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mr Miri   2022.11.19...上午7:18
生龜脫殼
解脫的過程,既是逆生死流,也是生龜脫殼……
不好意思,烏龜不好畫,畫成了蝸牛。不過,解脫的過程有如蝸牛脫殼,其意思也是同樣到位,無妨。

生龜脫殼.jpg

Snmr Miri
但是,烏龜脫殼之後,還能活嗎???
為什麼,我們還一直在追求這種解脫之樂呢?
Snmr Miri
「離苦得樂」,既然是一種「本能」,那為什麼還要用「追求」的方式去追求呢?
Snmr Miri
用「烏龜脫殼」的方式來追求「解脫」,這樣真的能得到快樂嗎?
Snmr Miri
那…為什麼我會說「解脫的過程」就是一種「生龜脫殼」呢?
那…真正的快樂又是什麼呢?耐人尋味啊!
陳巴里
Snmr Miri 常樂我淨

Snmr Miri
如果我們不知道「苦」,那怎麼有能力「離苦」呢?
所以,這個「苦」,是聽來的?還是親身感受的?
是的,若沒有「親身感受」,又怎麼有辦法…激發我們自身的本能呢?
王平宇
身受心不受?
Snmr Miri
大概是吧…,但,能身受而心不受的人,我想,那已經是很有功力的人了。
至於我,則還在「身受心受」之中,以「心受」故,有「所覺」,然後…才知怎麼離苦。感恩!
王平宇
Snmr Miri 與其說是心不受,不如說[心無受],虛空之境如何有受?
Snmr Miri
能理解「心無受」之感受……。
但是,個人總覺得…唯有在完全的「定」境時…才會有「不受」的這「無」覺吧?
要不然,在「性覺必明」的情況下,只要有所覺必有所受,包括能覺「不受」。所以,「不受」的這個「受」,應該是指「有所執的受」。因此,「不受」就是指「受而不執」的意思。
以「受而不執」故,對於悟道者來說,這時的「受」…或許就會用「此受非受,假名受」的文法來加以解說了。

Snmr Miri
「親身感受」,妙哉!
當「生」之時,我們都已經在「親身感受」之中。妙哉!
O Chi Wang
Snmr Miri 如層層卸去原廠設定的五蘊程式?去五蘊>皆空
Snmr Miri
是的,所以才叫「逆生死流」。
註:這個「廠」也是我們當初…一點一滴搭建起來的。而當我們住習慣了之後,現在竟要親手把它拆掉……
我想,這時候的「拆」,若沒有相當的「看破」,那應該會比當初搭建時…還更困難了許多……
Snmr Miri
進步神速,讚嘆!
https://www.facebook.com/soros272/posts/pfbid02X52YJbEgTX35zAaQgW1TGGBZYLBCXQo9nM19gSPzMhJK7JXpJ7kyuFRMfXj2HThEl
王炜翔:
.....反闻闻(反观观)自心,二六时中处于「一」,刚开始根尘不接触,当觉照力越来越强,最后达到根断尘亡,即斩断意根,识无所依。由生转熟(入流),时至神知,一念顿超直入如来地。妙哉、妙哉!

張武雄
Snmr Miri 處於「ㄧ」即是有「所」依,初期是石壓草,要根塵不相應,其實不可能,因依他起性故
Snmr Miri
此「一」,是「定」,也是「專注」,也是「法界論」所說「不二門」的那個「窄門」,也是「能→●←所」的這個「點」,也是「即將無法獨存的這個獨」,妙哉!
所以,沒有經過這個「一」,沒有人有辦法証得「空」性,也沒有人有辦法「解脫」。

王平宇
這個[一]是心靈[黑洞]嗎?裡面黑黑什麼都沒有.......
Snmr Miri
黑洞…,我想,這也是另一種妙解吧?
不過,還是儘量讓這個「●」單純一點…會比較好一點。這樣,才不會在「黑洞」裡面…又滋生很多沒有必要的內容出來。
就只是「一」,然後,這個「一」在…「能所對立」的」二」裡面,將無法「獨存」,最後,「能」「所」這個「二」…就會崩塌,然後,我們就有了「空」覺受。
簡單的說,「一」就是進入「空」的方法。所以,「二(現象界)」就是要經過這個「一」才有辦法証「空(真如界)」。

Snmr Miri
註:一般我們在現象界所看到的「法」,就算再怎麼「一」法,事實上,也都已經是「能所對立」的「二」法。所以,我們說「現象界的有為法」…都是「因緣」所生。
因此,從「現象界」的「一」(事實上是「二」)是無法進入「真如界」的。(無法証空)
所以,修行(修心)者,一定要藉用「定」這個「不二門」才有辦法証空。(註:一般現象界的專注,也可以讓人廢寢忘食,只是這種「一(努力)」,還是在「二」裡面,因此無法証空。因為還在「能所」的二元對立裡面。)

Snmr Miri
●不能〝獨〞存
◎註:現象界的一切「存在(有)」…都必須在「陰陽(能所)」的相生相剋中…才有辦法存在。
Snmr Miri
如何証入「能所雙泯」,這真的是一門「証」的功夫!
王平宇
是[証]還是[悟]?
重點是在[泯].......
Snmr Miri
在這裡,我個人會比較偏向用「証」字來表達。
因為:「証入能所雙泯」和「悟到能所雙泯」,這兩者的語意是有落差的。以「有落差」故,個人會覺得,要用「証入」才更能表達出「實際進入雙泯」內部的感覺,而「悟」卻只能用「覺」或「旁觀者」的立場去悟得……
換句話說,這個「証」是很「動態」的一種力道,也就是指「強力於定才有辦法得到的一種實証」,但,亦以「定」故,因此,不能讓心一直「停住」在那種「雙泯」的境界裡面……(至於「悟」,則可以一直「停住」在「能所雙泯」的那種「心境覺受」裡面。)

回覆分享1分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nmr Mi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