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來也 2025‧2‧3…上午5:31
應該說如來藏出生了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再含蔵如來藏,
這樣法蓮和蕭貪的九二共識解決了不是嗎?和平相處
—----++++++
蕭貪網路摘文:
《大乘密严经》:「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阿赖耶;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这段话明明就是讲:「佛说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这是恶知识所不知道的,在如来身上就是清净藏,在世间众生身上就是阿赖耶识,此二者就像黄金和金戒指的关系一样,黄金可以做成金戒指,金戒指也仍是黄金。」天云所引「老小子」的说法,把很简单的一句话,硬掰成相反的意思,说:「如来藏含有阿赖耶,但是阿赖耶不能说是如来藏。」我真是替他捏一把冷汗,佛可不曾这样说过。《入楞伽经》卷七:「阿黎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也是讲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虽与无明七识共俱,而自性清净。
阿赖耶识本性清净,但含有染污种子,所以会出生染污的七转识,因此《大乘密严经》说:「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入楞伽经》则说之为:「阿黎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又说:「是故大慧!诸菩萨摩诃萨欲证胜法如来藏阿梨耶识者……此如来心阿梨耶识如来藏诸境界,一切声闻、辟支佛、诸外道等不能分别。……大慧!我依此义、依胜鬘夫人、依余菩萨摩诃萨智慧深者,说如来藏阿梨耶识,共七种识生,名转灭相。」真悟者所悟的内容,必与此二部经完全一致,未亲证的人却
Snmr Miri
●應該說如來藏出生了阿賴耶識,
◎這種說法,還是有語病的。雖然可能比「七大如來藏出生阿賴耶識」好(含糊)一點。
◎一般來說,「如來藏」,或所謂的「真如」、「空性」,都不能生出一切法來的。因為「如來藏(真如、空性)」的本義就只是一種概念性的總稱而已。
◎就好像「漂亮」一詞一樣,當我們的心沒有了醜的妄念的時候,那麼,我們所看到的…山可以很漂亮、水可以很漂亮、花可以很漂亮、草可以很漂亮…一切的一切也都可以很漂亮,但,這個「漂亮」絕不會生出山、水、花、草,也不能生出一切的一切……
鄭來也
說自心如來藏出生阿賴耶識可以嗎?
Snmr Miri
簡單的這樣說…是可以。
但,也別忘了「與如來藏物(外緣)」…『相應』的這種內容才可以。
註:是有很多經文,以…故,都會把這個「外緣的如來藏物(或外境)」省略掉了,以致於……
例如:無明→行→識。 例如:性覺必明,妄為明覺。例如:……
這些,都是以「唯心」的角度來論法的,然後,就把「如來藏物(外境)」給省略掉了……
Snmr Miri
●是有很多經文,以…故,都會把這個「外緣的如來藏物(或外境)」省略掉了,以致於……
◎例如:「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諸有為相」…
◎如果,我們忽略了所相應的「如來藏物」,那麼,我們在解讀這段經文的時候,不把這段經文的「忽生山河大地」變成了是「心能生物」,或變成是「佛教的創世紀」都難!
◎但,這種解讀,明明就把「佛法」變成了「梵神論」,而他們竟然沒有查覺,還振振有詞,真的好奇怪?
Snmr Miri
當然,這或許就只是「法界論」慧眼獨具的一種看法而已,因此,參考就好。
Snmr Miri
話雖如此,但是,只要一想到一般人…在還不懂「法界論」的情況下,竟然能完全看懂「佛經」,那真的是很厲害!不得不讓人佩服!尤其是那些古代聖哲,真的很不簡單!
由於我有自知之明,因此,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一棵蔥,所以,真的如果沒有「法界論」,我絕對沒有那種能力(智慧),甚至根本就看不懂偉大的聖哲們到底在說什麼!
Snmr Miri
◎因此,這個「如來藏」的語義,必須要用「法界論」…含藏有「如來藏心」和「如來藏物」的內容…來理解才可以。而且,就是要這樣的「如來藏」…才有辦法「出生」…阿賴耶識和一切的一切!
Snmr Miri
●這個「漂亮」絕不會生出山、水、花、草,也不能生出一切的一切……
◎為了圓融「如來藏」能生出一切法,或圓融「真如、空性」都能生出一切法……,那麼,在這個「如來藏」裡面,我們一定要很「勝義」的加上「含藏有如來藏心和如來藏物」才可以。
◎說得粗俗一點,就是這樣:這個「漂亮的如來藏」一定含藏有「漂亮的如來藏心」和「漂亮的如來藏物」,然後,才有辦法生出「漂亮」的一切的一切,然後,這一切的一切…本來就是那麼的「(漂亮)如來藏」!
Snmr Miri
然後,從「漂亮的如來藏」這一名相,我們可以看到…「法界論」已經把很抽象概念的「如來藏」…變成了「名詞」的如來藏!
也就是說,把「理」上的「如來藏」…變成了「事」上的「如來藏」,然後…可以「理事」圓融!
Snmr Miri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沒有辦法「理事圓融」的話,那麼,一般我們所知的「真如」或「空性」或其它「異詞同義」的名相,它們真的都只是「理」上的一種「法」而已,是無法在「事」上…生任何「事」的。
Snmr Miri
●說自心如來藏出生阿賴耶識可以嗎?
◎這個問題就好像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心能生萬法」。
◎所以,「心能生萬法」對一般人來說,可以說是非常司空見慣的。
◎但是,如果我們不在這句話的當下…也通澈了解「法不孤起 必仗緣生」的話,那麼……
◎那麼,這種人…可能連自己是怎麼落入「梵生論」的…都不知道,然後,還會振振有詞的說,經文都是所說的。
◎所以,「心能生萬法」,沒錯,但是,如果我們看不到那個「外緣(外境)」,那可能就會錯得離譜。
◎註:「如來藏心能生阿賴耶識」,亦復如是。 因此,我們必須在「法不孤起(能生)」的當下,也能看到那個…能與之「相應」而從來不居功的「如來藏物(外緣)」才可以。
Snmr Miri
●以…故,經文都把這個「外緣的如來藏物(或外境)」省略掉了,以致於……,例如:無明→行→識。
◎這個「無明→行→識」的「行」,從「法界論」的角度來看,會直接解讀為「相應」,這樣,不只簡潔又明瞭,同時也可以把…被經文所忽略掉了的「如來藏物(外緣)」…給提醒(暗示)了出來。
◎也就是說,以「相應」故,我們就不會只在「無明」上…只看到「無明的行」,然後,就粗心大意的竟把具有「佛性」的「心」…直接給變成了「識」。
◎是的,這個「無明→行→識」…就已經告訴了我們:「如來藏心」如果沒有經過「無明之行(相應)」…是不會憑白無故的就變成了「阿賴耶識」。
Snmr Miri
亦以「相應」之行故,我們也可以在「識→行→想→受→色」中…更深入的看到這個「行」…原來就是指「業識」與「名色」的…相應。
然後,我們才可以從「業識、名色」的『相應』中…看到這個「行蘊」是怎樣的甚深甚深……
Snmr Miri
也才可以從十二因緣的「識→名色→六入→」中…看到「識」與「名色」是怎樣的「相緣」,而不是直接說:這個「識」能生「名色」。
(然後,我們才更有能力…騰出另一種思路來看這個「名色」…原來是由另一個和「如來藏物」有關的「演化系統」所形成的。)
Snmr Miri
●例如:無明→行→識。
◎我們也可以從這個「無明」來追遡其更源頭(深邃)之理,首先,我們將會看到:無明就是佛性(無明實性即佛性)。
◎然後,我們就可以從「佛性」的地方…直接看到「如來藏心(真如本性)」。
◎因此,若只從「如來藏心」這個角度來看的話,那麼,接下去的「行」,我們就必須要有能力看到那個…一直被我們所忽略了的另一個「如來藏物」才可以,否則,就無法「相應」而行了。
‧
◎另外,我們也可以從「佛性」的地方看到「法身佛性」,看到「佛(如來)…性(藏)而看到「如來藏」,乃至能看到「真如」、「空性」、…「法性」……等等。
◎然後,我們也必須要有能力從「如來藏」、「真如」、「空性」…的地方…看到其所『含藏』的「如來藏心」和「如來藏物」才可以……
◎亦以「如來藏」、「真如」、「空性」…從來就「含藏」有「如來藏心」、「如來藏物」故,然後…也才會有「無明」的「相應之行」,否則……根本就沒有「行」可言了。
Snmr Miri
以……故,除了《楞嚴經》有談到「地水火風之四大如來藏」之外,其它的經文…幾乎都忽略了「如來藏物」的存在,以致於……
但,只要我們能仔細的貫通佛法的話,其實,我們必然可以發現…現量的世界之所以能「諸行無常」,那是因為……(註:紙短情長,略過。)
Snmr Miri
●首先,我們將會看到:無明就是佛性(無明實性即佛性)。然後,我們就可以從「佛性」的地方…直接看到「如來藏心(真如本性)」。
◎以「如來藏心→佛性→無明」故,我們真的可以從「如來藏心」所具的「能覺之性」和「所覺之性」的地方…以「性覺必明 妄為明覺」的「能所關係」…看到為什麼會有「無明」的那個「密義」。
◎然後,我們就 可以知道:「個人式的修行」只要能証到「如來藏心(明心見性)」就是究竟了,但是,「法界一體式的修行」…則必須更深入於「如來藏心(佛性)」裡面…去「破一分無明 証一分佛智」才可以。
◎也就是…要更深入於「如來藏心」的「能所」之性,然後……就用這個本具的「能所」來「智(一體)」於法界,最後,達到「有情無情 同圓種智」,然後,也才算是真正的成就了「如來法身」,也才有辦法「三世一切佛 共同一法身」……
◎不可思議!不可思議……
Snmr Miri
以上,大概也只有「法界論」才有辦法這樣瞎掰了?
但,不管如何,就用這個「瞎掰」…來祝福法界一切有情眾生就是!感恩!
2天
回覆
分享
~~~~~~~~~~~~~~~~~~~~~~~~~~~~~
鄭來也 2025‧2‧4…上午7:19
蕭貪硬要真識解釋成八識???符合他的92不共待,明文就是有真識,八是現識的初能變硬搞不講理,講真識是不講七識鬼王,鬼王是計內我屬賴耶
圖片
Snmr Miri
這只是「名相」的各自解讀而已,所以,只要「自己」能看懂就好,但是,若把這種「各自解讀的語義」拿來諍論,那就是在自找麻煩了。
Snmr Miri
就如那個「真識」,若依「各自解讀」的話,其實可以有三個層次:
1、是指「如來藏心」。
2、是指「識大」,也就是指「性識明知 覺明真識」。
3、是指「阿賴耶識」。
但,從「法界論」的角度來看,「真識」並不等於就是「如來藏心」,因為「識」已經有了「明知、覺明」的含義在裡面,就相當於「體性用相」裡的那個「性→用」。而「如來藏心」就只是「體」或「體性」而已,至於「阿賴耶識」就已經是「相」了。
Snmr Miri
雖然,「阿賴耶識」是「如來藏心的一種相」,但,「唯識論」就是以「阿賴耶識」為「體」…來論其「唯識」的。
亦以「唯識是論」故,我們可以看到「唯識所變」的一切論( 內容),但是,若此「論」…要向前追論的話,則必須要有「真識」或「阿賴耶識的心體」的這種內容了……
Snmr Miri
●但,從「法界論」的角度來看,「真識」並不等於就是「如來藏心」…
◎雖是如此的「不等於」,但,我們也要從「體性用相」的內容中知道…「體性用相」的「體、相」從來就是一,而不是二。
◎也就是說,我們這個「心」就只是一種「覺」而已,然後,我們可以從「各種不同的覺」來論各種「不同功能的識」……
◎也就是說,除了「唯識論」之外,如果,我們從「唯覺」的角度來論這個「心」的話,其實…也可以是一個很深很深的法門。
◎因為,無論是「識」、還是「轉識成智」、還是「智」,無不在這個「唯覺」之論(內容)裡面!
3天
回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