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mr Miri    2022 · 5月1日上午6:18  · 
從各種層次的「能所」…來看「塵→根→識」是有怎樣的「六結」。
又,從這一幅心物相應的「法界圖示」,我們將可以很深入的看到隱微而難見的「心物本有」,然後,洞見其「能所」會是怎樣的「能」「所」。

能所與六結的關係.jpg

能所雙泯與即能即所的關係.jpg

Snmr Miri
簡單的說,從上面的圖示,我們將可以看到兩大類型的「能所」。
一個就是指「六結」,而這六種「能所」,也正是完全屬於「心識」的六個「結」。(註:動結.靜結.根結.覺結.空結.滅結。)
另一個就是指「法界實相」的「能所」,也就是「緣起論」之所以能「一直緣起」的那個「能緣」和「所緣」。(註:這個能緣的「如來藏心」和所緣的「如來藏物」若不存在,那麼「緣起論」就無法成立。)

Snmr Miri
● 一個就是指「六結」。
◎ 從這幅圖,我們可以看到「心識」的「六結」。
◎所以,這個「心識」若想要解脫,那麼,就一定要解開這「六結」才可以。否則,我們終究會一直被二元對立的「能所」所「能所」。
◎如何解這「六結」,《楞嚴經》的「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已經給我們非常完善的答案:
《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能所與六結的關係.jpg
Snmr Miri
●另一個就是指「法界實相」的「能所」。
◎其實,這裡的「能所」只是被假名「能」「所」而已,因為要論法,尤其是要論「六結的能所」,所以才有「能」「所」之名,否則,「如來藏心」、「如來藏物」從來就「如是如是的存在」。
◎以「論」故,以「假名」故,我們可以從這個「能所」看到:
1...若沒有這個本來就存在的「如來藏心」「如來藏物」,那麼,我們根本就不會「妄為明覺」的落入「六結」,然後被「結」所結的輪轉於生死之中。
2...解六結之後,就能「能所雙泯」的解脫生死,然後,以「心識的能所」消泯故,於是不再有「能所對立」,因此,「如來藏心」和「如來藏物」就可以「無間」的成為一體,然後「即能即所(即心即物)」的成就「法身」。

能所雙泯與即能即所的關係.jpg
Snmr Miri
由上面兩幅圖示,我們可以知道:
屬於「心識」的「能所」…就是一種「妄識」。也就是「妄為明覺」之後的一種「妄識執見」。
而另一種「假名的能所」,就是一種「實際存在」的「實相」。而,就是要有這種「實相」的本然存在,然後才有所謂的「心識能所」來被我們所「結」而成「法」。
簡單的說,「心識的能所」是屬於「法」的範疇,也就是屬於「認知」或「妄識」的範疇,這是可以「空」的。而「實相的能所」則是屬於「事(實相)」的範疇,從來就如是存在,而這個「如是存在的實相」…任憑我們再怎樣的「空性見」…也無法把它「空」掉。

Snmr Miri
然後,我們就可以看到什麼是「理法界」的「理」,什麼是「事法界」的「事」……
是的,我們可以從「理法界」…看到「真〝理〞」、或「第一〝義諦〞」。
但,我們更可以從「事法界」…看到「〝事〞實」、或「〝實〞相」!
Snmr Miri
「法」,可以用「理」來論「空」,但是…「事」…永遠都是如是「有」,絕不會因「理空」而變成「沒有」,以「如來藏心」、「如來藏物」從來本有故,以此「本有」從來就一直相續不斷的「心物相應」故。
Snmr Miri
職是之故,從「法界論」的角度來看,「心的認知就是一種法」,因此,我們是可以很「理空」的…把這個「法」給空掉,也可以把這個「認知」……由「妄識執見」轉成「空性見(清淨無染之空覺)」,然後……
然後,此「清淨無染之空覺」就可以當下「直觀」一切「事法界」的實相,而不是把「事法界」給「空」掉……

Snmr Miri
由此可知,若我們把「此空」硬套在「彼空」上,那麼,會「空」的不是那個「實相」,而是…自己就被自己所欺的變成了「頑空」之人!
Snmr Miri
這樣,你知道「空相就是實相」的真實義了嗎?這樣,你知道「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的真實義了嗎?
「唯心」者,千萬別「過度唯心」的撈過界啊!希望你能懂,祝福你!
Snmr Miri
其實,從「三法印」我們也可以看到「事法界」與「理法界」的內容。至於,要如何「理事圓融」(或空有不二),那還得看我們有沒有辦法洞見其真實義了。
● 諸行無常。這就是「事法界」的實相,而這個「實相」就是以「無常」來如如有的。
● 諸法無我。這就是「理法界」的真理,而這個「無我」真諦…就是從「法」的角度來論其「空(無生)」的。(註:心物相應就是法,因此,只要有辦法「心物不相應」,那麼,在這個「法空」的當下,我們就會有一種「無我」的覺受。)(再註:如果我們能了解什麼「如來藏我」的話,那我們也可以在「心物不相應」的地方…親証什麼是「無我」。)
● 涅槃寂靜。從「事」之「無常」,和從「法」之「無我」,我們會看到怎樣的「涅槃寂靜」呢?耐人尋味!(註:有關「涅槃寂靜」的內容,待明天或有空的話,再來深入討論。)

Snmr Miri
註:這裡所謂的「空有不二」,其實就是圓融了…「理法界」的「無我」之「空」、「事法界」的「無常」之「有」,然後,理事…圓融而無礙!
PS..這也正是上一帖文章…所說的「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的內容。
Snmr Miri
或許,我們也可以簡單的這麼說:
「事法界」的內容就是比較偏向於論「物」。而「理法界」的內容就是比較偏向於論「心」。然後,要如何「理事圓融」,那還得看我們這個「心的智慧」是如何了。而…要如何「事事無礙」…那則要看我們這個「智慧」如何在「事法界」…無礙的覺「行」了。(註:若沒有「物」的話,那麼「心」再怎麼「覺」、再怎麼有「智慧」…也不能「行」。)

Snmr Miri
或許,我們也可以簡單的這麼說:
「有」的內容就是比較偏向於論「物」。而「空」的內容就是比較偏向於論「心」。然後,要如何「空有不二」,那就要看我們的智慧是如何了。
或者說,要如何「即心即物」的心物一體,那就得看我們有沒有辦法「覺行圓滿」於「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的究竟之處了。

Snmr Miri
不過,一般人所知的「佛法」都很偏「心」就是了,因為…(略過)。
Snmr Miri
註:「法界論」是很「心物等持」的。但,或許就是這樣,才會被很偏「心」的一般知見…所不認同吧?
或許,也可以更嚴肅的這麼說:以「心物本有」故,也才會被一般「証空」的人…所錯解吧?職是之故,我們也可以知道這種人的「証空」…其實是怎樣的「証」……(略過)。

Snmr Miri
●如果我們能了解什麼「如來藏我」的話,那我們也可以在「心物不相應」的地方…親証什麼是「無我」。
◎是的,這個「如來藏我」,因為可以絕對的「心物不相應」,而這個「不相應」…其實就是一種「無我如來藏」。因此,我們真的可以在此「如來藏」中…以「無我之藏」…親証什麼是「無我」。
◎又,如果我們懂得「應修行如來藏我,而不修行如來藏以為我」,那麼,我們也將會知道這個「如來藏我」就是怎樣的「真我」……
◎註:這個「真我」就是「常樂我淨」的這個「我」。
◎註:上面所說的「無我如來藏」、「如來藏我」,看似矛盾,但是,如果我們懂得法界論的「心物本有而心物相應」的話,那麼,這裡面的理趣,就可以如觀掌中珍,一點也不會含糊。
◎註:以「心物本有」故,以「心物不相在」故,這就是「無我如來藏」。以「性覺必明」故,以「心物相應而遍計覺」故,此「相應之覺體」…就是「如來藏我」!
Snmr Miri
註:以上所說,只是「法界論」的看法,因而,參考就好。
待明天,再用「法界圖示」來更深入的解說一下。
回覆分享1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nmr Mi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