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mr Miri   5月26日上午5:54
定慧等持,非常重要。

一個真正的修行人,應該要好好的如此自我檢驗,才不會太過於言過其實。

定慧等持的重要性.jpg

Snmr Miri 我們都是靠著「定力」和「慧力」來拉抬我們的「實力」。
所以,「定」「慧」就是我們…能否快速向前邁進的雙引擎。

Snmr Miri 「定力」和「慧力」,必然是跑在「實力」的前面,我們才有辦法拉抬「實力」。
也就是說,「定慧等持」的那個「等持點」就是我們現在的「實力」所在。而超過這個「等持點」的,就是…言過其實!
Snmr Miri 事實上,我們也要從這個「等持點」來「觀其言 察其行」,然後才能如實確知這個人的「實力」,否則,我們都只看到一個人的表面光環而已。
Snmr Miri 定慧等持,當然都是以「實際的能耐」來等持的。我們不能在皆「言過其實」的地方,然後竟說那就是「等持」。
因而,這種狀況是有可能發生的:
有了「空性」的體驗,也有了「空勝解」的能力,但其實,那個人的真正「實力」…卻也只還停留在「妄識執見」的地方而已。
會發生這種狀況的原因就是:此人的「定」「慧」兩者…皆「言過其實」了。

Snmr Miri 不可否認的,「定力」「慧力」必然會跑在「實力」的前面,然後再來拉抬實力。這是無法避免的現象,因此,我們也不能太用「言過其實」的這種角度來要求人家。
但是,對自己就必須要以如如實實的「實力」為準才可以,否則,我們總會以為「頭過身就過」的…但卻還留了個尾巴…來讓人們看破自己的手腳(落處)……
Snmr Miri 如果我們能了解「法界大圓」的整個進路,那麼對自己的「實力」應該可以瞭如指掌才是。
Snmr Miri 如果,我們先以「能所雙泯」為「解脫生死」的目標,那麼,我們也將會因為明見「法界大圓的進路」,而懂得如何持續向自己下功夫。絕不敢放鬆懈怠的以為自己已經很了不起,也絕不敢那麼大言的以為可以無修無証了……。
Snmr Miri 所以,「定慧等持」只是一個人的基本功夫,而真正實力就在…我們已經走在「破除妄識執見→人我空→法我空→空空→能所雙泯」的哪一個點上。然後,這個「點」…也才是一個人能有幾成解脫實力的真正功夫所在!
Snmr Miri 《轉貼》
Snmr Miri: 「空大如來藏(能所雙泯)」,豈是一時的「空性見」就能完全証得?又豈是一時的「定力感受」就能…空空無大千的?
Snmr Miri: 「悟後起修」,才是覺悟的「開始」,也才略知什麼是「一步一腳印」,也才知道要怎樣才不會老是說「空」話!

Snmr Miri 為了「能所雙泯」而能夠解脫生死,那麼,好好的向自己的心地(妄識執見)下功夫是很重要的,而「定慧等持」則是這條路上…最好的助力。
也才不會在一個小悟之後…就輕易的落入了「空」話之中……。
Snmr Miri 《轉貼》
Snmr Miri: 以「性覺必明」故,「妄為明覺」和「淨為明覺」,同樣都是「明覺」,同樣是「法爾如是」,那麼它們所不同的是什麼呢?
Snmr Miri: ……,當然就是指「妄」與「淨(無妄、空)」的差別,所以,所不同的,就是在「後得智」。
Snmr Miri:有了「後得智」之後,我們稱之為「必明」、「正覺」、「無無明」、「智」、「如來藏」……;之前,則稱之為「妄」、「不覺」、「無明」、「識」、「阿賴耶」……

Snmr Miri 想要証得「後得智」,就要在有了「能所雙泯」的體驗之後,用無為法的道種智,來把之前的一切有為法(道種),轉識成智的變成「般若」……
Snmr Miri 所以,真正的佛法,應該是在有了「能所雙泯」的體驗之後,才算是真正的開始,才算是開始懂得了什麼是…「悟後起修」……
Yau Vivian 無所得
Snmr Miri 就算靠著「法界論的法界大圓」…已經能知道「究竟涅槃」的況味,但實際上…我們離「究竟涅槃」必然還有一段很不可以道里計的距離等著我們去精進……
Snmr Miri 就算靠著如「鑽子般的定力」事先品嚐了「空大如來藏」的法味,但實際上,我們離「空大如來藏」也可能還有一段很不可以道里計的距離…等著我們繼續精進……
Snmr Miri 從「法界論」的角度來看,大悟並不見得就是永悟,澈悟也不見得就是成佛,因為「悟後起修」的路…還很漫長呀!
所謂的「悟」也只是悟到了「眾生皆有佛性」的那個「皆有」…原來自己果然也一定有。
所謂的「悟」也只是悟到了「根本智」…原來就是我們本來就具有的,不必有任何的「外求」。以「心」的「依他起性」從來如是故。
Snmr Miri 「心」的「依他起性(佛性)」,是那麼的本然,是那麼的必然具有,但我們卻要花上「半個法界大圓」的時間與路程,還必須藉著「空性見」的正見才有辦法略有「體悟」,妙哉!
Snmr Miri 上面所說的「略有體悟」當然不是指「澈悟」,而是指…我們先藉著有如「鑽子般的定力」在「銅牆鐵壁」上鑿出一個小洞來,然後預先品嚐了「洞外風光」的滋味,而在洞內的這一端,事實上,也可能還只在「妄識執見」的地方打滾而已,然後……
真正有悟的人,他會很有智慧的藉著「牆外的光」來照見自己的五蘊,然後「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沒有智慧的人,就會把「難得的親証」變成「經驗」,然後讓自己一直活在「過去的經驗」之中,並誤以為那個「經驗」就是「現在的自己」。
一個一直活在「過去經驗」的人,一個不懂得用「空性見」來照見自己的「五蘊」然後「悟後起修」,那…這樣怎麼能算是一個有「悟」的人?徒然增加自己的習氣罷了。

Snmr Miri 註:夙有因緣者,不必有很強的定力就可以「開悟」,以過去世「習氣之定」使然故。所以「定」而有所見,並不一定就是智慧,有的更多是屬於…習氣之見(妄識執見),然後就自以為解脫的落入了自欺欺人之中……。
Snmr Miri 再註:一直用「禪定」來加深自己的體悟,雖然也是一種精進,但若不能於日常生活中「洞見自己的習氣而加以改進」,那麼…這不見得就已經是懂得「悟後起修」的人。
日常生活,才是「無為法」的真正道場!然後也才有機會…真正體悟到什麼是「當下即是」!不可思議啊!妙哉!
Snmr Miri 然後,我們也才可以知道,為什麼有人寧願放棄王位也要修行、為什麼有人寧願放下神通也要修「空大如來藏」……
這到底是怎樣的心境與智慧呢?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所以,能滅掉一個妄識(根深俱執、無明惑),比獲得天下或點石成金…還更是難得!如是!
Snmr Miri 所以,明心見性(開悟)的人…還會不會退轉?
當然會,如果他的定力還只是那一把鑽子的話!還不知如何藉著「牆外的光」來照見「五蘊」的話!還不知「六度萬行」的邁向「空大如來藏」的話……!
Snmr Miri 但是,若有「小悟」之人,錯以為他那一悟就已經「五蘊皆空」了,那可能就沒得救了。因為他已經可以「觀自在菩薩」了,何必再「行深」?
他已經可以「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的朗朗上口了,又何必再花時間去知道什麼是「空有同義」?
他已經可以「無所得」的無修無証了,又何必「六度萬行」?
Snmr Miri 「道種智」的過程,不可思議!
我們怎麼可以「一悟永悟」的就誤以為…只要「一悟」就証得了「空大如來藏」?就証得了「一切種智」? 三大阿僧劫啊!
Snmr Miri 所以,「一悟永悟」到底是「永悟」了什麼?耐人尋味啊!
從「法界論」的角度來看,「永悟」就是…悟了我「本來就具有佛性」,而且也「永遠都會具有」佛性。然後,還必須「永遠一直行深」的邁向「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盡」……
這才是「永悟」啊!要不然我們永悟了什麼?

Snmr Miri 從「法界論」的角度來看(如圖示),「空大如來藏(能所雙泯)」也才只是「無為法」的開始。那麼,「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會是怎樣的「行深」呢?不可思議啊!
Snmr Miri 「永悟」,將會讓我們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會再有妄想的隨順法界大圓而轉法輪……
讚 · 回覆 · 2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nmr Mi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