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mr Miri 2021 · 7月26日上午6:30 ·
《從「法界論」的角度來看「能所」》
「法界論」的能所…有分成「心物本有」的能所、和「心物相應」的能所。以「如來藏心」就是「能應(能覺)」、「如來藏物」就是「被心所應(所覺)」故。(註:「心本有」「物本有」就是一切法的「根本元素」,也就是指「本有種子」。而「心物相應」就是泛指一切現象界,也就是指「一切法」。)
但,若從「唯識論」的角度來看,第一重能所…就叫做「因變」,第二重能所…就叫做「果變」。而其「因變」以「能所」故,又分為「因能變」和「因所變」。「因能變」就是指「本有種子」,「因所變」就是指因種子相應而起現行的「阿賴耶識」….…
Snmr Miri
●以「如來藏心」就是「能應(能覺)」、「如來藏物」就是「被心所應(所覺)」故。
◎「如來藏物(物本有)」,沒有覺知功能,因而,只能被「心」所覺知,於是在「能所」的功能上,就只能以「所」來定位。
◎由此可知,「心」以「能覺」故,被我們稱之為「有情」。而「物」以「不能覺」故,只能「被覺」,因此被我們稱之為「無情」。
◎順便一提,因此,若有人說「物」也有「見聞覺知」,那就是一種謬論了。
◎「心」「物」雖然是「平等」,唯以「能覺」、「所覺」故,於是有了「心君物臣」的說法。然後一切說「法」,都偏向了「心」,因為「心」的問題解決了,那麼所有的問題就通通解決了,以「物能隨心之所欲」故。
Snmr Miri
●「心」的問題解決了,那麼,所有的問題就通通解決了,以「物能隨心之所欲」故。
◎但,若過度「唯心」的…竟否定了「物」的存在,那這樣並沒有辦法解決「心」的問題,因為這就是一 種謬見。
◎以尚存謬見故,「心」的問題就還沒有解決,尤其是…在邁向究竟涅槃的路上,我們真的還必須藉著「物」才得以「覺行」。否則…,以無物故,此「心」就已經走到了「盡頭」。
◎註:這個「盡頭」就是指「涅槃」去了。但是,我們也要知道,這種「涅槃」…其實就是佛陀所呵斥的「焦芽敗種」。
Snmr Miri
●若過度「唯心」的…竟否定了「物」的存在,那……這就是一 種謬見。
◎為什麼「物空」會是一種「謬見」? 我想「法界論」的「心物本有」已經很直接的提供了最好的答案!
◎簡單的說,會否定「物」存在的人,正落入了「實之所無」的謬見裡面,然後完全錯解了「空義」!
◎因此,我們說,有這種「謬見」的人,其人再怎麼「唯心(全見佛性)」,其實他的「心」的問題…都還沒有解決!
◎以還沒有解決故,其人若不能就此「涅槃」,竟還在「法界」中與人說三道四,那麼不僅會落入「睜眼說瞎話」的窘境之外,還會錯失「法爾如是」的法…會是怎樣的「諸法真如」!
Snmr Miri
也可以藉著別人所製作的圖表來看看「唯識」的因變和果變。
Snmr Miri
把這幅圖潤飾一下,這樣應該會比較清楚。
Snmr Miri
看這個圖表,然後再來和「法界論」的圖示…相比較,或許我們會更容易看懂「唯識論」的因變和果變吧?
要不然,說真的,以我個人的文學程度…想要了解「因變」裡面還有「因能變、因所變」,「果變」裡面還有「果能變、果所變」……。哈,不好意思,光這種「文字敘述」,以我的理解能力…真的會一個頭兩個大……
Snmr Miri
「法界論」的第一重「能所」是在講「種子」的「能緣」和「所緣」,「能緣」就是指「如來藏心」,也就是「阿賴耶識的因地」,「所緣」就是指「被心所緣」之後…可以「能所相應(心物相應)」的變生一切法(法界現象)。
「阿賴耶識」的第一重「能所」,是在講「如來藏心、如來藏物」(即:地.水.火.風.空.見.識)都是「阿賴耶識」的「因能變」,也就是所謂的「七大本有種子」。然後,「種子相緣」就是「因所變」,於是就有了「初能變」的「阿賴耶識」(即:阿賴耶識起現行。)
Snmr Miri
由此可知,「法界論」的第一重「能所」就是指「心本有」和「物本有」。唯,以心「能應」而物「被心所應」故,有了能所的關係。
而,這裡的「能所」,事實上就是「阿賴耶識」所說的「因能變」。但不管如何,都是一切法的根本「種子」的意思。唯其最大的不同就是在:
●「法界論」的看法是:「如來藏物」、「如來藏心」都是「本有」,然後很確定的…「心就是心 物就是物」。而當「心能」「物所」起相應時,就是「初能變的阿賴耶識」。
●「唯識論」的看法是: 「如來藏物(四大)」和「如來藏心(識大 .見大)」都是阿賴耶識的「本有種子」。都是「因能變」,而其「因所變」就是指,起現行的「阿賴耶識」了。
由上可知,兩者的「能、所」義…是很不一樣的。
Snmr Miri
如果,我們能看懂上面的內容,而不反對「法界論」的看法的時候,那麼,我們就會知道「阿賴耶識」是怎樣的『含藏』有七大本有種子,也能知道「阿賴耶識」為什麼就是「初能變」。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看不懂「心物本有」,或看不懂「七大種子」是怎樣的「本有」,那麼我們可能就會被「含藏」的語義所迷糊,然後,錯以為「七大本有種子」一定要依附「阿賴耶識」才得以存在。
而當我們錯解了這個「含藏」的語義時,那麼,想要看懂「唯識」的甚深義,可能就非常困難了。
Snmr Miri
就如一對夫妻組成了一個家庭,而這個家庭能成立的的先決條件就是…一定要有「夫」「妻」這兩個人…才可以。因而,我們說…家庭「含藏」了夫妻兩個人。
Snmr Miri
註:在「夫」「妻」兩個人還沒有結合之前,他們是可以各別存在的,因而「法界論」才說「心就是心 物就是物」。
也因為這樣,我們才有辦法用「心物不相應」的方式…証入「唯心」,然後……才能進一步的確定這個「家(和合識.法界)」…果然就是要「夫妻」兩個人一起打拚才可以。
Snmr Miri
事實上,也要有「唯心」的進路,我們才更能確定另一半(物)的重要性,然後才會用另一種心態來代替「否定」……
註:亦以如實「肯定」物的存在故,我們才有辦法用更不可思議的智慧來讚嘆「另一半」的無量功德!妙哉!
Snmr Miri
進一步的說,如果我們否定了「物」,那麼,這個「家(和合識.法界)」,就再也不是「家」了,只能是「家空」(法空)而已,然後,這個「家」就再也沒有「家」的功能可言,於是……
於是,「唯識」就再也無法「唯」於「識」了……
Snmr Miri
也就是說,「唯識」絕不會因為「唯識所變」然後一切就都變成「空幻」的…只是夢中的一種「幻相」……
因此,如何「轉識成智」,而不是「轉識成空」,那就是「唯識」裡面一門很有般若的功夫了。
· 回覆 · 分享 · 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