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nmr Miri   2022 · 3月11日上午9:57  · 
想要看懂《中論》的「法無自性」或「緣無自性」,一定要參考「法界論」的「心物本有而心物相應」的根本理路才可以。
否則,落入「頑空」之中,恐怕…也只是正好而已。

《中論》所論之緣無自性.jpg

從法界論的角度來看中論之緣無自性.jpg

Snmr Miri
從《中論》的角度來看,「緣」就是「法」。
於是…
有了怎樣的「緣」…就有了怎樣的「法」。

Snmr Miri
從「法界論」的角度來看是…「相應」就是「法」,只是,這個「法」…通常是被「心」所「認知」,因此,我們會說,只要是被「心」所「相應而認知」的…就是「法」。
Snmr Miri
以「緣」故,以「相應」故,然後,我們可以用「相緣」的方式來看這個…「法」。
Snmr Miri
簡單的說,如果我們無法統合、或圓融這兩種理路,那麼…若有人說他已經懂得「緣無自性」,那…我是會非常懷疑的。因為,這種人通常會「否定」…本來就如是的「如如有」。
Snmr Miri
如果,這種人說…他並沒有否定「如如有」,因為…「不常不斷」。所以,他否定的是「常」。
那麼,接下來,就看他會不會否定「心物本有」的這個「常」了。然後,我們就可以知道其人對「有」…是不是還會有怎樣的「有」意見!
我的意思是說…這種人若看不到「心物本有」的真實義,若看不到「心物本有」從來就是怎樣的「有(常)」,那麼……
以看不到「心物本有」故,於是…這種「本有的心」、「本有的物」,就只能在他的「看法」中一直「緣起緣滅」了……
也就是說,唯有一直「緣起緣滅」才能「不斷不常」…。也唯有這樣…才能符合他所認為的…沒有「本有(自性)」。
只是,這樣的「看法」、這樣的「一直緣起緣滅」,怎麼會有辦法「解脫」呢?還是,他以為…只要我們能「悟」到「緣無自性」就已經是「解脫」了?

Snmr Miri
妙哉!
所以,「心物本有」是怎樣的「本有(常)」呢?耐人尋味啊!
Snmr Miri
職是之故,在「因緣法」中,要如何才能看到「緣無自性」的真諦?在「法無生」中,要如何才能看到「諸法真如」的真諦?那…還真是要很有慧根才可以啊!讚嘆!
Snmr Miri
就像這樣: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79318105991252/posts/1015099995746388/
Snmr Miri
所以,《中論》在論這個「緣」的時候,就先提醒道:「因緣次第緣 緣緣增上緣 四緣生諸法 更無第五緣」。
是的,要先有「四緣」,然後才有辦法論「緣」…是怎樣的「無自性」!然後……
Snmr Miri
然後,這個「法」…是如何在「四緣和合」的「當下」而「有生」,又是如何在「緣無自性」的「當下」而「無生」,那就得看我們自己如何去理解了。
Snmr Miri
簡單的說:「有緣則生」,是名「緣起」;「無緣不生」,則名「無生」。
Snmr Miri
如果,我們無法理解、或統合這個「有生」、「無生」的法義,那麼,很不幸的,若太鑽牛角尖的竟而執「無自性(理空)」而以為實相的話,那麼想要如實懂得「八不中道」可能就有困難了。

Peter Green
佛陀三轉法輪,二轉宣說空性,三轉宣說如來藏(法身),由三轉可以得知,空性就是法身。
以下三種佛學辭典,找(空性)這個名詞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
【佛光大辭典(慈怡 主編)】
都解說:空性乃真如之異名或真如的別名。
真如就是法身,法身無相,稱為清淨法身。
所以,一切法都是空性,以三轉法輪的理解,一切法都是法身,法身遍一切處。
如來藏心(識)與如來藏物都是法身顯化出來的。他有前後關係,所以法身是本有,而心(識)與物都是後有,不能稱為本有,這樣比較符合經論。
以(佛眼)看萬事萬物,看到的就是(常寂光),常寂光便是無相的法身光明,以現代的術語來說,可以稱為無形無相的(能量場)。
所以才會說:萬物都是佛,因為萬物(識心與物)都是法身(佛)的能量所顯化。
法身(一元)開顯出(二元)的識心與物,識心與物是相對的,既然是二元狀態,就不是(本來面目)。
在二元狀態下,才會有空(頑空)與(實有)的爭論,法身是超越二元的絕對狀態,如上面佛學辭典所說,(三轉法輪)的法身就是空性。
所以真正了解空性(法身)的話,並不會墮入(頑空),也不會墮入(實有),不會墮入二邊,便是(中道)。
所以,如來藏心(識心)跟如來藏物,不能也不需要冠上(本有),本有的才是(本來面目),指的是清淨光明的法身。
Snmr Miri
● 如來藏心(識心)跟如來藏物,不能也不需要冠上(本有),本有的才是(本來面目),指的是清淨光明的法身。
◎是的,「本有」可以說就是「本來面目」。
◎所以,當我們看到「心的本來面目」的時候,那麼,那個「心」就是「心本有」。而當我們看到「物的本來面目」的時候,那麼,那個「物」就是「物本有」。
◎而且,只要我們能確定「心不是物 物不是心」,或是確定「心就是心 物就是物 心物不相在」的時候,那麼,這個「本來面目」就很耐人尋味了!那豈是一個「法身」就可以籠統涵蓋過去的?
◎所以,「本來面目」,不是只有「心物相應而一體」的那個「〝法〞身」而已。
◎又,有關於這個「看到」,那也得看各人是怎樣「看」到的。有人會說看到「無相」,也有人會說看到「無處不相」,所以…,這個「法身」其實也有很多內容的,應該不是只有「無相」的那個「空性」而已。
Snmr Miri
●法身(一元)開顯出(二元)的識心與物,識心與物是相對的,既然是二元狀態,就不是(本來面目)。
◎這種問題,耐人尋味!
◎如果「心就是心 物就是物 心物不相在」的話,那麼……。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才能真正了解「一元(法身)」的語義呢?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會「心物相混」而分不清楚「心」「物」的話,那麼…我們有可能已經錯解了「法身」的真實義!
鄭來也
李純中的問題
Peter Green
鄭來也 我有看了李純中的一些貼文,我的立場跟認知與李兄是一致的,唯一真如,一如來藏,一毘盧性海,一薩婆若海,無有二體性。
所以法身非各各有,般若經說:若各各有則是無常。何以故?可算數故。
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 第1卷
文殊問:「信諸佛為一佛不?」
舍利弗言:「信。」
「從何所信之?」
答曰:「一法身無有二故。」
莫能分一身者而為法身,法身無有數。何以故?不言是凡人、是不凡人,法身等無差特,無所散身是為法身。譬如四瀆悉歸於海,合為一味,若干名法為一法身.....
數者墮俗.....
大般若經:善男子!諸法真如,如來真如,一而非二。
善男子!如來法身即是諸法真如、法界。
所以,物我一體、心物一元。
整個法界就是一個法身,一尊法身佛(大日如來)。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二十
世出世護摩法品第二十七之餘
金剛手者即是大日如來。觀世音者亦是大日如來。文殊師利者亦是大日如來。乃至鬼神八部一一亦有此義。亦即是成大日如來。體雖是一。而義各異。所以瑜伽中云。毘盧遮那言我即是文殊觀音等。我即是天即是人。即是鬼神即是龍鳥。如是等無不即是者。
Snmr Miri
也是很多「一元」者的大問題。
原則上,只要沒有辦法確定「心就是心 物就是物」,那麼,他們所認為的那種「一元」…就會很有問題!

Peter Green
可以參考一下龍樹菩薩《法界讚》
《法界讚》乃是龍樹菩薩藉由對法界的讚頌,將末轉法輪當中的一類經典——《如來藏經》之密意加以解釋闡揚的論著。
法界就是清淨法身。
Snmr Miri
●法界就是清淨法身
◎ 讚!
◎有空再來拜讀一下龍樹菩薩的《法界讚》,感恩。^^

Snmr Miri
●● 無量(法界一體)→→→二(心就是心 物就是物)→不二(心中無物)→一(唯心)→不一(性覺必明)→不一不異(即心即物)→→→無量(法界一體)
◎這個式子,應該算是「法界論」式的「法界大圓」。妙哉!
◎其中的「無量(法界一體)」,可以看成就是「一元」。
◎所以,什麼是「一元」? 從「法界論」的角度來看,耐人尋味唷!
◎更何況是,在「一元」→→→「一元」的這個「圓」裡面,真的還有很多很多的內容…我們都必須要了解才可以。
◎而最初的「無量(法界一體)→→→二(心就是心 物就是物)」的這個階段,可能就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功夫才有辦法確認。
◎同樣的,在「不一不異(即心即物)→→→無量(法界一體)」的這個階段,也可能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功夫才有辦法確認。
◎而,中間的階段,也可能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功夫才有辦法渡過,天啊!多麼不可思議的「阿僧祇劫」,妙哉!

Snmr Miri
註:這個「圓」,也可以算是「法界論」的菁華了,如果看得懂的話!^^
回覆分享1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nmr Miri 的頭像
    Snmr Miri

    Snmr Miri的部落格

    Snmr Mi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