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mr Miri    2022 · 5月2日上午7:09  · 
從這幅圖,我們可以看到「法界論」是如何統合「如來藏」、「無我如來藏」、「如來藏我」的。
然後,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如來藏」的法義,絕不是「外道所說之神我」。並知道佛陀是怎樣的「開引計我諸外道」,而讓他們可以從「如來藏我」的地方來如實修行。

如來藏.無我如來藏.如來藏我.jpg


Snmr Miri
《轉貼》
●如果我們能了解什麼「如來藏我」的話,那我們就可以在「心物不相應」的地方…親証什麼是「無我」。
◎是的,這個「如來藏我」,因為可以絕對的「心物不相應」,而這個「不相應」…其實就是一種「無我如來藏」。因此,我們真的可以在此「如來藏」中…以「無我之藏」…親証什麼是「無我」。
◎又,如果我們懂得「應修行如來藏我,而不修行如來藏以為我」,那麼,我們也將會知道這個「如來藏我」就是怎樣的「真我」……
◎註:這個「真我」就是「常樂我淨」的這個「我」。
◎註:上面所說的「無我如來藏」、「如來藏我」,看似矛盾,但是,如果我們懂得法界論的「心物本有而心物相應」的話,那麼,這裡面的理趣,就可以如觀掌中珍,一點也不會含糊。
◎註:以「心物本有」故,以「心物不相在」故,這就是「無我如來藏」。以「性覺必明」故,以「心物相應而遍計覺」故,此「相應之覺體」…就是「如來藏我」!

鄭來也
什麼叫遍計覺?妄覺嗎?
Snmr Miri
「遍計」的另一種說法就是「遍計所執」。
前沒多久才知道,原來「遍計所執性」的本來翻譯是「遍計」,是玄奘法師加上了「所執」兩字,於是…大家就很偏「心」的被「所執」所執了。
鄭來也
心物相應可以不要遍計覺而正覺不就如如覺,這樣的正覺也可叫如來藏我嗎?
Snmr Miri
「心物相應」,必然會「遍計覺」。
唯以「無始無明」故,此「覺」就變成了「遍計所執」了。
但是能覺悟而清淨無染的人,就有辦法只是「遍計」而「無執」。

Snmr Miri
能「遍計無執」的「如來藏我」…就是「常樂我淨」的那個「我」。
也就是說,「如來藏我」可以是「遍計所執」的我,也可以是只有「遍計」的我,所以說「要修行如來藏我」。

Snmr Miri
當我看到「遍計」的時候,很高興,因為……
因為,以「依他起」故,能法爾如是的「遍計」,並不一定要「執」才可以。
因此,「圓成實性→依他起性→遍計性」更可以讓我們看到「唯性是性」的更直接妙義。
也就是說,當此「心」依他而起作用的時候,必然法爾如是的「遍計」覺…
遍計…遍一切的計度,「遍」就是「無不」、「必然」,「計」就是「能覺而思量」的意思。
鄭來也
Snmr Miri 所以遍計不是妄想只是遍計一切而已跟依他起不是一樣的意思??
Snmr Miri
「依他起」只是依他起,沒有「遍計」,「計」是一種進一步的「推測」、「思量」、「分析」……。
然後,我們就可以看到「圓成實→依他起→遍計」會是怎樣的「一貫性」。以「一貫」故,此三性…真的就是只有「一性」。
Snmr Miri
別人,或許會把「遍計」解釋為「遍計執」或「遍計煩惱」或「遍計所知障」……那也可以啦!只要有辦法圓通即可。
所以,把「遍計」解釋為「遍計所執」,並無不可。但是,我們一定要有辦法更深入的看到「遍計所執性」在「三性」裡是怎樣的「本具」才可以,否則……
鄭來也
Snmr Miri

所以,用我的解釋,比較不會被「所執」所唬弄,然後,可以很直接的看到「遍計」從來就是一種「本具」之性。
鄭來也
Snmr Miri

再提醒一次,「遍計所執相」並不是「遍計所執性」,此兩者的語義,不能搞混。「遍計所執性」就是「無始無明」,因而,在「唯識三性」中…從來本具,我們絕不能「性」「相」不分的…竟因為「相」可空…而把此「本具之性」也「空」了。
因為,把這個「本具之遍計所執性」(即遍計性)空了之後,我們就不能「遍計」…而成就「一切道種智」了。

鄭來也
那如來藏心和如來藏物照理說不是唯識三自性中的圓成實性吧??但可解釋圓成實,對吧??
Snmr Miri
「唯識」有唯識的「三性」,「如來藏心」有如來藏心的「三性」。
但是「如來藏物」,則因為「無心」之「計度」,所以沒有「遍計性」,不過,可以隨心所欲的「被心所遍計」就是。所以,「物」…通常都被我們用「所」的角度所認知。
也就是說,若從「遍計」的角度來看,「如來藏心」(或轉為「阿賴耶識」的「識」)…皆具有「能遍計之性」而能「遍計」,而「如來藏物」(或轉為「山河大地的色」)…就只能成為「所遍計」。

Snmr Miri
以「能遍計(心)」故,以「所遍計(物)」故,於是,此「心」於「心中」有了「所遍計相」。
Snmr Miri
只是,這個「心中的所遍計相」,常被很多人錯解為就是那個「外境」,於是「何瑞奇醫科」就變成了「阿端哥醬料」。然後…就「凡所有相 都是虛妄」的都把「外境」給虛妄掉了。
陳巴里
Snmr Miri 遍計:即遍一切處,若不能明白妄為明覺,那一切境物皆為染。若明白則一切處皆是明朗潔淨,即是說心即淨土,一切處皆淨土,五濁亦是淨土。参考。

Snmr Miri
●「如來藏物」,因為無「心」之「計度」,所以沒有「遍計性」,不過,可以隨「心」所欲的「被心所遍計」就是。所以,「物」…通常都被我們用「所」的角度所認知。
◎以「如來藏物(色類、外境)」都是被「心」所「遍計」故,或可以簡單的說,因為都是被「心」所「認知」,所以……
◎因此,若從「認知」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從「心所認知就是法」的內容看到…「一切法」是怎樣的「唯心」!所以我們會說一切法「唯心所現」,或「法界唯心」。
◎錯解「〝法〞界唯心」的人,就會把本有的「如來藏物」當成是「被心所生出來」的,於是,也就同樣的錯解了「心如工畫師」的比喻。然後,還會一直拿這個「心如工畫師 能畫諸世間」的經文…來當做他們不可對外明說的「密」意。於是,他們就只能在這個「密意」裡面…自嗨的含糊其辭了。
Snmr Miri
●他們就只能在這個「密意」裡面…自嗨的含糊其辭了。
◎要知道,他們所認為的「密意」,在「法界論」,如觀掌中珍。
◎但是,如果這樣簡單的道理…都還看不懂的話,如果這樣…還看不懂「心如工畫師 能畫諸世間」的真實義的話,那麼……
◎那麼,「心如工畫師」這句經文…就真的有密「義」了。因為,這種人…真的還沒有辦法從經文裡面…看到那個「工畫師」所用的「顏料」…是怎麼來的!
◎所以,這個人如果真的想看懂他所謂的「密義」,就一定要看「法界論」才能真正的懂!
◎只是,如果看不懂「法界論」的話,那麼,依其人的「密意」,「法界論」的「如來藏物本有」…將會變成他那根「芒刺在背」的外道……。而且…還會讓他隨時…起乩!
◎我的意思是說,如果能看懂「心如工畫師 能畫諸世間」的真實義的話,那麼,「唯識所變」根本就沒有什麼「密意」可言。然後,你和「法界論」之間的關係…就只是魚和水那般的「相忘於江湖」而已,如是。
回覆分享1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nmr Mi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