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小乖   8月7日下午11:40
心物相應、物物相應

心就是心,物就是物,心物相應,是名為法。

「心」、「物」
各自獨立,周遍法界,本不生滅。
皆有各自的體性用相。

心、物、境、事、理、法、萬法
「心物相應」即為「境」
「心境相應」即為「事」
「心事相應」即為「理」
「心理相應」即為「法」
「心法相應」即為「萬法」

於無始處,「心」若無「外境」不能起「覺知」作用,故《法界論》說「心物本有」。

「相應的作用」,無法自己獨起,必須是兩個不同的「體」才有辦法「互相」起作用,正所謂「法不孤起,必仗緣生」。

===== 我是分隔線 =====

「心物相應」即為「法」,那「物物相應」也是「法」,對嗎?
「心法」具足:因緣、等無間緣、增上緣、所緣緣。
「色法」具足:因緣、增上緣。

「物物相應」的「相(體)」應該仍是物;那「心物相應」的「相(體)」,算「心」還是算「物」呢?

主要是針對「識大、見大」和「地水火風」四大「相應」作用後 (心物相應),其「相(體)」為何?

有說過有偏向「心」的,和偏向「物」的,所以表示看偏向哪就是哪?

「五蘊身」同時具備「六大」,那是否表示「識色相緣」是「很多」個「心物相應」和「物物相應」的「複合體」?(非單指「心」或「物」)

張武雄 情人節還這麼用心,先給你一個讚👍
一起等米粒老師解說🙏
樊小乖 張武雄 俗務纏身,很無奈,公司的事又不能不理,但體悟也很花時間... 若要說「苦」,這是我認為的第一苦... 唉...
不過往好處想,起碼還能擠出點時間來,還是感恩啦... :D
張武雄 你一直說實修,米粒師兄的回覆剛好給你應用,戳一下你的要害,知道要做才是真知道
◎至於實修的部份,其實就在「心物相應 是名為法」的這句話上。因此,我們就是要在「心物相應」的地方來「反轉」。也就是說,只要有能力「心物不相應」…,那就是「法空」、就是「無我」、就是「不再被物所纏」、就是「解脫生死(不再識色相緣)」、就是「無生」、就是「能所雙泯」、就是「唯覺」、就是「空大而清淨自在」……
◎註:亦以實修故,必能於「心物不相應」之後,洞見「心物相應」乃是一種「法爾如是」的現象,於是…又一頭栽入了另一種「法爾如是的心物相應」的進路之中……

樊小乖 以我目前對《法界論》的理解,若以《法界論》為持修法門,細膩點來講,應該是在「依他『不』起用」上面下功夫,我不知道遊子會怎麼定義,我是用「三輪體空」來對治。
「三輪體空」不容易,但這也只是「不起作用」,以此可知,若要再往前做到「不相應」,這沒累劫的功夫,是不可能的。
※一般說要「三大阿僧祇劫」,但論點很多,先不管這個,反正要「很久」。
樊小乖 有人說:「修行,吃飯、睡覺即是」,但這句話我個人是覺得有「語病」的,容易讓人覺得就什麼都不用「想」,就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就好。
這句話的語義應該是「用『覺知』的心,吃飯就吃飯,睡覺就睡覺」,還不是「清淨的心」哦,是「覺知的心」。是人就不可能離妄,但修行是「知妄即覺」、「歇即菩提」,用妄心來「尋找」真心,修行只是轉妄心為真心的過程罷了,真妄不二。
Snmr Miri 張武雄 請叫我小米粒就好,謝謝!
張武雄 樊小乖吃飯就是吃飯,睡覺就是睡覺,這個大有來頭,有沒有喜歡吃的菜,每一種都吃嗎?湯鹹不鹹,地瓜葉有沒有撕絲,芋頭有沒有爛........
這種都是強迫心物相應的,然後怎麼不相應,不抱怨的通通都吃,一天3-4次的修行,睡覺如是,
Snmr Miri ●「三輪體空」不容易,但這也只是「不起作用」,
◎「不起作用」,事實上就是「不相應」。
◎也就是說,這個「不起作用」如果應用在「心物相應」的根本處時,那就會變成「心就是心 物就是物 心物不相應」,換句話說,就是變成了「心大、物大、空大」,而這「三大」就是所謂的「三輪體空」……
◎另外,當我們禪坐的時候,由於逐漸入定的關係,「前五識」乃至「第六識」會漸漸的遲鈍,乃至不起作用,這就是所謂的「無功用行」。通常我們也會稱這種現象為「三輪體空」……
◎另外,還有一種「三輪」,那就是:施(能)、受(所)、施受之行為(能所相應),因此,只要我們能「能所雙泯」,讓「施」「受」各自回歸本位,這也是「三輪體空」。
◎因而,「三輪體空」的重點,就如小乖兄所說的「也只是不起作用」,其它的自然成辦。如是!

張武雄 https://youtu.be/Y8ZoqiOV8Hs
這就是心物不相應後的心物相應的法爾如是🙏
米粒兄請指正🙏
【百年虛雲】女子過河的啟示  YOUTUBE.COM
鄭來也 所以最後還是要相應才能背佛祖過河
Snmr Miri 讚!如是!所以「一切根塵陰處界 皆如來藏」,感動!
鄭來也
張武雄
哈哈,自然相應
樊小乖 張武雄 ●吃飯就是吃飯,睡覺就是睡覺,這個大有來頭
○我沒說這句話「有問題」,我是說「有語病」,懂得人懂,不懂 (或刻意歪樓) 的人就直接取字意。
樊小乖 Snmr Miri 從實修的角度來看,有些人是用「塞耳不聞」的方式,只是我覺得這樣會有問題,當境界現前時,會很麻煩,所以我一直都是用「充耳不聞」。
※用「聞性」來舉例。
我是從目前能做到的來定功課,我自己是覺得啦,以目前這個「階段」,要做到「不相應」應該「不可能」,應該要到菩薩後才有辦法;現在能做到「盡量」不起作用,就是很厲害的事了。
※純個人想法與實修的思維,若有誤,還請不吝指教。😀
樊小乖 鄭來也 ●所以最後還是要相應才能背佛祖過河
○不但相應了,還作用了,重點是「不住」。
○但其實「不住」的另一個涵義也是「不相應」,「後面」的不再「相應」。
這裡面的眉眉角角還挺多的 😅
鄭來也 那可不一定,越分別越迷糊
樊小乖 我就一直很想問,「識色相緣」應該不是一句「心物相應」就帶過的,直覺是「一群」「心物相應」後的「有」。
如果以這個點為推導,那所有的「相(體)」,也就是以這個邏輯在「組裝」(不知用啥詞)。
而「體性用相」的「相應」應該不是「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我要表達的是,就算「相應」後,其「原來」的「體」應該並沒有「消失」,也不是本質上的從 A 變 B,只是被「疊加」了。
※這裡只是思考時的碎碎唸,沒有有系統的組織語意,不過打了就打了唄... 😅
鄭來也
Snmr Miri
● 情人節還這麼用心
◎真的耶!小乖兄在人節還這麼用心,先上來給小乖兄按個大心,讚!
Snmr Miri ●「心物相應」即為「法」,那「物物相應」也是「法」,對嗎?
◎從「萬法和萬法相應而重重緣起」的角度來看,「物物相應」當然也是法。
◎之所以是「法」的最重要原因是在「被心所覺知」。
◎「心物相應就是境,心境相境就是事,心事相應就是理,心理相應就是法,心法相應就是萬法,萬法與萬法相應就是重重緣起法…」。
◎這一整個過程中,其實「心」都一直參予其中,因此,對「法」的定義,我們也可以簡略的稱之為:只要是被心所覺知的…我們都可以稱之為「法」。
◎然後,我們就可知道為什麼有人會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只是這 說法,若不懂上面的「心→物→境→事→理→法→萬法→重重緣起→」的根本理趣的話,說真的很容易錯解其義就是了。
◎很多人真的會因囫圇吞棗而錯解「心生萬法」的語義,因而這裡我用更直白的方式把這句話重新再演譯一次:心能因「與外境相應」而產生種種「法見(法執)」,這就是「心能生萬法」。
註:此外,「心」還能「生」另一種「萬法(有)」,但為了簡化這裡的語意,先不要太複雜,所以先行略過。

Snmr Miri 「物物相應」之後,也一樣是被「心」所覺知的。所以「物物相應」當然也是法,而我們稱這種「法」為…色法。
樊小乖 Snmr Miri 這邊從知見問一個問題,佛陀說過:「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這個「因心成體」,在《法界論》中很直觀的就會視為「心物相應」,所以我一直不知道講「物物相應」如不如法?因為在之前,您都講「心物相應」,我來搗亂後,才講了「物物相應」...
※也許先前有吧,只是我沒看到。
是的,「法」的一般定義是「能被心所覺知」,那「不被心覺知」的「物」就不成「法」嗎?
※這語義上的問題,想問問您的想法。
※這讓我想到「薛丁格的貓」,「疊加態」的「物」。
※如果和那隻貓不熟請直接略過... 😅
Snmr Miri 任何一種形態都有它自己的「體性用相」,因而水有水的體性用相,火有火的體性用相,而「水火相應」就是一種「物物相應」。又水有水的體性用相,各種杯子也有各重杯子的體性用相,水和各種杯子相應(盛水),這也是一種「物物相應」。又如之前小乖兄說過的「風吹→草動」,也是一種「物物相應」。
只是當我們回到源頭的時候,這些「相應」其實都是「被心所認知」的,也就是「心物相應」……,然後,這些「法」以「被認知」故,就通通變成是「被心所生法」了。

樊小乖 Snmr Miri 無「能緣」時「所緣」就不在了嗎?「心物本有」,未被「心」覺知的「物」,就不稱為「法」了嗎?
※這個純粹是打妄想的好奇您老的看法。
※本不想先打的,因為下午要做公司內部的教育訓練,會不在位置上... 😅
Snmr Miri ●「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
◎看到這句話,感慨很深,因為有很多人把竟這句話…理解成「心能生物」,這真是三世佛冤的天大誤會。
◎這裡,先用「法界論」的角度把這句話分解成:「一切因果,因心成體」、「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這樣或許會比較容易看得懂這個「體」的意思…。
◎不過,這算是題外話了,以後有空的話,再對這個題目來開題。先略過。

Snmr Miri ●未被「心」覺知的「物」,就不稱為「法」了嗎?
◎你認為呢?
◎那…什麼叫法空?
◎要先「法空」之後,才有辦法「一真法界」。
◎然後,我們也要知道… 「一真法界」的法……無法(無為法)也是法。
◎所以這裡面有它層次的問題,必須有次第的來慢慢釐清才可以,否則一下子「法來法去」終將被法所困……

樊小乖 Snmr Miri 呵呵~ 只是確立一下共識而已,所以「覺知」與「未覺知」,就是「有為」和「無為」的差異而已。
每次打「差異」之類的相關語句,都會反射的警覺一下!從來都是一體,何來「有為」、「無為」?好啦... 就是這樣總被老婆說「很難聊天」... 我們繼續文字般若~ 感恩~ :D
樊小乖 Snmr Miri ●「一切因果,因心成體」、「世界微塵,因心成體」
○這不就是「心物相應」的「有為法」麼?沒有誰生誰,就是有沒有被覺知而已。
※要專心吃下午餐了,不然開車過去公司會太趕。
Snmr Miri 然也,就是「心物相應」的問題。
然而,把這段經文錯解成「心能生物」的人,在佛教界竟有如過江之鯽,然後「法界論」也被這種人罵成了臭頭,有點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鄭來也 物物相應還是物啊^^所以還是心物相應
張武雄 就鄭師兄一直叫人生一根香蕉來吃吃,每次哈哈大笑😂
Snmr Miri ●「心物相應」的「相(體)」,算「心」還是算「物」呢?
◎「心物相應」之後的「相」,有各種狀態,一個是指偏向「心」的,我們稱之為「識」,一個是偏向於「物」的,我們稱之為「法」。另外還一個是…幾乎完全用「物」來解釋的,那就是「共業所相應而成的山河大地」,還有一個,那就是「法爾如是的心物相應」,這幾乎完全是用「心」的角度來看的,然後可以用「圓覺相」來洞見一切事物。
◎所以「心物相應」之後的「法界」,到底是「心」呢?還是「物?我也不知道。但只知道,我們目前是用「識(唯識論)」和「法(因緣法)」來論這個【法界】。

註:心物相應的「覺」…其相…非心非物。
樊小乖 ( 剛洗澡的時的繼續想... 繼續碎碎唸... )
在想「五蘊身」的「怎麼相應」,融通了一件事,「心物相應」或「物物相應」的「相」,不一定是就會改變原本的體性。
例如:我看電腦 (心物相應),我還是我,電腦還是電腦。
但小嬰兒把電腦當成腳踏墊,電腦就變踏墊了...
再例如:手敲鍵盤 (物物相應),然後起了作用,就出現「字」了。
再例如... 再例如下去,我就要遲到了... 快穿衣服閃人了... XDDD
感恩 😄🙏
樊小乖 ( 開車繼續想… 繼續碎碎唸… )
更正,是「一定」不會改變原來的「體性」!
讚 · 回覆 · 3天

下接………(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nmr Mi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