何在「萬有(法) to 萬法(有)」下而「生生不息」了:
心物本有 -> 體性用相 -> 依他起 (性/ 用) -> 三常
但如果對行者而言,除了瞭解,還必須要知道從哪「反轉」,以及怎麼去「反轉」。
《法界論》短短幾個字,其實細論起來,含攝了絕大部分經典(因為八萬四千法繞來繞去都在同一個點上),要深論起來,也昰有門檻的呢!😄
張武雄 阿哥,入華山派就要放下武當所學,如果放不下就要有能力自創融合絕學
張武雄 樊小乖 你現在就卡在這裡
樊小乖 張武雄 丫兄,因為盡可能的不想摻入知見,所以我說我用剝洋蔥的方式,所以有些提問雖然覺得「呆」,但就是把自己當初學者啦,應該沒看到我拿知見去爭辯吧?@@
我前面的列舉只是說例如幾個與知見「有出入」的地方,沒說我要去爭這幾個地方哦,在提問時,已盡可能把自己放空了~ 我就是小菜菜~ 😁
張武雄 樊小乖 空心菜嗎?😄
樊小乖 張武雄 就說需要靠你多提問了咩,我的問題不純,很多時候是基於印證用,有時故意不摻入知見,提出來的問題又呆呆的... 你提的問題是「萌」,我是「呆」... 😭
張武雄 樊小乖 別強分別啦,有問題都是好事,不然怎麼叫破迷開悟,快繼續,無常不等人的,加油💪
空心菜是說放空知見來吸收,不是說您的問題空洞,愛你喔😘,情人節快樂😄
樊小乖 張武雄 其實齁,我有我的「困難」,我可以不摻知見提問,但想問題的時候,若不摻知見,我不知要怎麼問...
所以問題的內容要不摻知見,但在提問的構思中,就已經在過濾知見了...
也愛你哦~ 祝我們八七節快樂~ 🥳
Snmr Miri 記得之前小乖兄還有一個「依他起性 會起什麼性」的問題。
其實,只要了解上面「鏡子」的比喻,我們就會知道「依他起性」並不是什麼「會起什麼性」,而是本來就用「自己的性」面對了所有一切境的問題。當然,我們也會依自己所擁有的「特性」而更凸顯出所相應出來的「相」,如此而已。
鏡子,其本身之性,不會去選擇一定要什麼物(外境)…我才要反映。但,會在反映之後,依自己是怎樣的「塵垢」來看(取捨)它所映之物,如是!
也譬如水,其本身之性,也不會選擇一定要什麼外境…才會相應成相。水會和任何形狀的杯子形成那個杯子的形相,甚至潑在虛空中,也會有虛空中所顯現出來的「水相」……。當然,水也會和火相應,然後…更凸顯出水遇熱會蒸發的相出來。
所以,「依他起性」的重點是在「本性」和「依他」。不是在「會起什麼性」。
當然,小乖兄要問「會起什麼性」,亦無不可。因為這真的也是問題。
只是,這種問題,其實是很枝節末葉的事,很努力的去鑽研,當然也可以成為這方面知識的學問專家,但卻很有可能會錯過當下就可明見的 很簡單的 實相。

樊小乖 Snmr Miri 整理出來好像也沒什麼作用,也許就只是想要幾個例子參考一下吧... 有時會打結... 見笑了... 😅
Snmr Miri ●但如果對行者而言,除了瞭解,還必須要知道從哪「反轉」,以及怎麼去「反轉」。
◎「法界論」的心法…就是在「心就是心 物就是物 心物相應 是名為法」的這句話裡面。
◎從「實相」的角度來看:「心就是心 物就是物」,事實上就已經很明白的把「法界之所以能存在的祕密」說出來了,職是之故,我們就不會在「空」的妄見中…拚命執空的空來空去,也不會在有的錯見中,拚命執有的有來有去。然後,本來的「牛角有 兔角無」…皆可以藉著「心物本有」…很踏實的回到「本來如是」的地方。
◎至於實修的部份,其實就在「心物相應 是名為法」的這句話上。因此,我們就是要在「心物相應」的地方來「反轉」。也就是說,只要有能力「心物不相應」…,那就是「法空」、就是「無我」、就是「不再被物所纏」、就是「解脫生死(不再識色相緣)」、就是「無生」、就是「能所雙泯」、就是「唯覺」、就是「空大而清淨自在」……
◎註:亦以實修故,必能於「心物不相應」之後,洞見「心物相應」乃是一種「法爾如是」的現象,於是…又一頭栽入了另一種「法爾如是的心物相應」的進路之中……

張武雄 Snmr Miri 🙏
心物相應 
法爾如是
妙哉
張武雄 Snmr Miri 可能很多人錯解,以為懂了就要六根互通無礙,其實就是法爾如是而已
樊小乖 Snmr Miri 哈哈哈~ 當起了「心物不相應」的念想後,又是一個「心心相應」。其實《法界論》的實修方式和我原本的沒有太太差異,只是角度不同,雖然心中仍摻有知見,但在互相印證下,「知見」的寬度和深度都有很明顯的長進,這是很感恩的地方。
小子不是拿《法界論》去當「養分」哦,這很重要!而是在實修的過程中,會一直迴光返照各種角度,看有沒有什麼地方自己有漏而不自知。
Snmr Miri 讚!
詩葳 我孤漏寡聞,我記得是體相用,體內有性,性中顯相而用之
樊小乖 詩葳 是的,您說的是《大乘起信論》的「體相用」,而這裡說的是《法界論》的「體性用相」。角度不同,小子也正在摸索。😄
Snmr Miri 詩葳早!是的「體相用」的內容本來就很完備了,所以有慧根的人從「體相用」的地方就可以體解大道。
但,我個人比較沒辦法用這種理路了解「整盤」的實相,以致於通常只能囫圇吞棗而已。
為了彌補個人的缺失,所以我用「體性用相」這種比較「點」而精緻的理路來解釋各種法。
「法界論」就是以「體性用相」為骨架,於是說:有其「體」,必具有其「性」,有其性必依其性而起「用」,有作用則必然成「相」,如是。
因此,在這個「能起用」的小地方,和「體相用」的「用」…具有相的功能作用…其語意是不太一樣的。
詩葳 聽來有深度,沒恭閱過經教的一定看不懂
Snmr Miri 哈哈哈~~~,不好意思。有時候,太深入經藏的人,反而看不懂「體性用相」的理路,因為腦筋轉不過來。^^
樊小乖 我是很笨,腦筋轉不過來... Orz
詩葳 只要不迷失真心,念念銷歸清凈心,何不菩提現i
Snmr Miri 是啊!只要不迷失真心,就不用這麼多的理論(法)了。
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詩葳 感恩釋尊開起這祕密之藏,免得生死流轉無止息,嚴持凈戒,直契無上菩提心
詩葳 佛性看眾生如何用,一念不善為魔,一念善起為佛,端看覺與不覺,如能轉境同如來
Snmr Miri 希望我…越來越有能力轉境。^^
詩葳 Snmr Miri 我也是在學習轉
大心 · 回覆 · 2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nmr Mi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