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nmr Miri   2024‧9‧21…上午7:23
「轉識成智」的過程……

10‧轉識成智.jpg

Snmr Miri
妄識執見的「識」智辯聰…只能在「生死」中…一直輪迴。
因為,這種「識智辯聰」一直用「物界(現象界)」的知識…了解整個「物界」,然後,我們的思想觀念就會與物界「連結」得更深,於是,再加上我們的「妄識執見」…和「人與人之間的恩怨情仇」之後,我們的「生命」就只能在物界的「諸行無常」中…隨著「成住壞空」而「生老病死」了。
Snmr Miri
「妄識執見」、「恩怨情仇」,讓我們不斷輪迴的一直在「現象界」…增長「後得識」。
直到這個「後得識」…「識」得苦…然後想「離苦」為止。
Snmr Miri
當我們想要「離苦」的時候,這時候的「識」就開始「轉識成智」了。
Snmr Miri
累世以來的妄「識」執見,並不能讓我們馬上就能「轉識成智」,甚至可能會因為我們不瞭解自己(不能返觀),反而會用自己的「識智辯聰」…更加深了自己的「妄識執見」,甚至…會妄想在「成住壞空」中…長生不老,就像秦皇那樣,或像煉什麼丹來白日昇天那樣。
Snmr Miri
但,不管如何,以「苦」之相逼故,我們到最後,終究還是會找到「離苦」的方法……
尤其是,當我們碰到「善知識(例如:佛法)的時候,我們可能就「知識」猛漲的…有了一些小悟,並有了一點點「法喜」。 然後…不斷累積這種小悟(感觸)的結果,或許有一天…我們就會知道…原來要怎樣才能「離苦」……
最後,我們終於能向「真正離苦」的路邁進……,到這個時候,我們就真正的開始走向「轉識成智」的階段。
Snmr Miri
「轉識成智」的過程是很艱辛而漫長的,更別說那些還找不到路的人……
Snmr Miri
註:「轉識成智」分成三個階段。
1、累積「轉識成智」的資糧。就像累積更多的小悟…來讓自己確定的知道…我很願意「離苦」。
2、用「入流亡所」的方式,先証入本心(如來藏心),也就是「見性(眼見佛性),然後…把「根本識」轉成「根本智」。
3、証得「根本智」之後,就是要用這個「根本智」…把「後得識」轉為「後得智」……

Snmr Miri
註:這三個階段,就是三個大阿僧祇劫。而每個階段,也都有每個階段的三個阿僧祇劫。( 所以, 從低等靈識要進化到萬物之靈的人身,並不是那麼容易,因此,我們真的要好好珍惜現在已擁有的這個…非常難得的人身。)
Snmr Miri
●從低等靈識…進化到萬物之靈的人身……
◎以相當不容易故,所以,「法界論」會用另一種角度來「肯定」這「過程」中所經歷而來的一切「後得識」……。
◎「法界論」不會把這種「後得識」當成是「虛妄」,反而是…非常寶貴的「如來種」……
◎尤其是在「法界大圓」中,我們一定要經過這個「後得識」…我們才有辦法知道…要怎麼「轉識成智」。
◎然後,我們也才知道,要怎樣才能「成佛」,絕不是把「後得識」當成「空幻」之後,我們就理所當然的會回到「根本識(智)」的成佛……(另論)
◎所以,從「法界大圓」的角度來看,我們也要有足夠的「後得識」,我們才有能力敏銳的去「發現」…苦…是怎麼一回事,然後,才有機會「離苦」……
◎簡單的說,如果沒有足夠的「後得識」,那我們就還沒有足夠的「如來種」…可以走「成佛」這條路……
◎唯,以……故,只要我們現在已經是「人身」,我們就已經具備了「轉識成智」的條件。 恭喜你!也恭喜我自己!感恩!

Snmr Miri
●我們也要有足夠的「後得識」,我們才有能力敏銳的去「發現」…苦……
◎「知苦」真的很重要!
◎這樣,我們才不會像那些低等靈識一樣,只一直在「趨生避死」中…不斷的生死輪迴,所以……
◎所以,只要我們能「知苦」,那麼,我們就有了「離苦」的機會,加油!

Snmr Miri
●然後…把「根本識」轉成「根本智」。
◎這就是所謂的「開悟」,但,只是開悟是不夠的,一定要「徹悟(澈悟)」才可以。
◎開悟到澈悟,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因而,悟後起修是很重要的,而這個「悟後起修」,正也是「轉識成智」的一個進路。
◎這個「進路」…對於「內觀」不夠的人,是很難前進的,因為很容易落入「自我滿足(以少為足)」的坑裡面去,然後…。(請參看《楞嚴經》之五十陰魔。)
◎註:在「進路」的過程中,有了五十陰魔的現象,並不是不好,但,我們如果因這樣而自滿的不思長進,那麼,那個「坑(魔)」就會讓我們成不了佛!

Snmr Miri
所以,要把「根本識」徹底的轉成「根本智」,說真的,不是那麼容易,我們還必須時常回到「後得識」的地方,利用「後得識」所經歷的「苦」…來給自己更多的智慧與動力才可以。
Snmr Miri
有很多法門,會以為…只要我們能証到「根本智」就已經是究竟「成佛」了。
所以,像這樣的法門,他們會說,這個「根本智」就是「本來佛」,或就是我們的「故鄉」,然後說,我們終於從流浪的地方(苦)…又回到的「本來佛」的根本處(無苦、寂滅、涅槃),並以為這就是「究竟」……
Snmr Miri
但是,這樣的「究竟」,從「法界大圓」的角度來看,卻只還在「圓的轉折點」那裡而已,而真正的修行,才只是要從這裡開始……
Snmr Miri
當然,也能理解那些法門的理趣就是……
畢竟,多生多世以來,我們已經有了很多「苦」的實際體驗,而如何「離苦」…可以說就是我們現在的當務之急,因而…要如何離苦的各種方便法門就隨著「宗教」的形態…應運而生。
Snmr Miri
說好聽一點就是,宗教的目的就是要讓我們「離苦得樂」的,所以,虔心於宗教,並沒有什麼不好。但是,如果換成另一個角度來看,何嘗不又是另一種坑呢?如果我們不懂「法界大圓」的話。如果,我們把那個「坑」當成就是「究竟」的話……
Snmr Miri
「法界大圓」,妙哉!
這個「法界大圓」…或這能讓我們可以用更廣闊的智慧…來看我們自己所「信仰」的宗教,如是祝福!
Snmr Miri
我的意思是說,就算把「佛法」當成了「宗教」來信仰,亦無不可啦!只是,有點可惜就是了。因為,「信仰式的宗教」會讓我們把「佛法」…本來是怎樣的「宗」、怎樣的「教」…的那種智慧,忘得一乾二淨………
Snmr Miri
但,不管如何,只要我們能認「識」了苦,那麼,以「離苦得樂」是我們的本能故,因此,再怎樣的「後得識」…也必然會在「識(苦)」上…所體會到的「後得智(小悟)」…來讓自己找到真正的「離苦」之路。
Snmr Miri
這是唯一能「離苦」的方法,唯,以「苦」就在「識」上故,因而這種「轉識成智」…事實上就是一種「生龜脫殼」的過程……
註:在「生龜脫殼」的過程中,我們只能在「離多少苦就得多少樂」的當下…來得到「離苦的法喜」,然後,就從「法喜」的加持中……讓自己更有能耐來「生龜脫殼」……
11‧生龜脫殼(離苦).jpg
Snmr Miri
「離苦得樂」的過程,充滿正向陽光,為什麼要說是「生龜脫殼」呢?好奇怪?
Snmr Miri
不好意思,從我凡夫俗子的角度來看,確實是如此。
你以為修行那麼容易嗎?當我們的「苦(識、妄識執見)」就是那個殼的時候,你以為要把那個「殼」脫掉…會那麼容易嗎?三大阿僧祇劫啊!
你以為「非其質不足以成其器」的人,他就有辦法馬上「離苦」嗎?你以為將落入五十陰魔中…而求出無期的人…會是那麼的快樂嗎? 又,你以為行在「菩薩道」上的行者…其「無生法忍」是那麼好証的嗎?

Snmr Miri
但是,如果覺得「生龜脫殼」的比喻…過於辛苦,那麼,換上「金蟬脫殼」來給自己自勵一下,也無妨。

Snmr Miri
想要真正的「解脫」,唯有証入「唯心」!
12‧証悟(解脫).jpg
Snmr Miri
「唯心」時的解脫狀態,真的是一切皆空,然後……
13‧唯心→一切皆空.jpg
Snmr Miri
這個「一切皆空」的「遍光明」狀態…就是「自空派」最終的核心理論。
而「性覺必明」的「自性勝義有(圓成實性)」…就是「他空派」的究竟理論

Snmr Miri
所以,有關「自空派」的說法……
說真的,「法界論」自有一把尺…去洞見他們的「自空」是怎樣的「空性(無自性)」,然後,又會是怎樣的「光明」……
15a‧自空派的遍空光明.jpg
Snmr Miri
這種「自空」而「無自性」,也可以說是一種「唯〝覺〞是論」的法門。 然後,以「唯覺」故,能「空」然覺照…而處在一片「光明」之中……。
Snmr Miri
但,從「法界論」的角度來看,這種「空然覺照」,在「三世一切佛 共同一法身」的情況下,如果不是「混」在一起的成為「唯一」,而是可以「燈燈相攝」的話,那麼,這樣的「光明」…必然就有他們各自的「主體」,而這種「各自的主體」就已經証明了…實有「自性」!

Snmr Miri
「他空派」的理論,和「法界論」好像有點相似,但,從這段視頻的說法,我們可以知道…兩者之間的見解…其實是差很多的。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8v640vCWjY
他空 含攝 自空(正片1:08開始)| Jonang Dharma Volunteers 覺囊志願者    YOUTUBE.COM
Snmr Miri
註:「法界論」對「圓成實性、依他起性、遍計性」的看法是很簡單而直白的,而更重要的是,這「三性」一定要統合起來看,不能分開,之所以會分成三性,那是因為……。(略過)
還好,有「法界論」才略能看懂這個視頻的「所說法」,要不然,這種純文字堆砌起來的「法」義,對我而言,實在是太哲思了。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法界論」的功德力,那麼,就算我把他們的所說法…一字不漏的背下來,我還是無法了解他們在說什麼,因為實在太抽象了……
Snmr Miri
「圓成實性、依他起性、遍計性」,以「性」故,從來就是那麼的「實有」,怎麼會變成「圓成實性」才是「自性有」,而「依他起性、遍計性」就變成了「自性空」呢?
註:「依他起用」而有了「遍計所執相」之後,才有「自性空」可言。所以,三性中的「本性」…從來就是本有,而不是指「用」與「相」的那種「自性空」。
Snmr Miri
也就是說,如果用「依他起用」和「遍計所執相」來解說「依他起性」和「遍計性」是「自性空」,那…這已經錯解了「依他起性」和「遍計性」的「本性」之義了!

Snmr Miri
然後,接下來…就看你的「唯心」是怎樣的「性覺必明」了。
14‧性覺必明.jpg
Snmr Miri
也就是說,沒有辦法「性覺必明」的「唯心」,就只能是「焦芽敗種」而已,沒有其它!
註:《法華經》把這種「唯心的寂滅境界」…稱之為「化城」。而「法界論」把這種境界…稱之為「法界大圓的轉折點」,所以……
Snmr Miri
在如此如此這般這般的法界中,一個不能「性覺必明」的「唯心」,一個不起「佛性」作用的「唯心」,這樣的「唯」…心,不變成「焦芽敗種」也難!
Snmr Miri
註:以「唯」故,我們可以「証」明:「如來藏心」是可以單獨存在的,可以「無緣不生」的,可以「無生」的,所以「法界論」會說…「如來藏心」從來「本有」!(ps : 另外還有一個「如來藏物本有」,另論。 先簡單的這麼說:如果沒有「如來藏物」來與「如來藏心」相應而生一切法,那麼「如來藏心」從來就只是焦芽敗種而已。)

Snmr Miri
以「性覺必明」故,我們順便來看一下「圓成實性、依他起性、遍計性」這三者是怎樣的「本自具有」……
當我們証得「本心」之後,以「性覺必明」故,我們可以看到其所具有的「圓成實性、依他起性、遍計性」還是那麼的「圓成實性、依他起性、遍計性」……
然後,我們可以回過頭去看到…在我們還沒有「轉識成智」之前,這「圓成實性、依他起性、遍計性」就以「圓成實性、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的方式…展現出我們所「遍計」的「所執相」出來……
簡單的說就是,當我們還沒有「轉識成智」之前,所謂的「性覺必明」就是以「妄為明覺」的方式去明覺一切外境的,而當我們「轉識成智」之後,我們就會以「性覺必明(清淨本心)」的方式去明覺一切外境……
這個「明覺(性覺必明)」從來沒有「中斷」過……(除了把自己「定在不動」和……之外。)
也就是說,這「圓成實性、依他起性、遍計性」從來就是如此如此的有自「性」,我們怎麼可以把「依他起性、遍計性」當成了是「自性空」來論呢?
Snmr Miri
●這「圓成實性、依他起性、遍計性」一定要有辦法統合起來看,才不會錯解其「法」義……
◎這「三性」…可以統合起來…就用「性覺必明」這四個字來看。
◎也就是說,我們將可以從「性覺必明」的地方看到…「如來藏心」就是「體」,「性覺必明」就是「如來藏心」的「體性」。
◎而之所以會分成「三性」,那是因為這個「性覺必明」包含了這三種「性(功用)」。
◎換句話說,「如來藏心」同時具有「圓成實性」,也具有「依他起性」,也具有「遍計性」。於是,我們可以說:這個「如來藏心」本自「圓成實」之外,還具有可以…「依他」而起「遍計」之用…的這種「性」。
◎也就是說,「如來藏心」所具有的「性覺必明」…已經告訴我們,就算在還沒有「依他起用而形成遍計相」的時候,除了特別標明的「圓成實性」之外,那個「依他起性」和「遍計性」的『性』,也從來都一直存在,不會消失。


Snmr Miri
◎若把這「三性」分開來解讀,那很容易把「依他起性」錯解為「依他起相」,把「遍計性」錯以為是「遍計相」,於是,在「用」、在「相」的情況下,這個本自具足的「依他起性」和「遍計性」就很冤枉的被解讀成是「自性空」了。
Snmr Miri
註:「法界論」從不否認「依他起用」之後的「遍計相」就是一種「空、無自性」,但,更不否認「依他起性」和「遍計性」…從來就是「自性有」!

Snmr Miri
●以「唯心」故,我們可以「証」明:「如來藏心」是可以單獨存在的,可以「無緣不生」的,可以「無生」的,所以「法界論」會說…「如來藏心」從來「本有」!
◎最重要的是,這樣的「唯(單獨存在)」是可証的,然後,亦以「唯(無緣不生)」而不在「緣起」中故,我們才有辦法「自知自作証」的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的完全「解脫」!
◎亦以可「証」故,「法界論」說:這個「唯心」狀態的「如來藏心」…從來本有!
◎註:如果,如來藏心不是「本有」,那根本就無「唯心之証」可言了!也就是說,將沒有人有能力可以証得…自己已經解脫!以不能「唯」故,以「從來就無法脫離緣起」故!
◎再註:如果「唯心」過頭,也可能會錯解《金剛經》的「空」義,竟而造成三世佛冤,甚至會落入「焦芽敗種」之中,可不慎乎?
Snmr Miri
●最重要的是,這樣的「唯(單獨存在)心」是可証的……
◎以「可証」故,「法界論」說「如來藏心」…本有,同時,也是一種「心體(自性有)」。
◎只是,這個「心」的「本有之體」…從來就以「覺知」的狀態存在。
◎因此,在「覺知」的情況下,這個「本有」會是怎樣的本有呢? 這個「體」又是怎樣的體?耐人尋味啊!
◎所以,當有人說這個「心體」是怎樣「無相」的時候,能理解就是。因為,他們所認為的「體」就是從「物體」這種實有體的角度…來認知的,所以……
◎註:因為有人從「物之體」的角度來看這個「體」義,以致於,一聽到「心體」可能就會直截的否定了「心有體」。而認為有「心體」的人,也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把「心體」當成了是一種「實有物之體」……。
◎其實,這兩種看法…都已經錯解了「法界論」的「體性用相」的「體」義。至少,就算是「如來藏物」,最多最多也只是一種「完全看不到的能量波」而已,根本就「沒有物的那種物體」,所以,這種法界論的「體」義…就有點類似於所謂的「性體」,但卻不是以「性」為「體」就是了,因為,「法界論」自有自己「體→性→用→相」的理路,而不會把「性(性質)」當成是「體」,例如:不會把「水之性濕、火之性燥」的「濕、燥」…當成是「體」來論。

Snmr Miri
原則上,只要是「心不是物 物不是心」而必然是「心物不相在」的時候,那麼,此時的「心」和「物」就有了各自的「體」了,以心物「不相混淆」故。
也就是說,當我不是你、你不是他…的時候,那…我們就有了「各自」的體,而且,這個「體」並不是只有「身體有別」那麼簡單而已,而是指更深入更深入的那個「各自」所擁有的「如來藏心體」!
Snmr Miri
以各人有各人的「體」故,於是…「各人吃飯各人飽 各人造業各人擔」,如是!

李修緣
「轉識成智」只在剎那間的頓悟
Snmr Miri
讚嘆這種「剎那間的頓悟」!
但,我總覺得這個「頓悟」實在還有純與不純的問題,否則,菩薩行者就不用那麼辛苦的用「三大阿僧祇劫」來「破一分無明 証一分佛智」了。
李修緣
Snmr Miri 修行百千刦悟在剎那間!
李修緣
Snmr Miri 是突然瞬間轉識成智的!
李修緣
但是頓悟有三個層次要一層一層的去突破!
李修緣
真空善!悟本心!假觀善 悟如幻三昧!中道實相善!悟首楞嚴三昧!
Snmr Miri
●但是頓悟有三個層次要一層一層的去突破!
◎所以,無論是再怎樣的「頓悟」,在此之前,還是要好好的「漸修」!
◎也或許,這種所謂的「頓悟」,其實也可能只是…另一個階段的開始……。
李修緣
Snmr Miri 沒漸修怎麼突破關卡
李修緣
Snmr Miri 很多人只看到我說我開悟!但都沒看我po我怎麼修的!
李修緣
Snmr Miri 只看到別人拉屎!沒看到別人吃飯!
Snmr Miri
修緣兄的飯很香,只可惜,我也只能路過聞聞而已,然後,儘量隨喜就是!
修行的過程,真的是很個人的事,因此,還沒進入狀況的人,可能就無法感同身受了……。
李修緣
Snmr Miri 說食不飽!
Snmr Miri
以「說食不飽」故,就算是佛現前來對我說法,應該也沒有用……
3小時
回覆
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nmr Miri 的頭像
    Snmr Miri

    Snmr Miri的部落格

    Snmr Mi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