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mr Miri   2020.10.8.上午6:23  · 
這幅「心物相應」圖,將有助於我們看懂各種「三能變」的關係。也可以順便看懂「能所」的關係,和其它各種「法界層次」的關係。
然後,我們將可以確定「現象界」與「真如界」就是怎樣的「不二」而法界一體……。

法界論的心物相應(三能變).jpg

Snmr Miri
一般而言,我們只知「心識」有三能變,所以大概只有「法界論」才會說到「心界」「物界」「法界」的各種三能變。
Snmr Miri
我們真的可以從「法界論」很清楚的看到…「佛法大意」的基本架構。
也就是說,我們真的可以從「心物本有而心物相應」的理路,很清楚的看到佛法的本質就是怎樣「相應而一元」的法。
並可以從這「一元法」裡面…看到各種不同的內容。例如三法印:
法界論與三法印的關係.jpg
Snmr Miri
我們也可以從「三法印就是一法印」的地方看到「心界、物界、法界」這三界其實就是只是「一界」。(註:以「三合一」故,我們通稱之為「法界」,亦以有「三」故,於是,法界的語義就有了很多層面的解釋。)

Snmr Miri
也就是說,在「相應」的「一元法」中,有其一必有其三。以「心物相應」故,至少有這三種內容,不能掛一漏萬。
我們也可以從底下這篇文章和其前後文章…約略可以看出來「一而三 三而一」的奧祕。
https://snmr9999.pixnet.net/blog/post/327365959
阿賴耶識之三境.jpg
Snmr Miri
以「一而三 三而一」故,我們或可稱之為「 三位一體」。

Snmr Miri
我們也可以從簡略的唯識「三能變」看到比較複雜的「三能變」,然後看看它們又是怎樣三位一體的。(三能變之略圖,如下:)
阿賴耶識之三能變.jpg
Snmr Miri
然後,我們可以從主貼文的圖示中…看到這三種三能變:圖A,心界的三能變(亮色的部份)。

法界論的心物相應(三能變)A.jpg
Snmr Miri
圖B,物界的三能變:
法界論的心物相應(三能變)B.jpg
Snmr Miri
圖C,法界(心物相應)的三能變:
法界論的心物相應(三能變)C.jpg
Snmr Miri
「唯識論」的內容不是只有論「心識」而已,但由於我們一般所知的「三能變」都比較偏向「心識」,因此,我們就會很偏重於「唯心識」的論述來了解「唯識論」,竟而忽略了其它的層面內容。
有了「法界論」的「三能變」之後,我相信以後我們所看到的「唯識」應該不是只有唯「心識」而已。
至少,我們還可以在「心識」裡面…看到「物(境)」是怎樣的被識…所識!

Snmr Miri
從「所識」的內容,我們也可以看到這樣的「所識」(亮色的部份)。
所識,就是說…被心所識。
這在整個「識」裡面,也稱之為…所緣。
法界論的心物相應... (所緣)2.jpg
Snmr Miri
也可以看到這樣的「能識」,也就指「識之能緣」。
法界論的心物相應... (能緣)1.jpg
Snmr Miri
綜合上面所說「能識」「所識」的「能所」之緣,我們就可以看到「能所」就是怎樣的「一體」。
然後,我們就可以知道「阿賴耶識」這個「唯識(一體)」就是怎樣的「能變」「所變」,而這個「所變」就是我們所常說而耳熟能詳的…唯識所變。
能變與所變的關係.jpg
Snmr Miri
以「唯識」本來就是「唯」故,「能所」本來就是一體故,所謂的「能識、所識」只是方便說的假名,而「能變、所變」,亦復如是。
所以,無論我們說「唯識」、或「唯識所變」、或「唯識無境」、或「藏即賴耶識」,於「法界論」皆能瞭如指掌而圓其法義。
Snmr Miri
「能變」就是「體」,「所變」就是「相」。體相一如。
「識」就是「能變」,「識」就是「所變」,故稱「唯識」!
Snmr Miri
唯,若從「法界論」的角度來看,我們將可以從《能變之體》裡面…看到更精細的內容,那就是「心物本有而心物相應」。
也因為「心物本有而心物相應」,我們將更可以看到「所變」就是怎樣的「唯識所變」。
我的意思是說,我們將可以看到「能變」就是「唯識的功德體,具有一切功德之德性,能顯一切功德相。」,而「所變就是「唯識的功德相,已顯現一切功德。以含藏一切功德(性)故。」

Snmr Miri
也可以從主貼文的圖…看到各種不同層次的「法界」內容。
法界層次1:這是我們一般凡夫俗子所看到的法界。
法界論的心物相應(法界層次1).jpg
Snmr Miri
法界層次2:這是六識論的法界。
從六識論的圖示,我們將可以看到,當「諸法皆空」的時候,就是怎樣的「真如」、「空性」(暗色的部份)……
法界論的心物相應(法界層次2).jpg
Snmr Miri
法界層次3:這是八識論的法界。
八識論,就是一般我們所知的「唯識論」。其一切法就是從「真如」(暗色部份)所生。或說就是由「阿賴耶識(妄為明覺、初能變)」所生。
法界論的心物相應(法界層次3).jpg
Snmr Miri
法界層次4:這就是如來藏法門。
「心物本有」就是「如來藏」(識大見大、地水火風四大),再加上「虛空」的話,那就是「七大如來藏」了……。
註:虛空的語義,在七大如來藏的「空大」,會轉成「空覺」,以「唯識」之論故!(PS:就是用「識」的角度來論「心物不相應」,然後藉「虛空」的一塵不染來描述那個不相應的「空覺」。)
法界論的心物相應(法界層次4).jpg
張武雄
Snmr Miri 這個空覺的解釋真棒👍
米粒兄這一篇末後我的想法
藉「虛空」的一塵不染來描述那個實際相應(相應才有識),卻不留心相的那個不相應的空覺(哈,好饒舌喔)
Snmr Miri
是的,所以,所謂的「行深般若」,就是要用這種「空覺(無為法)」…用(無為)於「當下的世界」,然後去行深,然後我們才會發現……
也就是說,唯有在「行深」之中,才有機會把自己無始劫來的微細習氣(塵沙惑)給逼出來,這就是「引蛇出洞」。(註:有一些已經証空的人,會以為自己已經是空空無大千的空破了我法二執,但事實上,卻還非常我見的拚命為「自己所認為的正法」去指責別人…)
唯有「空覺的行深」才會發現自己根本還沒有「空覺」……,所以「空覺」的第一層最大用意,就是要用來「引蛇出洞」的,然後,我們才有機會更進一步的、如實的証入空覺(空大如來藏)。
要到這個時候,才是算是真正的「生滅既滅 寂滅現前」。
然後,也才是武雄兄所說的:《藉「虛空」的一塵不染來描述那個實際相應(相應才有識),卻不留心相的那個不相應,》
Snmr Miri
所以,那個「識」可以說…打從無始劫以來就一直存在,從來就沒有消失,而這也就是為什麼《密嚴經》會說「藏即賴耶識」的原因。
簡單的說「識(阿賴耶識)」從來就是一種「如來藏」的狀態,不生不滅,如是恆有。

Snmr Miri
只是有一些人,硬要把「阿賴耶識」格成唯「污染識」,把「如來藏」格成唯「如來智」,那我就沒有辦法了,但這種「強烈的二分法」…能理解就是。
Snmr Miri
●就是用「識」的角度來論「心物不相應」,然後藉「虛空」的一塵不染來描述那個不相應的「空覺」。
◎因此,當我們了解了…用「空覺」去空覺相應的法界,和用「無為法」無為於相應的法界之後,我們就可以知道,有為法的法界…會是怎樣的「法爾如是」、「法住法位」、「一真」……,或就是怎樣的「真如」、「如來藏」、「法性」、「實際」……
張武雄
Snmr Miri 我又要屁一下了
然後怎樣無明就是明,哈哈(我只會這一句)😄
Snmr Miri
哈,一句到底,就足以讓我們修行一輩子,甚或千年萬年了。然後一法通萬法。^^
張武雄
Snmr Miri 🙏
Snmr Miri
◎我們也可以用上面那些很「實際」的角度很如實的看到…為什麼在法界大圓的過程中的某個階段…我們會說「諸法空相」、「諸法無我」、「唯識無境」、「唯識虛妄」、「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然後,唯圓如是,不動法界半分毫!
張武雄
Snmr Miri 不動法界分毫,就是最好的印證(鐵證)👍
Snmr Miri
我,再怎樣的無知,不動法界半分毫。
我,再怎樣的妄識執見,不動法界半分毫。
我,再怎樣的動(輪迴),不動法界半分毫。
我,再怎樣的不動(定),不動法界半分毫。
我,再怎樣的無我,不動法界半分毫。
我,再怎樣的無餘涅槃,不動法界半分毫。
我,再怎樣的無為而有為(不住涅槃),不動法界半分毫。
我,再怎樣的心能轉物,不動法界半分毫。
我,再怎樣的是個永恆的觀察者,還是一樣的不動法界半分毫。
我,再怎樣即心即物的轉法輪,還是一樣的不動法界半分毫。
我,再怎樣的同圓種智而法界一體,還是一樣的不動法界半分毫。
我,再怎樣的究竟涅槃,還是一樣的不動法界半分毫。
………
以「法爾如是」故,我們從來就「法住法位」的不動法界半分毫!

張武雄
Snmr Miri 米粒兄,後面再補3個字,(的空覺)感覺這樣比較順
Snmr Miri
其實,也一樣啦!
因為就算是加上了「的空覺」這三個字,那…卻不留心相的那個「不相應的空覺」和卻不留心相的那個「相應的空覺」,其語義對我而言,都還是一樣的。因為……
哈哈哈~~~,這個有「不」沒「不」的相反語義,竟然還是「同樣的」能看得懂,這還真的是很難懂呀……^^
張武雄
Snmr Miri 😆
Snmr Miri
這個「不相應的空覺」,待有空的話,我再來專題討論一下,應該會很有意思的。^^
Snmr Miri
哦…,其實也不必了,原來上面已經有說過:用「空覺」去空覺………
O Chi Wang
張武雄 文字劫。但煙花不會自己變火箭,始終要先格物,致知才可靠,光靠術語推敲,尤其是多義模糊的中文古字,仍不足以度人
張武雄
O Chi Wang 感謝師兄🙏
從佛陀的經驗被記載以來(佛經),文字劫就已經是我們必須經歷的了,我們本來就是靠著自己的心量不斷的猜測推敲,這就是無明啊,平常日用我們的無明,而能與眾生(朋友)一起分享成長,受用了就是被度,這是自己的覺醒,跟任何人一點關係也沒有,所以佛陀才說實無眾生可度呀😌
張武雄
上面的文字也是我的「無明」表顯喔😄

Snmr Miri
法界層次5:這就是一真法界。
也就是「一切根塵陰處界 皆如來藏」。也就是「輪涅不二」、「真妄一如」、「即心即物」、「同圓種智」……
法界論的心物相應(法界層次5).jpg
Snmr Miri
然後,我們也可以用「心物本有而心物相應」的角度…很清楚的看到「現象界」和「真如界」。
現象界的圖示(亮色的部份):
法界論的心物相應(真妄界)甲.jpg
Snmr Miri
真如界的圖示(亮色的部份):
法界論的心物相應(真妄界)乙.jpg
Snmr Miri
我們為了探尋「真如界」,從上面這幅圖,我們真的也可以很容易的看出來…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學佛人士會落入「頑空」之中,竟而無法確定「心物」是怎樣的「本有」。
也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會因為…無法確定「心物本有」,然後就落入了…「真如」是「空而不空」的那種虛無縹緲的「真空妙有」之中……
頑空者的誤區.jpg
Snmr Miri
如何從「真如界」看到「心物本有」,這就是「法界論」的殊勝所在!
心物本有.法界三常.jpg
Snmr Miri
然後,我們就可以確定,原來所謂的「唯識」,其「識」是怎樣的「唯」。而其「唯識所變」的「所變」就是怎樣的「虛妄」。(註:也就是能洞見那些「虛妄」就是怎樣的如來功德。)
原來所謂的「法真如」,其「法」之本體就是怎樣的「真如」。而其顯現之「法界」從來就是怎樣的「一真」。
原來所謂的「唯名性空」,其「唯名」就是怎樣的「性空」。然後其「空之性」…又如何能含藏一切「緣起之性」。
原來所謂的「唯覺不妄」,其「唯覺」就是怎樣的「空覺」。然後又如何可以「直觀」法界一切本來面目。
原來所謂的「唯空般若」,其「空」就是怎樣的 「一塵不染」,然後這種「般若空智」又如何能於法界中不捨一法的「行深」……
原來所謂的「法界大圓」,其「圓」就是怎樣的「當下」,然後又如何可以「當下即是」……
…………(略)

Snmr Miri
以「現象界」「真如界」從來就是同一圖(一體)故,從來就是「輪涅不二」故,從來就是「真妄一如」故,最後,我們將會發現,上面所說的任何一個圖示,事實上都會回到主貼文的這幅圖,那就是:法界從來就是「如此如此 這般這般」的…一真法界!
法界論的心物相應(三能變).jpg
Snmr Miri
也就是會回到「法界論心物本有」的最基本架構:
法界論的基本架構.jpg
Snmr Miri
然後,我們將會了解什麼是:心物相應則成境→心境相應則成事→心事相應則理→心理相應則成法→心法相應則成萬法→萬法相應則成法界……,會是怎樣的一種實相。
法界論基本結構.jpg
O Chi Wang
Snmr Miri 道生一,一生二。。

Snmr Miri
總之,既然「法界論」可以用「心物本有而心物相應」的角度來看任何一個法門。那麼,反過來說,我們也一定可以用任何一個角度、或任何一個法門…來檢視「法界論」所說之「心物本有而心物相應」…果然真實不虛。
因此,以「真實不虛」故,以「法爾如是」故,「法界論」本來就是一部「說而無說」之論,唯「如是」而已!如是!

Snmr Miri
●藉「虛空」的一塵不染來描述那個實際相應(相應才有識),卻不留心相的那個不相應,(哈,好饒舌喔)
◎這種饒舌的字句,得分成兩個層次來解說,才比較容易明白。(註:以饒舌故,底下只說「相」就好。)
◎第一個層次就是,心已清淨故,能「空覺」故,能空覺一切外相的即心即境,於是於「心相」中是可以有「清淨相」的。
◎第二個層次就是說,以空覺故,已「能所」雙泯而能所「無間」故,所謂的「清淨相」實在已「無相」可言。因此,以「相」就是「體」故,以「物」就是「心」故,以「一切世間諸所有物」已經「咸是菩提妙明元心」故,於是…我們可以說此「心」並不留「相」,即所謂的「無相」……
◎因此,在「空覺」的境界,是相也是非相,是無相也是非無相,唯以甚深難知故,並非常理所能簡單演繹,所以饒舌!^^

Snmr Miri
備忘1:唯有在「心物不相應」的情況下,才能如實體驗「空覺」,然後……(略)
備忘2:光這個「空」的「覺悟」,就有好幾個層次的體驗,難怪想要証入真正的「空大」…需要三大阿僧祇劫……。註:請參考《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張武雄
Snmr Miri 為了詮釋不得不說,但說有、說無就都已經著了😆,真的很難說,沒有抽絲剝繭的把它理開來,再重組,難解啊
Snmr Miri
所以,怎麼說怎麼對,怎麼說怎麼錯囉!而這也正是「法界大圓」的精湛所在!
懂不懂,在懂!不在不懂!
 · 回覆 · 16小時  33週

下接…妄為明覺前是虛空無物? 涅槃是色見?若有雷同 純屬巧合。…(2)
~~~~~~~~~~~2021.5.28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nmr Mi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