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mr Miri   2021.3月28日上午6:06  · 
從「法界論」的理路來看各種真如的層次內容。
有關於這種「各種層次」的圖示,已經畫過很多次了,但用不同的「圖示」,我想應該可以幫助我們…用多種角度來更明確的理解才是。

法界論之各種真如.jpg

Snmr Miri
「真如五」,在圖示中並沒有表示出來,但,只要能了解「真如四」統攝一切法的內容,大既就可以知道「真如五」就是指「真如四」的進階,也就是指「究竟涅槃」的意思。
Snmr Miri
在法界論,所謂的「究竟涅槃」就是指「當下即是」,就是指「法界大圓」,就是指「遍一切處」……
所以,所謂的「真如五」就是指上面的「整個圖示」,沒有這裡是哪裡的區分。
Snmr Miri
真如一,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真如」,一切法都是從這裡生出來的。只是「法界論」更把這一階段的內容,解析得更詳細些而已。因為這種「能生一切法的真如」,實在要含藏有「如來藏心」和「如來藏物」才可以,否則,就沒有「因緣」或「能所」可以生一切法了。
Snmr Miri
註:如果看不到「如來藏心」和「如來藏物」(即指妙明真心、四大)(也是法界論所說的「心本有」和「物本有」),那我們可能會把「真如」錯當為是一個「獨立體」,然後其人所論述的法義就會變成梵生外道。
另外,也可能會變成「無中生有」或「空中生有」,然後這個「無」、「空」就會被玄妙化,於是變成了「虛無縹緲的真空妙有」,最後,竟而落入「頑空」之中,渾然不知。
Ben Lo

Snmr Miri 所以,因是如來藏心,緣是如來藏物,果是如來藏色?一切都是佛法?
Snmr Miri
以「心物相應」故,這個「果」不是Ben Lo兄所說的那麼單純。因為,若從「物」的角度來看,那是「如來藏色(山河大地、萬有)」,沒有錯。但,若從「心」的角度來看,那就是指「意識覺知的萬法」了。
Ben Lo

Snmr Miri 萬法是指種種心相(感受、認知、印象等),這是不屬於萬有?
Ben Lo

Snmr Miri 萬有是不空如來藏?
Snmr Miri
●萬有是不空如來藏?
◎「不空如來藏」有很多個層次的語義,「萬有」只是其中之一。
.
●萬法是指種種心相
◎「心」有心的體性用相,「物」有物的體性用相,「心物相應」有心物相應的體性用相。
所謂的「萬法」(或萬有),其實已經是「心物相應」之後的的事了,然後,這個「法」(論法、看法)就看我們所論的重點是偏向心,還是偏向物,還是偏向法了,因而這個「法」裡面的內容是很細膩的。
Snmr Miri
● 萬法是指種種心相(感受、認知、印象等),這是不是屬於萬有?
◎「萬法」,是指「心的認知」。
◎「萬有」,是專指「色界」,也就是所謂的「山河大地」。
◎所以「萬法」並不等同就是「萬有」。
◎但,當這個「萬有」被心認知的時候,就會變成「萬法」,以「被認知」故。
◎也就是說,這個「色」被心所認知的時候,他就變成了所謂的「色法」。
◎所以「色」,和「色法」的語義是不一樣的,一個是指「萬有」,一個是指「萬法」。

Snmr Miri
真如二,就是指「心物不相應」時的那種「無生」狀態,也就是「諸法空相」,這是一種「無為法」。
在「無生」、「空相」、「無為」裡面是…不生一法的。
只是,人們很容易把這裡的「不生一法」和上面的「能生一切法」搞混其內容,然後,不是自相矛盾的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就是會起這「兩端看法」的爭議,最後與人爭論不休。

Snmr Miri
真如三,就是圖示中方塊圖形裡面的內容,可圓融「真如一」和「真如二」,然後了知…為什麼既是「不生一法」,卻又「能生一切法」。
所以,其重點內容…就是在人們所常說的那個「真空妙有」的妙境。也就是說,在「真空妙有」裡面,如果看不到「心物本有」,那麼……一切的妙境將會變得玄之又玄。而當我們能如實看到「心物本有」的話,那麼,所謂的「真空妙有」的一切妙理,也將只是如觀掌中珍而已。

Snmr Miri
唯以「無生」故,唯以含藏「心物本有」故,「真如三」本身就含藏有「因、緣」、就含藏有「能、所」,以「有因有緣」、「有能有所」必能生一切法故,於是,我們說這種「無生」狀態…就是「含藏一切法」。

Snmr Miri
真如四,以「因緣」故,以「能所」故,必能法爾如是的「生一切法」。唯,以「無為」故,這種「無為式的法」,我們又稱之為「無所住而生其心」,於是,這個階段的「法」,完全不同於「妄為明覺時所生的有為法」……。
由於諸法皆真如故,於是,我們說這時候的「真如」…統攝一切法。

Snmr Miri
從底下的圖示,我們將可以進一步的看到「無生」就是怎樣的「空覺」。也就是《楞嚴經》所說的「空大如來藏」。(註:性覺真空 性空真覺)
法界論之空覺…….jpg
Snmr Miri
註:在《楞嚴經》裡面所講的「性覺真空 性空真覺」,其內容就是由「虛空」轉而論「空覺」的。唯,這種「密義」,到目前為止,大概只有「法界論」能解得出來,其它的,通常就只能「依文解義」的囫圇帶過……。
樊小乖
Snmr Miri 《楞嚴經》的「空覺」我「懂」,《法界論》的「心物相應」我也懂,但對於您用「心物不相應」來說明「空覺」或「無為法」,這麼久了,我還是一直覺得很彆扭... XD
「覺」遍一切處,心物也必相應,就算「無為」也是覺 (空覺),但也還是相應,一直在思考您老總用「心物不相應」來解釋「空大」的用意?😅
Snmr Miri
●「覺」遍一切處,心物也必相應,就算「無為」也是覺 (空覺),但也還是相應,一直在思考您老總用「心物不相應」來解釋「空大」的用意?
◎人家《楞嚴經》也是用「虛空」來解釋「空大」的呀!不是嗎?
◎因此,若能瞭解此中之「密意」,其人應該就可以算是看懂「法界論」了!^^
◎註:若無法看懂此「密意」,就表示還看不懂「法界論」,也還無法把「法界大圓」繞起來。
◎為什麼有人會說:在「意識心」裡面說「空」,無論怎麼說都無法「空」呢? 而且還說:那樣的「空見」只會落在「常見」裡面,為什麼呢?
◎然後,「人法二空」之後,又為什麼還要「空空」呢?
◎這裡面的「精髓(密意)」,其實都在「心物不相應」裡面!
◎而且,就是要如此才能「確認」什麼是空覺,也才能確定「法爾如是的相應」是怎樣的「法爾如是」……
◎然後,最重要的是,也才有辦法轉「妄為明覺」而成為「智正覺」,於是「法界大圓」!
◎由此可知,「心物不相應」的「証」量,不只是要確定「心就是心 物就是物」,同時也是為了確定上面所說的種種「密意」啊……,所以,妙哉!

樊小乖
Snmr Miri 米米喔~ 用意識心問一句話,您老的意思是,「覺」不等於「應」對吧?您老對這個「應」已經是「一念不覺」了?
※我只是剛好瞄到忍不住回了一下,還一直在找時間整理,所以沒有「標記」。
Snmr Miri
哈哈~~,這「覺」與「應」,我可以講一個「法界大圓」的內容。
心物本有→妄為明覺(一念不覺、相應)→妄識執見(相應、糾纏)→空覺(法空、不相應)→寂滅現前(不相應,空然覺照)→獲二殊勝(法爾如是相應、般若覺)→………
所以,這個「覺」是哪一個層次的「覺」?這個「應」又是哪一個層次的「應」?真的難以說清楚,還是請小乖兄自己調理一下就可以了,這樣比較快。

Snmr Miri
●一直在思考您老總用「心物不相應」來解釋「空大」的用意?😅
◎用「心物不相應」來確定「心就是心 物就是物」,將可以很快速的讓我們從「情識(妄識執見)」之中跳脫出來,然後直接目睹「法界實相」!
◎目睹「法界實相」之後,可以說就完全不會落入任何「宗教迷思」、「信仰迷失」當中,因為……
◎這種方法,當然也會有它的缺點,就是「太無情」而「理智」了些,所以……(略過)
◎不過,雖然是因實相而充滿理智,但還好的是,此「心」終究是「有情」!^^
張武雄
樊小乖 兄弟,最後的法界大圓就是,身相應有為,心相應但無為,此時身心與外境含融無礙,如 大地承載,如 虛空涵有
樊小乖
Snmr Miri 「心物本有」和「妄為明覺」之間再加個「性覺必明」會不會比較好呢? 😃
果然,您老的「空覺」,是在「妄為明覺」之後、「涅槃寂靜」之前,白話的來講,就是不再攀緣了。「心物相應」的「應」,除非劇情有向下發展,不然我都將「心物相應」的「應」定位在「性覺必明」,所以您老「空覺」的「心物不相應」,已經跑的老遠囉!
哈哈~ 總算是搞清楚這段了,不然「心物不相應」扎眼很久了... 哈哈哈~ 感恩感恩~ ❤
Snmr Miri
●「心物本有」和「妄為明覺」再加個「性覺必明」會不會比較好呢? 😃
◎「性覺必明 妄為明覺」,讚!如是!
◎「性覺必明 妄為明覺」這短短的八個字,竟讓所有眾生…都要繞一個「法界大圓」才能看得懂,妙哉!
張武雄
樊小乖 或許你可以用
覺 「空」來取代不相應,但是如果要再繞回來可能會卡住
Snmr Miri
覺空,比較偏向「動詞」,是一種「行為」。空覺,比較偏向名詞,是指一種「狀態」。
文字,有它的侷限,這是無可耐何的事。
.
其實,之前看小乖兄所寫的「一念不覺」,我也會卡住轉不過來。
怎麼會一念不覺呢?明明起念就是「覺」,怎麼會是「一念不覺」呢?
哈,原來一般人所說的「一念不覺」就是「一念無明」,就是「妄為明覺」的意思,後來搞懂了……
Snmr Miri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這短短八個字無法想像讓我少走了多少個阿僧祇劫!而《法界論》讓我在這路上,又更加順風順水~ 好感恩吶~ ♪♫
Snmr Miri
謝謝小乖兄!
 

Snmr Miri
順便來看看「虛空」與「空大」的差別。
虛空與空大的差別.jpg
Snmr Miri
最大的差別就是在:
1、當「心物不相應」時,那種「不相應」,雖然就是一種「虛空(無)」狀態,但因為是「不相應」,所以…其內容並不等同就是「虛空」。以有「不相應」之成因故。
2、「覺」是遍一切處的,就算是「心物不相應」,然而,以「無處不覺」故,這種完全如「虛空般的覺」、完全「清淨無染的覺」,我們則稱之為「空覺」或「空然覺照」。
3、在《楞嚴經》裡面的「空大」,就是用「性覺真空 性空真覺」來描述「空大如來藏」。
註:以「空大」故,「不相應之空無」如同「虛空」,亦以「如來藏」而有內蘊故,其「法爾如是覺」不等同就是「虛空」。於是,我們可以知道「心物不相應」時,就是怎樣的「空大如來藏」。

Ben Lo

Snmr Miri 這個,無處不覺的空覺是覺體之性,所以稱性覺、真覺?
Snmr Miri
如是!在某種情況下,亦可稱之為…唯覺。
Ben Lo

Snmr Miri 於心來說,那不空如來藏,是指本具的覺性、性用的功能不空?
Snmr Miri
於「心」來說,本身清澈無染,就是「空如來藏」,能起一切覺之性用(包括妄為明覺、妄識執見、般若智用),就是「不空如來藏」,然後,一切覺皆統合於此心之內,於是此「心」又可名為「空不空如來藏」。
此「空、不空、空不空」之義理,不只可應用於「心」。於「物」,亦復如是。於「心物相應」,亦復如是。
Snmr Miri
也可以用「體性→用相」的角度來論。
以「體性」真空妙有故,即是空如來藏,而「性用」能顯一切功德力故,是為不空如來藏。
於是,所謂的「體性用相一如」就是…空不空如來藏。
所以,這個「空、不空、空不空」的甚深義,還看每個人如何八仙過海的去演繹了……
Snmr Miri
因而,如果有人堅持要怎樣才是「空如來藏」、要怎樣才是「不空如來藏」,或要怎樣才是「空不空如來藏」,那…我沒有意見就是。
Ben Lo

Snmr Miri 感謝說明。^^
Snmr Miri
我也不懂,所以參考就好,不必當真。
Ben Lo

Snmr Miri 那修行上的運用,怎麼轉煩惱為菩提呢?
Snmr Miri
我想,這裡面的文章…應該有一些資料可以參考吧?
https://snmr9999.pixnet.net/....../%E8%80%B3%E6%A0....../1
Snmr Miri
簡約言之,就是:返聞自性。
Ben Lo

Snmr Miri 我在來看。
 

Snmr Miri
「法界論」所說的「虛空本空 心物本有」,就是「法界三常」。
至於,有時候可能會論到「法界三大」,那是藉用《楞嚴經》「七大如來藏」的「大」字來用的,泛指「週遍法界 本不生滅」的意思。
因而,「法界論」的「三大」就有了兩層語義:
1、就是指「虛空本有 心物本有」這三常。
2、就是指「心本有(心大)」、「物本有(物大),和心物不相應時的「空大」。
Snmr Miri
也就是說,在「法界論」裡的「空大」,有可能是指「虛空」,也有可能是指「空覺」的那個「空大如來藏」。要依當時的文章語意而定。
Ben Lo

Snmr Miri 心大,是空如來藏,物大是不空如來藏?
Snmr Miri
這只是其中的一種解釋而已。
Snmr Miri
所以,也有人用這種方式來論法:「心」就是「空如來藏」,「物」就是「不空如來藏」,而「心物相應」或「即心即物」就是「空不空如來藏」……
김일남
Snmr Miri 您按照您的解释能找到您的心吗?此心在法界论里是本有心,还是本有物,还是心物相应,还是心物不相应呢?
김일남
Snmr Miri 还有您能按照您的解释能找到您吗?您是法界论里的本有心,还是本有物,还是心物相应,还是心物不相应呢?
林妙順
哈哈
五蘊是心?還是物?
對小乘來說是心,
對大乘來說是物。
김일남
Snmr Miri 楞严经的空大和空觉按照照您的解释是本有心还是本有物,还是心物相应,还是心物不相应呢?
김일남
Snmr Miri 生灭呢?按照您的解释是本有心,还是本有物,还是心物相应,还是心物不相应呢?
김일남
这是您的法界论不究竟的部分。把一切定义为一个真如。再用法界论呈现这一个真如。可是把真如具体描述时出现本有心,本有物,本有心物相应,本有心物不相应的四大真如。可是说了这么多的真如,其目的是把法界论作为真如本体。这样的话世间一切心出于法界,世间一切物出于法界。再用生灭法把这一切归于法界中。
可是法界代替现在,昨天,未来时法界本身的本有就会破灭。因为无法做到根本本有。如同当下来举例时说本有时必须满足从昨天来,到了今天又走向明天的过程。但是定义一个本有时昨天已没有,今天即将消失,明天还未到。所以无法实现本有。因为有一个本有说明有能回的过去,有永恒的现在。有能去未来。但是让法界做这一切时无法做到。因为法界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逝。
 · 回覆 · 分享 · 1天 · 已編輯
김일남
反问一下说法界论的前修们,法界论是我吗?法界论是我的心吗?法界论是我的本体吗?我能永恒吗?这才是法界论的根本问题。用二我成为我。用二心成为我心。用二物呈现物。可是用二的同时已经离我相成了非相。是相非相,如来最清楚吧。

杜根祈
法界論該簡化好修行
得一萬事畢
一如則佛性真如出行,一切出發點皆純善受益。
二邊心行就生出魔性真如,事事阻擋難得遂心?
你就闡述 得一之法可矣!
Snmr Miri
「法界論」所講的精髓要點就是:心物本有而心物相應。
至於能不能「得一之法」,那還得看各人如何統合「二邊心行」了。
陳巴里
心若能清淨如鏡,那一切都会明白。釋佛言:我法、一法一相一物而得。清淨(鏡)能映入三千虚空,而镜内無物能照纳一切不相礙,一切無就還原清淨,也永保光明清淨,能隨遇而內空清楚而不着。這就是真如的實相,能纳物不染着,而内必竟空。去照照鏡子,在因緣法裡就是照映,而鏡心如你心,能容物、纳虚空却無一物,顧名:如來藏、如無識。永保光明清淨,肉身能常我淨。此心真如若多一分思维法相,是見不到衪的究竟光明。邊見者識認空、多諍論,雜思纷沓,何不自精進细微深沉審思,見思惑能悟才能自擁瑰寳。参考。
陳巴里
一法一相一物:物(可喻智)
陳巴里
自我識認空,亦是生滅法,是邊見,以為空是常,其實是断滅的生滅。
 · 回覆 · 分享 · 5小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nmr Mi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