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nmr Miri   2022 · 3月6日上午6:26  · 
用「你我相遇」的圖示來解說…「法界論」對「四緣」的看法。
有關這「四緣」的內容,若真深入探討的話,是可以直擊「法」的根本處。唯,這不是本貼文的目的,因而,對於這幅圖的解說,也只是想用「簡單的例子」…來幫助我們更了解「四緣」彼此間的關係,如此而已。
註:若以後有人會特地為這幅圖寫一篇論文,那就表示「法界論」已經開始在普羅大眾中…生根發芽。^^

你我相遇之四緣.jpg

Snmr Miri
佛學大辭典
【四緣】
(名數)舊譯曰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新譯曰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一因緣,謂六根為因,六塵為緣也。如眼根對於色塵時,識即隨生,餘根亦然,是名因緣。二次第緣,謂心心所法,次第無間,相續而起,名次第緣。三緣緣,謂心心所法,由託緣而生還,是自心之所緣慮,名為緣緣。四增上緣,謂六根能照境發識,有增上力用,諸法生時,不生障礙,名增上緣。見大明法數一五。又見於智度論,唯識論,大乘義章等。
Snmr Miri
說真的,由於我的佛法知識有限,因而想要看懂這樣的解說,是相當困難的,除非…把這樣的「定義」死背起來,然後,就以這樣的「定義」勉強來理解什麼是「四緣」。
Snmr Miri
但,很幸運的,依「法界論」的功德力故,現在,我要看懂這四緣,那真的可以一目瞭然。也很清楚的知道,原來這「四緣」是在…「心所認知」的這種「法」…的情況下來演說的。
所以,為什麼會有這種…完全從「心」的角度來看「四緣的定義內容」,那是因為……
Snmr Miri
參考文章:https://yinshun-edu.org.tw/zh-hant/node/23457
四緣說明事件發生的過程,如玻璃杯掉到地上打破了,就有此四個條件(緣)。首先是因為有人杯子沒拿好,而從手中滑出,這可說是因緣(尤其是「外因」,玻璃本身易破是「內因」);而之所以會破是碰撞到地板,而地板是硬的(相反的地板如鋪軟墊,杯子掉落亦不見得破),這是所緣緣。再者杯子會往下掉,重力是其中因素,強拉著杯子向下墜落,而可視為是增上緣。最後,杯子墜下途中,沒有任何阻礙物或屏障,也沒有人即時去接住它,以至於杯子直撞地板,這可說是等無間緣。
四緣說與四因說 | 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  YINSHUN-EDU.ORG.TW
Snmr Miri
●玻璃杯掉到地上打破了
◎這個例子,也可以用這樣的圖來解說「四緣」。
玻璃杯掉地而破碎…之四緣.jpg
Snmr Miri
註:因為在「等無間緣」裡的「撞破」是指「杯子」,因而玻璃杯就是事件的主角也就是主「因」,因此,若從「四緣」的角度來看,杯子就是「因之緣」的那個「因緣」,而地板就是「被撞」的「所緣緣」了。
相反的,如果「掉落撞破」的…是指「地板」的話,那麼…從「果」的角度來回看,或從「等無間緣」的角度來看,其主角就是「地板」而不是玻璃杯,因而,此時的「地板」就變成了才是主角的「因緣」,而「杯子」就是讓「地板會破」的「所緣」了。
Snmr Miri
從「你我相遇」的圖來看,如果,這個事件是由「我」來敘述,那麼「我」就是整個事件的主要主角(主因)了。因而,「我」就是那個「因之緣」,而「你」就是「被我所遇見」的那個「所緣之緣」。
「遇見」,就是要有「你、我」才有辦法共同完成的那個「等無間」之「緣」。
而在此事件之外的一切的一切,都可以稱之為「增上緣」。因為…,若沒有其它的「增上緣」存在,那麼這個「你我相遇」的事件是不的發生的。
Snmr Miri
同理,從「你我相遇」的圖來看,如果,這個事件是由「你」來敘述,那麼「你」就是整個事件的主要主角(主因)。因而,「你」就是那個「因之緣」,而「我」就是「被你所遇見」的那個「所緣之緣」了。
Snmr Miri
●「遇見」,就是要有「你、我」才有辦法共同完成的那個「等無間」之「緣」。
◎雖然,「等無間緣」就是「次第緣」。但,從這個「遇見圖」來看,或許,我們就可以知道「法界論」為什麼會比較偏向於說「等無間緣」而不說「次第緣」。唯,能用另一個角度來理解這個「次第緣」就是。
◎所以,若從字義上來看,這個「次第緣」事實上就是一種「持續的等無間」,也就是指這個「緣」不能中斷,只要一中斷,那麼就沒有接下去的「果」可言。
◎因而,只要我們從「已發生的果」來回看,這個「次第緣」必然是一種「無間」的相續。同時,「因之緣」和「所緣之緣」,必然是「平等」的,不會因「能所」而有差別。只是,當我們從事件的果來看的時候,才有「能」「所」的這種「相待」對應。

Snmr Miri
所謂「已經發生的果」,是指「事件發生」之後,是「誰」被當「主角」而來敘述這個「事件」的。
就如上面另一個「玻璃杯掉落…地板…而破裂」的例子來看,如果破的是「地板」,那麼,就會變成「地板因玻璃杯掉落而破裂」了,於是……主角…從「玻璃杯」變成了「地板」,於是……
Snmr Miri
所以「等」之所以會變成「能所」的「不等(相待)」那只是敘述的角度(立場)」不一樣而已。
Snmr Miri
因而,如何從「能所」的「相待」中…看到「平等」的能所,我想這就是一種「平等智」的問題了。
就像那個…「平等性智」一樣:
能轉「我」見…而變成「無我」見,然後成就…「洞見一切法平等」的「智慧」。

回覆1 分鐘
Snmr Miri
了解這個道理之後,我們就可以進一步的知道…「心物相應」會是怎樣的「平等」,然後…這個「相應」會有怎樣的「等無間緣」!
然後,以「心物平等」故,我們就可以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到:從「心」的角度來看,會有怎樣的「緣」,從「物」的角度來看,又會有怎樣的「緣」,從「法」的角度來看…又會有怎樣的緣。一清二楚,絕不迷糊。
Snmr Miri
最重要的是,我們將可以知道「等無間緣」是在什麼情況之下會被這樣解釋:「等無間緣是前念與後念,必須次第相續而起,體用齊等,而無間斷」…然後就變成了「次第緣」。
Snmr Miri
說真的,以前的我,再怎麼聰明,也看不懂「等無間緣」為什麼就是「前念與後念,必須次第相續而起,體用齊等,而無間斷」,這個「緣」和「前念與後念」有什麼關係?
是的,「你我相遇」和「前念後念」有什麼關係?「玻璃杯掉地而破」又和「前念後念」有什麼關係?
所以,這樣「念念相續」的「次第緣」…在「四緣」中的角色…我真的看不懂!
Snmr Miri
還好,有「法界論」,我才有辦法用另一個角度來看懂這個「念念相續而不間斷的次第緣」……。
但是,你真的和我一樣看懂了嗎?好奇!^^
Snmr Miri
這樣的「四緣」…你真的看懂了嗎?好奇!
http://ccubk14.brinkster.net/greatbook/DIC/02099.htm
【次第緣】又名等無間緣。見四緣條。
【四緣】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
●因緣是種子與現行,相薰習義,為生果的原因;
●等無間緣是前念與後念,必須次第相續而起,體用齊等,而無間斷;
●所緣緣之上緣字是攀緣之義,心識為能緣,境界為所緣,心心所法,仗境方生,即見相二分,俱起為緣;
●增上緣是謂於此法,增強其力用,使其得生。
. 
在這四緣中,色法的生起但須因緣及增上緣,心法的生起,則須四緣具足。  CCUBK14.BRINKSTER.NET
Snmr Miri
這是用「唯識論」的角度來論述的「四緣」:http://iwr.cssn.cn/zjyzx/201008/t20100816_3109940.shtml
《成唯识论》卷七云:“缘且有四:一、因缘,谓有为法亲办自果。……二、等无间缘,谓八现识及彼心所,(“八现识”,具有现起作用的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心所”,附属于心的心理状态。)前聚于后,自类无间,等而开导,令彼定生。……三、所缘缘,谓若有法是带已相,心或相应所虑所托……四、增上缘,谓若有法,有胜势用,能于余法或顺或违。”(《大正藏》第31卷第40页上~41页上)这是通过对四缘的分别界说,强调宇宙人生一切现象的生起是必须依因待缘的,也即有其规律的。
方立天:佛教四缘说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宗教与哲学-中国宗教学术网
IWR.CSSN.CN
Snmr Miri
這篇文章,對「等無間緣」的解釋是這樣的:
※《等无间缘》
此缘局限于心法,是就主观思维,即心识活动而言。这是心自身(“心王”)和伴随心自身而起的心理现象(“心所”)的分别展开,它们前前后后的种类、性质、分量相互关联,前行的主观心识活动大体规定了后起的种类、性质,这种相称的均等,即为平等,称为“等”。它们活动中间若无障碍,前前引导着后后,一贯而下,这是“无间”,虽经若干时日,前念之心法直为后念之心法生起之缘。如此因果关系称为“等无间缘”。唯识学派界定等无间缘,强调八识不得互为等无间缘,只有前念相对于后念,才是等无间缘。前念避开并能导引,使后念得生。前念开导,后念定生。等无间缘也称次第缘,其要点有二:一是前念后念平等,如前后念同为善心是等,而不是前念善后念恶,前后相异不同等;二是前念的心法必须灭掉、避开,让出空位,使后念心法得以有生起的机会。

Snmr Miri
●等无间缘。此缘局限于心法,
◎所以,色類的形成…就沒有這個「等無間緣」了?
◎甚至可以說,「你我相遇」、「玻璃杯掉落地板而破碎」的這種現象,也沒有「等無間緣」?
◎所以……

Snmr Miri
●「色法的生起但須因緣及增上緣,心法的生起,則須四緣具足。」
◎這句話,你也看懂了嗎?我真的很好奇!尤其是「色法的生起但須因緣及增上緣」這句話。
◎如果把「色法的生起但須因緣及增上緣」這句話改成「色類的生起但須因緣及增上緣」,這樣,或許你能更深入的看到「色法的生起但須因緣及增上緣」這句話的更深內蘊,而不會錯解其義的落入「心能生物」的誤區!
◎所以……。
◎總之,如果你真的能看得懂,那真的佩服你!厲害!
◎哦…,再來搜尋一下,看別人是怎麼解釋「色法的生起但須因緣及增上緣」這句話的。(註:以前有搜尋過,但都只是照本宣科而已,沒有解釋為什麼。再谷歌一下,看會不會有新發現……)
Snmr Miri
找到各種照本宣科的解讀:
●●色法生起,但須「因緣」、「增上」二緣。心法必備四緣…
●●以上四緣中,一切物質現象由因緣和增上緣二緣生,精神現象由四緣生…
●●此外,若就諸法的生起與四緣的關係而言,在物質現象的色法上,只須親因緣和增上緣二者就可發生作用;但在精神現象的心法上,則須四緣具備才能發生作用。
●●唯識學是以「萬法唯識」立論,以一切法(色法及心法)的生起,皆是種子起現行的果,因此,種子是一切法的因緣。再者,心法生起,要四緣具足; 色法生起,只須因緣與增上緣兩種緣。
●●宇宙萬法可分為二類即「心法(心理現象)」與「色法(物質現象)」,心法四緣生,色法二緣生,
色法則具二緣即生。如「水」以八識田中「水種子」為親因緣,氫、氧等為增上緣;蓋水具色、味、觸三塵,此三者各有其種子,氫、氧等元素亦各有其種子;氫、氧等種子先起現行為「氫、氧」後,同時助水之三塵種子起現行為「水」。

Snmr Miri
●氫、氧等種子先起現行為「氫、氧」後,同時助水之三塵種子起現行為「水」。
◎這段話的意思,大概是說,「水」之所以能形成,那是因為有「三塵種子」為親因緣,以「氫、氧」為「增上緣」的意思吧?
◎好深的學問,但也只能這樣理解就是。

Snmr Miri
終於有找到,比較像是「答案」的說法:http://iwr.cssn.cn/zjyzx/201008/t20100816_3109940.shtml
.
●●至于四缘与诸法生起的关系,可以说大、小乘佛教都认为,心法和心所法都须具备全部四缘而后才能生起。又,大乘佛教认为,色法与诸种子都非缘虑之法,既无所缘缘,也无等无间缘,仅须依因缘与增上缘即能生起。
方立天:佛教四缘说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宗教与哲学-中国宗教学术网   IWR.CSSN.CN
Snmr Miri
●大乘佛教认为,色法与诸种子都非缘虑之法,既无所缘缘,也无等无间缘,仅须依因缘与增上缘即能生起。
◎但是,如果是這樣解釋的話,那……
◎那上面印順導師所舉例的「玻璃杯落地而破碎」的例子,就是錯誤的了?
◎因為「玻璃碎片」的形成,不需要「等無間緣」,也不需要「所緣緣」……
◎而我所舉例的「你我相遇」也是錯誤的囉?
◎難道…所謂的「四緣」…只能有這麼狹隘的解釋而已嗎?
◎所以呢?
◎所以,我個人會認為「色法与诸种子都非缘虑之法,既无所缘缘,也无等无间缘」的這種看法,只是某種立場的一種角度而已。(例如,只從「唯識」、或只從「心所認知」的角度來看「等無間緣(次第緣)」,然後,才會把「等無間緣(次第緣)」看成只是「緣慮」之法,或看成只是一種「前念後念相續不斷」的法……。以致於,沒有看到「能所」彼此無間的那個「平等相應」。)
Snmr Miri
先不管「等無間緣」。
如果,能看懂圖示中的那個「增上緣」的話,那真是妙哉!
Snmr Miri
從上面的圖示,如果我們能看到「增上緣」…就是指此「正在進行中的這個法」之外的…所有一切已存在的「法」,那麼……
那麼,我們將會看到很不可思議的事!

Snmr Miri
沒有時間細論。
先如此略說:就是要有一切本來就已經存在的「法」,然後,專屬於「此法」的「等無間緣」…才有辦法以「無間」的方式來形成其不可思議的「法」。
也就是說,在「增上緣」中的每一個已存在的「法」…都對「正在形成中的這個法」…其實都是很「不可或缺」的一種「增上」緣!
而,這也正是「法界一體」的另一種…內容!
.

註:也可以反過來用另一種說法來看這種理趣。是的,我們也可以用「蝴蝶效應」的這種說法來理解…這個「增上緣」的甚深義……。因此,如果我們能從這「增上緣」中細思(或洞見)這裡面的那個完全「不斷的等無間」,那…我們將會看到「等無間緣」和「增上緣」的關係是如何。妙哉!

陳巴里
心:的思维相續是等無間緣。是凡世的認知習性加邏輯的推演而预知後果,其中思绪一路無停,是為四緣一氣呵成,其果以善、惡而分岐。若杯子落地無礙、相續思维是必破,此為凡世知識心所。若以此思维必須清除免伤於人,而不計杯有多名貴,祗為利他是謂功德。在所緣緣中:人、物雖是美好而無缺,倘有多喜歡擁有,若不加擁有,纯以欣赏怡心,則物自在,赏者自怡心,等無間缘則断矣。則歡心自在無有掛礙,事过境遷是则無常,此為法界論的識知不相應法,且自覺自在。参考。
陳巴里
其實四缘說法:是人世的正常生活。而佛說:覺悟法以淺顯易懂人人能领悟而教導衆生。四缘法:知其过程就好,還是要回歸日常。把名相细分细說是學者的自慢,以自為豐硕,以自顯聰慧!釋佛:以淺顯易懂教導衆生生靈,以期领悟而漸自我,故山樵鄉婦皆能有所成。若是修者已大致臻致嶺峯,應以蒼生為念,把奧義化為簡樸而蒙益大衆,才見智者智慧及慈悲心。我一向祗閱釋佛:所說法教,那才淺顯亦能懂,而非昔古修者的自我認知的豐碩,自己是否硕士、博士?或真佛上佛?有待商榷,不明白的文句或名相是可以點閱釋義做参考及明白。参考
陳巴里
于兹釋佛:所說法教已漸微。充斥世閒的是昔古修者的自豐碩。故形成大小乘或一乘的纷諍。是叢林的内鬥是獅子的爪上碎布,都以自為最,才是佛說末世!是那些自認自豐的硕、博士者!真正信愿行之修者有幾兮?唏嘘!
Snmr Miri
若能理解「心物本有而心物相應」的這個基本原理,那麼,要了解「四緣」並不難。因此,「法界論」能理解「各種法門」或「各類高人」的理路,因而,儘量隨喜囉!
也因此,也能理解「等無間緣」的語義…為什麼會被「唯識」或「唯心(唯覺)」者…解讀為「等無間緣是前念與後念,必須次第相續而起,體用齊等,而無間斷」……。
Snmr Miri
由於少讀書,因而,真的,不知「四緣」的原始出處在哪裡……
待以後,若有機會,再來深入研究。
目前,我只能用「你我相遇」這樣的簡「圖」來解說…什麼是「四緣」,不好意思。
陳巴里
若孩子不聽勸而顽皮(小孩不明因果)三勸不聽、舉藤而下,業力顿成。若小孩學習幼齡時若能以善識導引,社禝安和無有戾氣,若藤已揮下,晚年?……能能四缘預期嗎?因缘法:釋佛不說,何謂?每個心不可期,但看自我良善。参考
Snmr Miri
「但看自我良善」,如是,所以還是得看「自己」的努力,和「個人」的因緣是如何了。
陳巴里
Snmr Miri    回覆分享3天

~~~~~~~~~~~~
Snmr Miri
這篇文章所解說的「四緣」,很棒!很值得參考。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635621683410958/posts/2839349683038146/
Snmr Miri
Peng Meng Zi 3 小時 ·
轉載)從××混淆四緣,談□□□的唯識學成績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前增上班學員 「夢醒之人」師兄
唯識學就是佛法的科學,唯識學對名相的定義嚴謹,識如何生起?如何運作?都有明確的原理。從□□□導師號稱是玄奘菩薩再來,自誇全球沒有人比他更懂成唯識論。因此用唯識學來印證檢驗應該是非常合理的。於是我就認真研讀從□□導師所著,專談唯識的『識蘊真義』一書。讀完後,瞠目結舌,驚嚇到不敢置信!
👤□□□的《識蘊真義》一書,內容繁雜,大量引用古德論著,包括安慧、世親、陳那、無著、玄奘、窺基、天臺智者、遁倫、親光、護法、世友…等。非常不易讀,即使是××同修會的學員,甚至親教師,可能沒有幾個人讀完的。師兄一定花了很多心血才能解讀!讀了有什麼心得,讓您大為震驚?
【夢醒之人】:這本書的確很難讀,我讀了幾遍,整本書貼了許多便籤註解,拍照給大家看一下。我發現裡面錯誤非常多,例如錯解:識蘊、意界、七識界、我見、五別境、所緣緣、具有依…等等。而且有的錯誤是非常粗淺的唯識學常識,號稱玄奘大師再來的三地菩薩,居然會搞錯,實在匪夷所思!
但是,更令我感到悲痛、哀憐的是□□□導師大量的曲解祖師的著作。無著、世親、窺基、安慧等祖師古德的著作都被從□□□導師扭曲。然後從□□□導師大概用了一半以上的篇幅,恣意把安慧論師批判為小乘、邪師。令我哀憐的是××同修會的親教師們,不加研究就完全相信從□□□的評判,大量在電視節目、網路視頻隨□□□導師貶抑安慧論師。他們這種共業讓我看了非常哀憐!
《識蘊真義》一書,主要是在批判安慧論師所著的《大乘廣五蘊論》,我從□□□導師的文字和××諸親教師們在視頻裡的演說內容,我很懷疑他們究竟有沒有從頭到尾把《大乘廣五蘊論》讀完?我自己是至少讀了兩遍。我認為如果有從頭讀到尾,應該不會對安慧產生那麼多的誤解。
👤希望將來師兄能為大家寫寫您在××學法的經驗談,以及解說□□□著的《識蘊真義》一書裏面的錯誤。今天先請師兄為大家解說××對唯識基本常識的誤解。
【夢醒之人】:唯識學的最基礎常識,就是要學習諸識生起所需的四種因和緣,簡稱「四緣」:因緣、增上緣、所緣緣、等無間緣。然後才能去探討這些識的功能、境界,是實有還是幻化?最後從觀察識的種種變化,解脫繫縛成就聖道。
從□□□先生的著作,發現他對四緣的觀念和解釋,經常錯謬、混亂,並且喜歡自創佛法。以下就摘錄他的書籍內容來解說××的唯識學程度。
如果今天測驗唯識學初級常識,考題為:「何謂四緣,請說明四緣的性質和作用。」請諸位讀者們幫□□□導師打個分數,評量□□□先生對四緣的見解,可以得幾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所依(根)、所緣(境)錯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電子報 72期》介紹:「本期內容□□導師進一步剖析…意根即扮演 前剎那意識與後剎那意識 連結之角色…祂是意識的『俱有依根』,故才能被意識『所緣』。。。」
【正確解說】:
•上面《××電子報》裏面的『所緣』應該改為『所依』才對。
•意識不會去緣意根、不會去了別意根;#意識只會去緣六塵,了別六塵。
•#意根是意識的所依根,意識要依意根才得以生起。
•意識生起之後,意識的所緣是法塵,不是意根。
(緣是緣慮、了別的意思。意識要緣慮、了別六塵,不是了別意根。)
🔺唯識學常識:識依根而起,識緣境作了別。
🔺意根、意識、六塵的關係為:意識是能依,意根是意識的所依。
▪️××同修會對唯識的原理、名詞、定義,認知謬誤。
▪️××同修會只知道擎舉第八識如來藏,就是全球唯一最高正法,而不肯下苦功夫,逐字、逐句、逐段、逐篇研讀經論。奉勸××同修會的學員,老老實實薰習教義教理才能會得祖師意,才不會被假名善知識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不懂所緣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生過去一直錯解「所緣緣」,鬧了很多笑話。
我記得□□□法主 多次在增上班上課時很自豪地說:
「親所緣緣和疏所緣緣很複雜,很多人弄不懂親所緣緣、疏所緣緣。我告訴你們,不用去研讀其他資料,聽我說,一聽就懂:『疏所緣緣』就是外五塵。而『親所緣緣』就是心所法。因為心所法和心王緊密在一起,心所法被心王親緣,所以心所法叫做心王的『親所緣緣』。」
後來看了□□□先生的著作,他果真因為這種錯誤觀念鬧了很多笑話。
◼️舉兩例為證:
▪️第一例:□□□在《識蘊真義》裏面說:「為何意識心能與五種了別境界之心所法(指欲、勝解、念、定、慧)相應?..以此五種了別境界之心所法為其親所緣緣?…」
□□□先生果真如他在增上班(瑜伽師地論課程)中所說,把心所法當成『親所緣緣』!真是糗大了!
------------------------------------------
簡單說明一下「所緣緣」:
------------------------------------------
佛陀說,根、境和合,識才得以生起。
因此,識所緣慮的境界,乃識生起所必須的緣 (條件) 之一。
所以,[#境界]就稱為「#所緣緣」。
例如:耳根和合聲塵,耳識得以生起,去[緣慮]聲塵,[了別]聲塵。
耳識所緣慮的聲塵境界,就是耳識的所緣,也是識生起所必需的緣 (條件),聲塵就稱作耳識的所緣緣。
(關於親、疏兩種所緣緣的內容比較複雜,請讀者自行查閱部落格法義辨正文章:1.□□□發明「內相分、外相分、內六入、外六入」等錯誤名詞,違背唯識無境正義!2. 從中秋望月談「唯識正理」和××的「三元觀點」)
🔺【正確解說】
•意識的親所緣緣是六塵相分,不是心所法。
•心所法是心王(意識)的助伴(增上緣),會幫助心王去了別境界。
•心王(意識)和心所會了別同一個境界(所緣緣)。
【證據】《瑜伽師地論》卷3四緣:
「一、因緣,二、等無間緣,三、所緣緣,四、增上緣。…所緣緣者,謂諸心、心所 所緣境界。增上緣者,謂除種子,餘所依;如眼及助伴法望眼識,所餘識亦爾。」
•彌勒菩薩說,所緣緣是心和心所 所緣的境界。
•意識所緣的境界——六塵,就是意識的所緣緣。
•五別境心所法是助伴,屬於意識的增上緣。不是親所緣緣。
……………………………..
▪️第二例: □□□在《識蘊真義》說:「陳那菩薩在他所造的《觀所緣緣論》中,不承認眼根等『五色根』可以作為五識的『所緣緣』,所以初始即開己宗而明己義、而否定之。」
(也就是說,□□□先生認為眼根等『五色根』可以作為五識的『所緣緣』。陳那菩薩不應該反對這個道理。)
🔺【正確解說】
□□□先生這段文字,認為眼識應該去緣眼根,了別眼根,實在太荒謬了!
•眾所周知:眼等五識會去緣(了別)五塵,#五塵是眼等五識的所緣緣。
•眼等五識不會去緣 (了別) 眼等五色根。
•#眼等五根是五識的所依根,眼等怎麼可能會是五識的所緣、所了別的對象、所緣緣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錯把具有依當成等無間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生不遵照菩薩和祖師對「等無間緣」的定義,自行創造定義。
□□□在《第七識與第八識?》一書中説:「意識要與意根『同時並行』存在,才能夠運作,這叫做等無間。意根與意識兩個心之間相等無間,中間根本插不進別的東西….這叫作『等無間緣』:意根是意識的等無間緣。」
□□□的話乍聽有理,卻只能唬拐不懂唯識學的人!
🔺【正確解說】
•#意識要與意根同時並行存在,才能夠運作,這叫做「#具有依」,不叫做「等無間緣」。
•意根是意識的具有依、所依緣,兩者必須同在才能運作。但是意根不能稱作等無間緣。
🔺定義:[#等無間緣](samanantara-pratyaya),等是相等、同等之意,意指在心、心所之相續,剎那變化,前念已滅,後念又生起,相續無間,次第生成,又稱 #次第緣,所以 #前念是後念的等無間緣。
------------------------------------------
□□□對等無間緣的解釋犯了三個錯誤:
------------------------------------------
1. 等無間緣是指由前念之心法開路、避讓而引生後念心法之作用。
是兩個心法是前後有別,所以不是□□□所說的意識和意根『並行』。
2. 等無間緣,必須是前一剎那識種謝滅,作為下一剎識種生起的等無間緣。兩個識種子,『不能同時』存在。所以不是□□□所說的意識和意根『同時』並行。
3. 等無間緣,必須是[『同類』種子,前後流注],不同種類的識,不能互為等無間緣。所以意識和意根不能互為等無間緣。
□□□的說法錯誤【證據】《成唯識論》卷七:
「等無間緣…如不相應,非此緣攝,『由斯八識,非互為緣』。」
•玄奘大師說八種不同的識不能互為等無間緣。
•□□□號稱玄奘大師再來的三地菩薩,為什麼要反對成唯識論所說的真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五色根不是意識的具有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生非常強調「五色根是意識的具有依」。至少在兩本著作都特別強調他的這個獨創見解。
□□□著《第七識與第八識?》:意識心的等無間緣:意識心的存在與運作時,不可稍離的具有依,共有五法,就是『五色根』、意根、我執、及我所執的作意、法塵或六塵、如來藏。
□□□著《識蘊真義》:離念靈知心若離『五色根』,或五色根毀壞、或極嬴劣時,離念靈知心即不得現起,由此可知離念靈知 非唯須藉意根與法塵為緣,尚須藉未壞的、功能正常的『五色根』,才能從如來藏中生起而在人間運作。
🔺【正確解說】
•五色根,眼根、耳根…身根等,是前五識的具有依,並不是意識的具有依。
•因為意識如果不了別五塵,而僅僅了別法塵時,並不需要依賴五色根才能生起。
例如:
(1) 好夢方酣時,意識不緣外界的五塵,只緣夢中的獨影境。此時五色根不運作,對外界的光線、聲音等沒有反應。
(2) 又如打坐進入無色界的四空定,此時五色根不起作用,然而意識仍然存在現行運轉。
【證據】《成唯識論》卷五:
「第六意識,具有所依,唯有二種:謂七、八識。」
•玄奘大師明確的說,意識的具有所依,只有第七和第八識,不包括五色根。
•從道理、以及根據成唯識論的聖教,都確認□□□先生的說法錯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四緣錯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著《第七識與第八識?》:「意識心的『等無間緣』:意識心的存在與運作時,不可稍離的具有依,共有五法,就是五色根、意根、我執、及我所執的作意、法塵或六塵、如來藏。…必須有五法為『等無間緣』。」
□□□先生上述這段話,說意識心的等無間緣有五種,包括了(1) 增上緣(2) 所緣緣(3)因緣。他把四緣都稱為等無間緣,這樣是違背聖教,自創佛法,而且是混亂佛法。
🔺【正確解說】
□□□先生所說的
(1) 意,並非意識的等無間緣,而是意識的增上緣、具有依。
(2) 如來藏(姑且當作第八識),並非意識的等無間緣,而是因緣、種子依。
(3) 六塵,並非意識的等無間緣,而是所緣緣。
四緣的性質不同,所以各緣各有個別不同的名稱,不能通通稱作等無間緣。
等無間緣的意義前面已經說明過了,此處不再重複說明。
此處用圖表和文字簡單介紹一下四緣的差別:
▪️四緣圖.png
1、時間關係:
•意識的等無間緣,也就是意識的自類前後種子,彼此是前後存在,不是同時存在。
•意識的所依緣和所緣緣則是和意識同時存在。
2、所依和所緣:
•所緣緣(六塵)是意識的所緣,也就是意識所了別的對象。
•所依則是意識生起時的依托。
3、心所法是意識的助伴,增上緣。
心所法伴隨著意識生起,可以讓意識的功能增上殊勝,對境界作更深細的了別。
其實四緣的定義,隨手翻一下佛學辭典,就有詳細的解說。
只可惜××同修會一向認為編撰辭典的人,沒有明心見道,沒有証量,他們那些凡夫俗人編的辭典不可靠。□□□導師是玄奘大師再來,三地菩薩,才是真正的依歸。誠懇呼籲××同修會,多多從經論、辭典、十方大德著作去檢驗××的法義,是否正確。
1. 根、境不分,所依、所緣錯亂
2. 錯解所緣緣,把心所法和五色根當成所緣緣
3. 錯把具有依當成等無間緣
4. 錯把五色根當成意識的具有依
5. 錯把因緣、具有依、所緣緣全都歸屬於等無間緣。
【結論】
當我讀到□□□導師對唯識學基本常識的錯謬,我就再也不敢跟他學法了!他的知見違背玄奘大師的《成唯識論》、違背玄奘大師翻譯的《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我就不認可他是玄奘大師再來。所以我就腳底抹油,離開××,逃之夭夭了!
請諸位讀者們幫□□□導師打個分數,評量□□□對四緣的見解,可以得幾分呢?

解說四緣.jpg

Snmr Miri
今天,終於從這裡看到有關於「四緣」…很簡潔而清晰的解說。而且,還可以從解說中,很明確了知…為什麼「等無間緣」就是「次第緣」,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InDyFU3KY8......
真如老師開示:廣論止觀初探0045_善巧所緣
YOUTUBE.COM
回覆分享  1 分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nmr Miri 的頭像
    Snmr Miri

    Snmr Miri的部落格

    Snmr Mi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