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mr Miri   2023.2.4...上午6:58
從「開悟」的內容來看,從這幅圖…我們也可以看到開悟的各種層次。

9.覺悟的各種層次.jpg

Snmr Miri
開悟的各種層次:1.頓悟.。2.隨分悟。3.澈悟。
Snmr Miri
這個層次,我們也可以從《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來加以細分,那就是:1.解動結時的悟(覺受)。2.解靜結時的悟。3.解根結時的悟。4.解覺結時的悟。5.解空結時的悟。6.解滅結時的悟。
總之,這個「開悟」是一層又一層的,並不是必然的「一悟永悟」。
Snmr Miri
註:真正的「一悟永悟」是指「解滅結」的那個「澈悟」。但是,這一層次的澈悟,我想,大概只有佛才能算是真正証到的人……
Snmr Miri
對一般凡夫眾生而言,我們只要有辦法先「頓悟」,那就已經很不錯了。
「頓悟」就是能否「解脫」的最基本門檻。因而,我們至少要有這樣的目標才可以。而這裡面的功夫就是要「歷緣對境」的來「藉境返觀」,然後「正定入心」。
「藉境返觀 正定入心」就是一個人能否「頓悟」的功夫所在。因此,我們必須於二六時中…隨時「藉境返觀 正定入心」才可以,就像我們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呼吸一樣。

Snmr Miri
總之,要把「藉境返觀 正定入心」養成習慣,或變成個性。這樣,我們才能漸漸的具有「開悟」的素質。否則,再怎麼瞎貓碰到死耗子,也沒有這樣的機會。
Snmr Miri
當我們還沒有這種「個性」時,那麼,想要「開悟」那就是一種「痴心妄想」了。
簡單的說,這種人若說他已經「開悟」了,那麼,我們概略也可以知道這種人…會是怎樣的敗絮其中,因為……
.
因為,就算其人藉著夙世因緣的…又有了「頓悟」的機緣,但其「妄識執見」若還是那麼熾盛的話,那麼,這種「開悟」是沒有用的。反而更會讓他變成「追逐五欲六塵」的三昧勇士。而這樣的「勇士」,說真的,非常令人擔憂。
「萬法皆空 因果不空」啊!一個開悟者,怎會看不到這種實相呢?除非這個人自作聰明的…把自己的「妄識執見」…也用「萬法皆空」的空把它空掉了。然後,就「因果也空」的…落入了「頑空」之中……
Snmr Miri
所以,把「藉境返觀 正定入心」養成習慣,或變成個性,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法界論」就是把這「八個字」當做是一個人的「基本人格」來養成,如果我們想要「開悟解脫」的話。
鄭來也
Snmr Miri

「非其質不足以成其器」,如果我們沒有「藉境返觀 正定入心」的這種基本素質(個性),那麼,權勢再怎麼囂掰也沒有用,大樂透再怎麼一注獨得也沒有用,經書讀得再怎麼多也沒有用……,因為這些「心外之物」,與「解脫生死」皆了無相關!
想要解脫生死,就要「正定入心」,就要和「(清淨)心」之外的任何狀態…無任何「糾纏」才可以。(註:可以隨緣擁有,但不能糾纏。有糾纏就表示此「心」有了污染。)

Snmr Miri
在還未「入流亡所」之前,在我們還是凡夫俗子的時候,能夠具有「藉境返觀 正定入心」的這種個性,那就是最有福報的人了。
Snmr Miri
註:所謂的「正定」就是越來越沒有「妄識執見」,越來越有「離苦得樂」的覺行。而這種人在靜坐時,將法爾如是的…隨自己的「質」…而可以成其「器」……。
不怕功夫深,只怕鐵杵磨成繡花針!更何況是,這已經是一種最直捷而妥當的進路。
Snmr Miri
PS.. 世間所謂的一切「善」行,實際上,皆以「離苦得樂而能解脫」的準則為標竿!
換句話說,這個「善行」的本質…其「作用」如果不能讓自己「趨向解脫」的話,那麼,這個「善行」…無論是其「行為」還是「心態」…都有必要再更深入「返觀」才可以。

Snmr Miri
從「清淨無染」的角度來看,或許……,或許,「世間的一切善行」都是在「引蛇出洞」的…要讓我們看到自己的「妄識執見」。 所以,這個「能引蛇出洞」的作用,或許…才是這個「善行」的真正的「善」義所在吧?
Snmr Miri
妙哉!由此,我們將可以看到…不可思議的「解脫」功德!
然後,我們應該可以這樣發願:我今生若不能開悟解脫,那麼,下輩子一定要再來「藉境返觀 正定入心」!
Snmr Miri
附帶一提:所謂的「眾生無邊誓願渡」,對現在的我而言,真的只是一種「空願」。所以……
其實,從「法界大圓」的角度來看,「眾生無邊誓願渡」…也不過是一種法爾如是的進路而已,就看我們懂不懂得什麼是「法界一體」了。
Snmr Miri
我們也可以從「無眾生相」的角度…來看「渡眾生」的這個「誓願」。
說真的,一個菩薩行者…如果還有「在渡人的這種自以為」時,那麼,會有這種「心相」其實就已經違背了「解脫」的原理,貴為菩薩的行者…怎麼會不知道呢?
所以,在「實無眾生可渡」的情況下,那麼,這樣的菩薩到底又是在「渡」什麼呢?又為什麼要「眾生無邊誓願渡」呢?此中之義理甚深,妙不可言,也不可思議!

Snmr Miri
不管如何,如果能將「藉境返觀 正定入心」成為「個性」,那麼,「有其質必成其器」,這將是水到渠成的一種法爾如是!讚嘆!
Snmr Miri
●「有其質必成其器」
◎這種道理,除了可以應用在一般人的身上之外,所謂的「隨分悟」更是如此。
◎註:「隨分悟」是依「隨分覺」的名相而轉換過來的另一種說法。意指…隨自己的悟後起修,將隨分的可以有進一步覺悟。
◎而這個「隨分」的重點,就是在「有其質必成其器」,因此如何讓自己更趨向於「清淨無染」的『(本)質』,這就相對的重要了許多。
◎也就是說,只要自己越來越沒有妄識執見,那將會有越來越清淨無染的體悟,然後…就越不會被「妄識執見」所糾纏!
◎職是之故,這也正是菩薩道行者…為什麼會用「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的方式…來「破一分無明 証一分佛智」的真正原因了。因此,如是之菩薩無論是其「覺」還是其「行」,都實在是非常的不簡單,美哉!讚嘆!

Snmr Miri
註:我們的「藉境返觀」,其重點只是在破除「妄識執見」…以求「頓悟」。至於菩薩行者,其「覺行」已經在「破除無明」的進路之中,然後…漸次証入「能所雙泯(無無明)」的…澈悟。
Snmr Miri
從「法界論」的角度來看,我們真的不必急著去發這種「眾生無邊誓願渡」的空願來增長自己「不自量力」的無明。所以,我們應該要好好紮實的先在「藉境返觀 正定入心」的這個當下…下功夫,這才是當務之急。
如果,我們真能「正定入心」,那麼,以「三世一切佛 共同一法身」故,「眾生無邊誓願渡」的這個「願」,將會水到渠成,而不是「誓」成!

Snmr Miri
當然,如果有人很有氣魄的去發這個「眾生無邊誓願渡」的大願,那也祝福、讚嘆就是!
但,也請這種人不要用你的「大願」來數落「法界論」的小願就是。因為,只要有一丁點「數落」的心態,那麼…,以……故,就已經証明…你真的完全沒有能力去成就這個「大願」……,然後…這個「沒有能力完成」…將比「空願」更…………,(略過)
Snmr Miri
這種「大願」真的可以不必「發誓」,真的可以「水到渠成」,就看我們自己對「藉境返觀 正定入心」是怎樣的下功夫了!……(略過)
Snmr Miri
因為可以「藉境返觀」,我們將不會把「外境」當成是「空幻」,就算是自內証的「唯心(心中無一物)」,也要知道「心外有物」才可以。
然後,以「心外有物」故,接下來要怎樣才能「心外無物」呢?這就是另一個「藉境返觀(悟後起修)」的過程了。不管如何,最後就是要証得「一切世間諸所有物 皆即菩提妙明元心」才能算是無上智慧。
這種「法界一體」的境界,是不會捨棄任何一位眾生的,除非故意把「外境(包括眾生)」空幻掉…才會變成所謂的「自了漢」!否則,以「心外無物」故,以「法界一體」故,以「三世一切佛 共同一法身」故,「渡眾生」必然就是法爾如是的一種進路。
Snmr Miri
●証入「能所雙泯(無無明)」的…澈悟。
◎澈悟就是徹悟,但我個人習慣寫「澈悟」,因為,總覺得這個「澈」字還可以包含有「清淨無染」的意思在裡面,並不是只有「徹底」的那種徹悟而已。
◎是的,只要我們的「心」能徹底的「清淨無染」,完全沒有「妄識執見」,乃至於連一點「無明」也沒有,那麼這種「心地」就是必然的「澈悟」!
◎這種「澈(清澈)」就是一種「空(無染)」,所以,「能澈」的是「本心」,而「被空(被澈、所澈)」的就是「妄識(無明)」。
◎然後,此「心」可以…「空」然覺照。
◎以,「空然覺照」故,能如實洞見一切「外境」的本來面目。也就是說,這種「覺照」不會參雜任何一丁點的妄識執見(遍計所執)。
◎然後,所見之「相」,就是「清淨相」。
◎以「清淨相」故,可知,能「澈悟」的人,並不是「一念不起」,而是可以「無所住而生其心」。

鄭來也
Snmr Miri

能「無所住而生其心」的人,不會「看不到」外境的,而是很能「善分別」。
亦以「外境」還是如是的存在故,於是,如此澈悟的行者,必然會「任運隨緣」的繼續覺行於…你我所共住的這個「法界」。
Snmr Miri
除了「入流亡所」的三種「悟」之外,也可以順便談談在「頓悟」之前…那種「不是悟」的悟……
然後,我們就可以知道「凡夫」和「聖者」的分界點…果然就是在「頓悟」的這個「悟」上。而這個「頓悟」的最大特點就是…已經乍然看到「本地風光」,也就是所謂的「明心見性」。
是的,在還沒有「見到本地風光」之前,我們都是在「意識心」上…用「雜染的意識」來「妄識」的,然後,一切所見,就都被一層薄膜所籠罩的只能看到矇矇矓矓的「美」了(遍計所執相)。

Snmr Miri
圖a. 因迷妄所見的外境,我們可以直接稱之為「知道」,但,這個「知道」是相對於「無明」來說的,因此,若從「悟」的角度來論的話,那我們或可稱之為…「若有所悟」。
是的,當我們所見的外面是那麼矇矓美的時候,我們只能用感性的文字來說…若有所悟,但實際上,是不知道的,無法看清楚的。
Snmr Miri
圖b. 以「若有所悟」故,若能更深入的「觀察」,那麼,所知就會越深入,也就越有「感觸」。然後,我們稱這種「能敏銳觸動心靈的覺受」為…省悟。
這種「省悟」,當然也有其層次,而「格物致知」或許就是它的極限吧?
單純的「格物致知」,如果不知道「心就是心 物就是物」,那麼,想要「頓悟」是有困難的。因為「物」再怎麼「格」,還是「心外求法」。「心」再怎麼「知」,還是「意識」之「見」。都很難「直入本懷(唯心)」的洞見「本地風光」。
Snmr Miri
唯,以「藉境返觀」才能更深入的「省悟」故,這種「格物致知」實在也幫「頓悟」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因此,在整個「悟」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好好正面看待這個問題才可以。是的,基礎要紮得深,我們才更有「頓悟」的本錢!
Snmr Miri
又,以「格物致知」故,常會有一些「省悟」的覺受,以致於有些人會把這種「省悟」當成就是「頓悟」,然後,就自以為是個「悟道」的人了……
因此,我們必須了解這個「頓悟」的真正語義才可以。也就是說,一定要「見到本地風光」才可以稱之為「頓悟」,否則,只能稱之為「若有所悟、有所悟、感悟、覺悟、省悟」,如此而已……

Snmr Miri
對我們這些凡夫俗子而言,如果想要「解脫」生死的話,那麼,一定要把「頓悟」列為自己的首要目標才可以。而且,就是要這樣,人生才有意義,要不然,其人的人生再怎麼精彩,說真的,也只是醉生夢死(不脫輪迴)而已。
職是之故,在我們尚未「頓悟」之前,紮實的心靈「省悟」是很有必要的,然後,也才有機會,抓到「正定入心」時…最緊要的那一刻……,然後,不虛此生。

Snmr Miri
總結一句:我們所做的一切…其實就是為了「頓悟(離苦得樂)」而準備的,因此,如果我們能好好「藉境返觀 正定入心」的「善行」於世間,那麼,任何的「歷緣對境」…都將是美麗而有意義的。
回覆分享5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nmr Mi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