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mr Miri   2021 · 11月27日上午6:45  · 
從「法界論」的角度來看什麼是…「應修行如來藏常」、什麼是「應修行如來藏樂」、什麼是「應修行如來藏我」、什麼是「應修行如來藏淨」。

如來藏常→無生涅槃.jpg

如來藏樂→寂滅永安.jpg

如來藏我→真如本性.jpg

如來藏淨→本自涅槃.jpg

Snmr Miri
註:這裡的「常.樂.我.淨」就只是在說「心物不相應」時的那種狀態,也就是一般所謂的「寂靜涅槃」。還不是「法界論」所說的那種「法界大圓」式的「究竟涅槃」。
Snmr Miri
「究竟一乘寶性論」:應修行如來藏常,而不修行如來藏以為常,以顛倒取一切法無常,修行如來藏無常,樂無常修行,以不知不覺故。
如來藏常→無生涅槃.jpg
Snmr Miri
簡單的說,就是不知道「如來藏」本來就是「常」,而竟以為有一個「如來藏常」可以用功夫去成就,於是不知不覺的…竟一直想把「無常」修成「常」。因為,這種「以為」…將會讓我們在「生滅的現象界」…不知不覺的想去追求一個「長生不老」、「永生」的境界。
職是之故,我們必須知道,這種錯誤的修行方式,到頭來畢竟是徒勞枉功的。
Snmr Miri
再從「法界論」的角度來認識一下「如來藏」,這樣,「如來藏」才不會那麼虛無縹緲的被大家…唯感性所瞎猜,也才會知道為什麼是「如來藏本來就是常」,也才會知道「法界論」為什麼要說「心物本有」。
11.1如來藏=藏(阿賴耶).jpg
Snmr Miri
「究竟一乘寶性論」:應修行如來藏樂,而不修行如來藏以為樂,以顛倒取一切法皆苦,修行如來藏苦,樂苦修行,以不知不覺故。
如來藏樂→寂滅永安.jpg
Snmr Miri
就是「以苦為樂」,然後,就在「追逐樂」之中,不知不覺的…給自己創造出更多的苦來,這樣,再怎麼「樂」,也不知道自己無法「離苦」,也就無法解脫。
Snmr Miri
如果,我們懂得什麼是「如來藏」的話,那麼在「心物不相應」的狀態下,其本身就是一種「寂滅永安」。也就是俗稱的「極樂」。
如果不懂什麼是「如來藏」的話,可以再看一下這幅圖:
11.1如來藏=藏(阿賴耶).jpg
Snmr Miri
也就是說,當我們知道「如來藏」本身就是「寂滅永安」的話,那我們就會知道怎麼「修行如來藏樂」,而不會在「現象界的苦處」…錯以為可以把「如來藏苦」修成「如來藏樂」。
Snmr Miri
簡單的說,修行,就是要運用我們的正見…回到本來就是「如來藏樂(寂滅永安)」的地方,而不是去創造另一個「如來藏樂」。因為這種「創造式的修行」…完全脫離了解脫的原理,根本就無法解脫。

Snmr Miri
「究竟一乘寶性論」:應修行如來藏我,而不修行如來藏以為我,以顛倒取一切法無我,修行如來藏無我,樂無我修行,以不知不覺故。
如來藏我→真如本性.jpg
Snmr Miri
這幅「如來藏我→真如本性」,和圖A的「如來藏我→如來法身」,很不一樣,因為,這裡的「常.樂.我.淨」都只談到「寂靜涅槃」而已,還沒有談到「究竟涅槃」。
Snmr Miri
而且,這裡的「如來藏我」和另外三個的「如來藏常」、「如來藏樂」、「如來藏淨」也有點不一樣。
這可以從圖中的「法爾如是心物相應」和「心物不相應的本常」、「心物不相應的本樂」、「心物不相應的本淨」可以看出一點端倪來。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也用「心物不相應的本我」來看「如來藏我」的話,那其問題將會很大,也將不會看到這個「我」的甚深妙義……

Snmr Miri
所以,這個「唯我」,和其它的「唯常」、「唯樂」、「唯淨」,將有著更深入的義理存在。
其實,也就是因為有這個「如來藏我」,我們才有辦法繞完整個「法界大圓」。也才不會只停留在「寂靜涅槃」這個地方。
最後,以「唯我」是怎樣的「法界大圓」故,我們才有辦法再藉著這個「法界大圓」…再回過頭來以「一切根塵陰處界皆如來藏」的角度看到「唯常」、「唯樂」、「唯淨」的更深義。(註:此義甚深,暫且略過。)

Snmr Miri
「究竟一乘寶性論」:應修行如來藏淨,而不修行如來藏以為淨,以顛倒取一切法不淨,修行如來藏不淨,樂不淨修行,以不知不覺故。
如來藏淨→本自涅槃.jpg
Snmr Miri
當我們「顛倒取一切法不淨」之後,就會一直想從「不淨」中取「淨」,而不知「現象界之一切緣起」本來就是如此「不淨」,因而,如何脫離這個「不淨的現象界(或言五蘊身、或言五濁惡世)」那就要懂得如何「修行如來藏淨 而不修行如來藏以為淨」了。
Snmr Miri
註:這個「如來藏淨」雖然是從「觀身不淨」下手,但,其實我們也要知道「妄識執見」也是一種「不淨」,因而……(略過)
Snmr Miri
要知道,「五蘊身」就是一種「識色相緣」。因此,以「識」、以「色」故,這種「相緣」會是怎樣的「不淨」呢?然後,我們應該要如何才能「識色不再相緣」的「五蘊皆空」呢?所以,這種「解脫」…說真的還要有相當的智慧與功夫(來修行「如來藏淨」)才可以。

Snmr Miri
《俱舍論》卷十九:「應知顛倒總有四種,一於無常執常顛倒,二於諸苦執樂顛倒,三於不淨執淨顛倒,四於無我執我顛倒。」
因而,如果我們不懂「如來藏」的真實義理,竟而錯以為「有一個如來藏」可修行的話,那麼這種「如來藏」就很容易落入「計我外道」的那個「我」裡面去了。
 · 回覆 · 分享 · 9小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nmr Mi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