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mr Miri  2020年12月31日下午3:59  · 
a100203584於 2020/12/25 19:25
三能變。為了彰顯能變之體,分析闡述三類能變。指[八種識]分成三類能變,即[1.異熟能變、2.思量能變、3.了別境能變]。此三能變是:
1.[初能變識]:又稱[異熟能變識],指第八阿賴耶識的轉變。
[異熟能變識],是引業所感得的有情總報真異熟的果體,也就是阿賴耶識,所以阿賴耶識又稱異熟識。
2.[第二能變識]:又稱[思量能變識],指第七末那識的轉變。
[思量能變識],即第七末那識。末那,義譯為意,意的作用本來就是[思量]。思者思慮,量者度量,凡有了別,即有思量,而思量計度即是此末那識的體性行相。
3.[第三能變識]:又稱[了別能變識],指前六識的轉變。
[了別境能變識],指[前六識]而言,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種識,此六識各各了別各種粗顯外境─[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境,名[了別境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nmr Miri:謝謝補充。
不過,從「法界論」的角度來看,我還是覺得阿賴耶識的「初能變」就是指由最初的「如來藏心」和「如來藏物」的那個『相應』。因「如來藏心」轉成「阿賴耶識」故,所以名「初能變」。
這比「引業所感得的有情總報真異熟的果體」的這種解釋單明白多了。不好意思,我書讀得不多,咬文嚼字,很辛苦。

Snmr Miri
●因「如來藏心」轉成「阿賴耶識」故,所以名「初能變」。
◎這種看法,也大概只有「法界論」才會有這種角度了。
◎說真的,從「法界論」的角度來看,「唯識論」竟然有辦法說「阿賴耶識」就是一種「初能變」… …,光這一點「睿見」…就不得不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既然是「唯識」,竟然不會說「阿賴那識」是「本有」,而是說「初能變」,真是奇哉?也真是妙哉!所以,厲害!

鄭來也

Snmr Miri
以「初能變(心物相應)」故,我們可以知道「唯識論」就是從最開始的「阿賴耶識」論到最後的「無垢識」。(註:乃至論到「轉識成智」後的變成了「法界體性智」…)
這個「始終」,從沒有離開「能變(相應)的這個識」,然後「唯識論」再從這個「識」回過頭來論…整個「法界」。於是「整個法界」都在此「唯識」的所論範圍之內了。
以沒有一法可以離開此「識」故,於是,統名為「唯識」。(註:心物相應就是法。因此,「相應的法」當然就是「識」。)
職是之故,法界一切法,皆可以用「唯識」的內容來論述。

Snmr Miri
唯,以「唯」故,一些「唯識論」者可能會因此而否定「七大」本如來藏,而說一切皆是「唯識」所生。或將「識」偷龍轉鳳的變成「心」,然後說「心」能生一切,包括能生「如來藏物(四大)」。
就如某些「緣起論」者,只相信一切緣起一樣,然後就否定「心物本有」。但是,他們忘了「緣起論」只論「一切能緣起」的法而已,然後就止於「法空」「無生」…並不再深論下去……。以「唯現象界是論」故,因此,他們把「法空」、「無生」當做就是「真如」,於是,「真如」就變成了一切法的止處。

Snmr Miri
「如來藏心」、「如來藏物」,即七大種子,它們不是「識」,因而站在「唯識是論」的立場上,要如何把它們論在「唯識論」裡面呢?耐人尋味!
直接用一個「真如」的名相來論述,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其實也是一種不得已、或必然的方式,於是「真如」變成了「唯識」的「理體」。)
至於為什麼?只要我們能了解「真如」的真實內蘊之後,或許我們就會恍然大悟吧?哦…原來如來……
鄭來也

Snmr Miri
真如,能不「含藏」如來藏心和如來藏物嗎?
如果是的話,那麼「真如」又會是怎樣的真如呢?耐人尋味啊!
因此,是以「真如」為體,然後才有「唯識」?還是,既然已經是「唯識」了,所以必須以「唯識」為體,然後才有「真如」?
還是,以「真如」的角度來論,唯識就是體?以「唯識」的角度來論,真如就是體?
但,不管如何,以…故,這種很難統一的問題,必然還會繼續爭論下去!如果他們沒有辦法看到所「含藏」的如來藏心和如來藏物的話。
 · 回覆 · 分享 · 18小時

 

~~~~~~~~~~~~~~
Snmr Miri   2020年12月31日上午9:24  · 
《轉貼a100203584大德在我部落格的留言》:
五、[遣相證性識],[相],若狹義地看,經前四重觀[除遣]後,只剩下識自體([自證分]等),此[相]即指識自體;
廣義地說,[相]可指[依他起]之一切法,故識及其所生一切法,都是[事],亦即[相];[性]指[圓成實]之[真如],此為一切法之本[性]。由凡入聖的關鍵是[證真如],而初證[真如],必遣[依他起]之一切[事相],只見一切[事相]之[本性]。
五、[遣相證性]。八識心王的自體分是依他起的事相,是差別事相。實體則是我、法二空(即離了遍計所執所顯的無差別的理性)之圓成實性。
[遣相證性]即遣去一切法相,證入一切法性。遣捨[依他起]的事相,只就[圓成實性]的法體求證唯識的理。此即遣除唯識想(不借助於唯識想)而悟入唯識體的實證,名[遣相證性]。進入第五重觀時,[根本智]先證真如理,[後得智]次了依他法。如此理事既彰,[我執、法執]自然息滅。這是[事理相對]的觀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nmr Miri:謝謝a100203584兄提供的資料。顯見你對「唯識」有很深入的研究,讚嘆!
我至今才知道有「五重唯識」,有空會深入的研讀一下。謝謝你。
剛剛略看了你的留言,很有感受,如所說的…故識及其所生一切法,都是[事],亦即[相];[性]指[圓成實]之[真如],此為一切法之本[性]。
如是!而且「法界論」對「唯識」的看法,也正是如此。
又,你所說《進入第五重觀時,[根本智]先證真如理,[後得智]次了依他法。》這真是妙哉!這種甚深法義,少有人知。
註:或有空,我將會在自己的FB來伸論這個問題……

Snmr Miri
●《進入第五重觀時,[根本智]先證真如理,[後得智]次了依他法。》
◎這個很有意思,若有空的話,我再來狗尾續貂一下。
鍾月枝
Snmr Miri 哈哈哈!“狗尾續貂”...真有意思....
Snmr Miri
不好意思,個人的看法終究是我見,因此只能用狗尾來自稱了。
 · 回覆 · 分享 · 2天
註:結果時間不是很充裕,且等以後有緣再說了。

 

~~~~~~~~~~~~
Snmr Miri  2020年12月31日下午5:26  · 
《轉貼》
a100203584 於 2020/12/23 19:00
[依他起],以雜染的[依他起]去解釋[遍計所執性],以清凈的[依他起]去對待[圓成實性]。
所以,在[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這三個環節當中,[依他起性]處在中間的位置,起到承前啟後,溝通真俗兩界的橋樑作用,是最核心的一個環節。
1.[遍計所執性]是雜染的依他起,2.[圓成實性]包含著清淨的依他起。
當體認到[遍計所執性]是雜染的依他起,徹底地體會到是[依他起]的時候,[圓成實性]就將得以呈現。等[圓成實性]得到體認以後,清淨依他起也將隨之得以呈現。
1.所以,[依他起]是一個入處,是證入[真如實性],證入[緣起性空]真相的一個入處。
2.同時,[依他起]是一個出處,一個[起用]的地方,就是證入[圓成實性]以後,又在[因緣和合]中起[妙用],所以也是出處,是起用之處。
可見,[依他起]是一個關鍵中的關鍵,仔細的去體會它,能夠體會到什麼樣的層次,就體會到什麼樣的層次,能夠體會到什麼樣的內涵,就體會什麼樣的內涵,仔細地去參究它。把自己的[心念]也放在這個參究的過程當中。不僅是參究的主體,也是參究的物件,都是在整個大局之中去呈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nmr Miri:讚!讚!讚!我們的看法雷同,如是!
.
*********************
a100203584 於 2020/12/23 21:10
[依他起性]:依他起之[他],指眾緣、眾多之因素條件。世間萬有,無法單獨生起或存在,全是因眾緣條件之和合,即會隨著和合條件之改變而變化,故它沒有[自性]沒有固定不變之體性。
依他起性者:色、心諸法,皆依眾緣而生,故名依他起。依緣而生,必依緣而滅,所謂緣聚則生,緣散則滅。
[眾緣]有[因緣、所緣緣、等無間緣、增上緣]等,是謂依緣生滅,非實生實滅,非固然常住,乃幻化、假有、無常。[依他起性]分為:
1.[淨分依他起]:即無漏有為諸法。若約有漏、無漏而言,應屬於圓成實性。故知正屬於依他起性者,惟染分依他起而已!
2.[染分依他起]:即有漏因緣所生之心王、心所法、色法、不相應行法是也,即百法中之前九十四法,屬有漏、有為、有作是也,不含六無為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nmr Miri:這個「依他起」,妙哉!
若從「法界論」的角度來看「阿賴耶識」的「初能變」的話,我們將能看到本就不生不滅的「如來藏心(妙明真心)就是怎樣「依他」而才有「初能變」的。
所以,這時候「他」…必然與「如來藏心」同時存在才可以。職是之故,這個「同時存在」的「他」就很有意思了…(唯,紙短情長,略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nmr Mi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