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nmr Miri    5月28日上午5:53
一切「法界實相」已經在這幅圖示之中……

法界論的心物相應.jpg

Snmr Miri 簡單的說,「心物相應」就是法界實相。
亦以心物相應故,「心」「物」必然是「平等而本有」,絕不是誰生誰,或皆從「空(無)」中之所生,或是被某個「本有」創造出來的。

Snmr Miri 以「心物本有」故,然後,我們就可以知道…我們所論的一切「空」、「無」、「虛幻」,乃至於「所生」、「所現」、「所變」或「顯現」……就是在說怎樣的「心物相應」。
Snmr Miri 註:在「心就是心 物就是物」的不相應狀態時,那也是屬於「相應」的內容,只是暫時以「不相應」的狀態存在著。
因此,當我們是從「心」的覺受來說「空相」時,我們可以說「唯識無境」、「諸法空相」、「五蘊皆空」,但就是不能錯以為「物」已經消失了。
因為,「物」還是如如存在於盡虛空遍法界之中,只是我們的「覺受」有了從「有」到「空」的感受,如此而已。
不可否認的,想要真的証入「唯心」,就必須要有這種「心物不相在」的功夫才行。然後我們才有辦法更進一步的了解到…接下來的「相應」原來是怎樣的…法爾如是!
不得不「法爾如是」啊!因為本來就會「相應」,更何況是這個「覺」…從來就不會是「空」覺,從來就是一種「相應」!
因為…,就是因為「相應」,才會在乍然失去了「物界的依靠」時,我們才會有「空覺」的覺受!

Snmr Miri 註:「空覺」的本義是指「其覺受有如虛空般的清淨無染」。然而,某些人卻很容易望文生義的以為就是「空掉外境的覺受」…,其實「能空掉對外境的那個覺受」那也還好,就怕是「把外境給空掉了」那就很頑空了。
Snmr Miri 也是「心物相應」的一種作用。
因此當沒有「五蘊身」的時候,我想這種感覺又會不一樣……。^^

Snmr Miri 像我有病在身,要有這種「能量滿滿」的感覺就很有困難,但我可以在另一方面來取勝……。^^
Snmr Miri 那武雄兄可以幫人調氣(治病)了,如果懂得應用的話。
但,還是不管那些「氣」會比較單純些,因為那又是一門很深入的學問。

Snmr Miri 只是,當我們在「唯心」狀態…而有「空覺」的覺受時,竟因「空覺」的覺受而反過來否定「物界的存在」,那……
那,這就是「唯心自大」了,而這種「唯心自大」將會讓我們錯解了「空覺」,於是,我們又會被「覺」騙一次,而且接下來…這種人將一直活在「睜眼說瞎話」的境界裡。(註:第一次被騙是指我們的「遍計所執」,而第二次被騙就是指有這種錯誤認知的「空覺」。)
Snmr Miri 「空覺」就是要讓我們確定「心就是心 物就是物」的法界實相。
然而,有太多的頑空者,竟在「自心強做主宰」的狀態下…,他寧願睜眼說瞎話,也要錯失當面認明的機會。可惜!
就如「開悟」一樣,「開悟」就是要我們更能「照見」自己那一道有如銅牆鐵壁的習氣,然後知道要怎麼「悟後起修」。然而卻有太多的「開悟」者,竟因此而更滋長了他的傲慢與自負,於是……就這樣一誤永誤了。
這樣的開「誤」者,在「空覺」的狀態時,怎麼能不落入「睜眼說瞎話」的那種很厲害的功夫裡面呢?而這樣的盲眼龍,又怎麼能算是一個「開悟者」呢?
Snmr Miri 「法界論」的「心物相應」,就是要先建立起「心物本有」的正知見,然後以「心物不相在」的方式解脫,最後,再以「法爾如是的心物相應」來把「空覺」提昇到「圓覺」,然後:洞然澈見「法界」就是怎樣的「實相」!
Snmr Miri 這和各人所學的法門…如「緣起」、「唯識」、「般若」、「如來藏」、「空宗」、「有宗」……,絕不互相違逆。
如有違逆,那表示,你已經走錯了自己的法門……
對不起,我不得不這樣說,因為,這樣才會讓你重新去認識自己的法門,然後看看自己「在自己的法門裡面」到底還落失了什麼重點……
Snmr Miri 當然,你也可以用「法界論」去對照你自己的法門,然後…,說不定這樣可以幫助你照見「你可能已經在什麼地方誤會了自己的法門」……
要不然,就直接和「法界論」對論,然後便知分曉!
鄭來也 蕭大相反,空覺生虛空
Snmr Miri 蕭大所說的「生虛空」應該是指「六塵緣影裡的那個虛空」。
鄭來也 可是會生物質萬有,可見他也認為虛空是心所生,虛空叫色邊色順便一起生
Snmr Miri 其實,搞混「萬有」和「萬法」語義的人,或不懂「法界論心物本有」的人,很容易錯解《楞嚴經》的這兩段經文……「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漚滅空本無。况復諸三有。 」、「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裡。況諸世界在虛空耶?」
Snmr Miri 簡單的說,若無法從「萬有」裡面看到「心物本有」,若無法從「萬法」裡面看到「心物相應」,那麼,在「萬有」和「萬法」相混之下…就很容易錯解上面那兩段經文。
Snmr Miri 說真的,若沒有「法界論」的功德力,我也必然會錯解那兩段經文,然後,雖然會一直處在滿腹疑問之中無法得解,但因……故,最後也只能與一般人所解的那樣來理解,以「日而時習(習慣)之」故,久了之後,就自以為懂了。
Snmr Miri 還好,有「法界論」,我才能看懂《楞嚴經》就是怎樣的一部真經。由於很有感同身受,所以這裡面的心情轉折…我想唯有知音能知!
Snmr Miri 以「心物相應」故,若我們能知「物性本自涅槃」,那麼,整個「法界大圓」…就真的只是「唯心」之路,那我們將會如如實實的知道…要如何來向自己的心地下功夫!妙哉!
鄭來也 還好法界論是唬心物本有
未提供相片說明。
Snmr Miri 人家說得很在理呀!完全看得懂!
不過,他說的,和我「看懂的」,可能會有不一樣的內容就是。
Snmr Miri 但,什麼是「後唬心物本有」???
鄭來也 多打一個字改掉了。是說法界論心物二者兼論,不會很難
Snmr Miri 什麼是「唬心物本有」???

Snmr Miri 我們到底有沒有錯解經文,就從我們對「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這段經文的理解,便略能知一二。
所以,你認為「有漏微塵國」是「被心所生」的呢?還是因「心物相應」而生的呢?
Snmr Miri 這個「被心所生」和「心物相應而生」的義理…若沒有搞清楚,我們總會很「唯心」的自以為…已經看懂《楞嚴經》了!
Snmr Miri 所以,「皆依空所生」是什麼意思?耐人尋味啊!
Snmr Miri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妙哉!
Snmr Miri 「空大如來藏」的「性覺真空 性空真覺」,妙哉!

Snmr Miri 我承認我還沒有深入研究《楞嚴經》,因而對《楞嚴經》真的所知有限,但是看到這樣的經文,能不讓人驚嘆嗎?
「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覺乃眾生。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漚滅空本無。况復諸三有。」
「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由汝妄想,迷理為咎癡愛發生,生發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況諸世界在虛空耶?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云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
Snmr Miri 「生發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圓瑛大師解釋如下:
生發者:謂依前所生業識,發起能見見分,所謂依動故能見;如前云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是乃以妄能為生發也。
遍迷者:謂由能見,故於前本覺真心,全成晦昧,不見真覺,唯見頑虛,是曰故有空性;如前偈云,迷妄有虛空是也。
化迷不息者:以見對空,轉覺迷悶,復起化迷之心,遂於空中,見有色相,是曰有世界生;如前云,依空立世界是也。
Snmr Miri 這句話,若用「法界論」來解,應該會更絕妙才是!因為「法界論」在「空大如來藏」的地方有看到這個「空大」的語義是怎樣的轉折,因而這裡的「生發遍迷 故有空性,化迷不息 有世界生」…,以「因空生搖(心物相應)」故…,真是妙哉!(略)
Snmr Miri 《楞嚴經》在「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的經文裡有「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這段話,而「覺明空昧」「因空生搖」的「空」字,到底會是怎樣的「空」義?耐人尋味啊!
Snmr Miri ●「覺明空昧」「因空生搖」的「空」字,到底會是怎樣的「空」義?耐人尋味啊!
◎是說,這裡的「空」義,和「空生大覺中」的「空」,是不是有什麼關聯?妙哉!

鄭來也
未提供相片說明。
鄭來也
未提供相片說明。
Snmr Miri 能看懂蕭大所說,沒問題!^^
Snmr Miri 看懂「空大」的語義轉折,我們概略可以知道「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其實含有兩種內容。
一者,就是在說「山河大地」就是怎樣依「眾生的共業(妄為明覺)」,然後以「四大」的方式…起為「世界」。
二者,就是說我們對「山河大地」的看法,是怎樣因「妄為明覺」而在「所既妄立 生汝妄能」中…有了所謂的「有為法」。

Snmr Miri 從「無為法」的角度來看「有為法」,「有為法」當然就是「妄」,所以在「有為法」中,「虛空生汝心內」當然是「猶如片雲點太清裏」。 因而《楞嚴經》說「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
職是之故,當我們用「無為法」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時,那就是:「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
因此,從「空大如來藏」的轉折處,也就是從「虛空」到「空覺」的地方,我們將可以知道「空生大覺中」,絕不是指「大覺」能生「虛空」,而是說「大覺」能洞見心裡所生發的那個「覺明空昧」或「有為法的虛空相」……而這些當然就是「如海一漚發」了。
Snmr Miri 「空生大覺中」,除了不能解釋為「大覺能生虛空」之外,也不能解釋為「大覺對虛空的看法…就如一漚發」,因為……
註:這除了上面所說的「覺明空昧」和「因空生搖」之外,也要從「法爾如是」的角度來說明,才容易明白。因為「大覺」既然能洞見「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那更應該能洞見「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是怎樣「法爾如是」成立的,就如上面「一者」所說的看法一樣,然後…以後才有辦法與眾生同圓的「一真法界」,而不是「震碎十方微塵國土」的讓「十方眾生驚駭」,然後就呆在自己的勝妙「心」境裡!
Snmr Miri 更重要的原因是…「四大」和「虛空」從來就不是被「心」所生出來的。

鄭來也
未提供相片說明。
鄭來也
未提供相片說明。
Snmr Miri 「心物相應」在主貼文的這幅圖中,可以說已經解析得非常清楚了。因而,我們真的可以藉用「法界論」看到佛經裡所有「隱晦不明」的經文,然後直搗黃龍。
以前的人,比較注重實修,因而只知道從「心地」(五蘊身)下手,沒有時間去論「外境的現象」。
除了「緣起性空」之外,古代的人之所以沒有刻意的去論「物」義,我想,他們應該是已經知道「物本自性涅槃」吧?不像現代人,因過度的依文解義而竟把「物義」給扭曲掉了。
Snmr Miri 我的意思是說,就是要從「法界論心物相應」的角度來看《楞嚴經》的那些經文,我們才比較有能力撥開艱澀難懂的文字,然後看到經文的真實義。
否則,含著石頭講話,或錯解經文,在所難免。
Snmr Miri ●「覺明空昧」「因空生搖」的「空」字,到底會是怎樣的「空」義?耐人尋味啊!
◎這裡的「空」義,和「空生大覺中」的「空」,是不是有什麼關聯?
◎我們是不是可以把「空生大覺中」的語義理解成:「覺明空昧」顯現於大覺中,然後…;或,於大覺中能洞見「因空生搖」的空界是怎樣的變化…
◎當然,我們也可以依文解義的說:「虛空」顯現在「大覺」的覺裡面,然後……這個「虛空」就「如海一漚發」一樣的被「大覺」所認知……
◎所以,真正的語義是:那個「認知」就是「一漚發」,而不是指「虛空就是一漚發」。要知道,若我們說「大覺生大覺中」,那麼前面那個「大覺」也同樣是「一漚發」啊!
◎因而,在這裡,我們必須更深入的了解,「空生大覺中」的「空」義才可以,否則我們可能就體會不到原汁原味的「覺明空昧」和「因空生搖」…到底是怎樣的「空(虛空)」義了。

Snmr Miri 「空生大覺中 如海一漚發」就如「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一樣,如果我們不懂什麼是「心」的「體性用相」,什麼是「境」的「體性用相」,那麼我們就會把這個「遍計所執的心相」錯以為就是「外境之相」,於是就拚命的想要把「外境」給虛幻掉…,天啊!這兩者之「相」,相差十萬八千里呀,但竟被我們「一元法」的一元,因「一元」而錯置得一塌糊塗!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拚命的想要把「虛空」一漚發掉,拚命的要把「現象界」虛妄掉…,那錯把冰塊當水鬼的結果,怎麼能看懂佛經呢?怎麼能圓法界大圓呢?
這樣,我們所成就的「大覺」將
會是怎樣的「唯心大覺」呢?耐人尋味啊!
讚 · 回覆 · 1 分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nmr Miri 的頭像
    Snmr Miri

    Snmr Miri的部落格

    Snmr Mi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