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mr Miri 2025‧1‧26…上午8:24
從「法界大圓」來看,我們將可以從「轉折點」的地方…看到其「之前」與「之後」的差別。
在轉折點「之前」,我們可以說,那是一種…很個人式的修行。而其「之後」的修行,則是屬於很「法界一體」式的修行。
Snmr Miri
從「個人式的修行」,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要如何讓自己的心…能離苦得樂,然後,讓我們的心能達到完全「証空(解脫)」的境界,或者說,能達到「証入空性」的智慧。
而,這也正是我們所熟知的「修行」。
也就是說,我們所說的「修行」就是要…如何離苦得樂的來解脫生死輪迴。
Snmr Miri
●我們所說的「修行」就是要…如何離苦得樂的來解脫生死輪迴。
◎因此,只要我們有辦法知道「如何離苦得樂(解脫)」,我們就稱這樣的「知」…為「智慧(般若)」。於是,我們就可以看到這樣的關係:只要能「離苦得樂的解脫」,相對的,我們自然的就具有了「解脫(証入空性)的智慧」。
◎當然,我們也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來理解這個「修行」,也就是說,只要我們能「証入空性」,就有辦法「離苦得樂的解脫」,也唯有這樣…才能算是具有了真正的「智慧」!於是,我們從這種看法中…似乎可以看到這樣的關係:「証空性」就是解脫的「智慧」。
Snmr Miri
●只要能「離苦得樂的解脫」,相對的,我們自然的就具有了「解脫(証入空性)的智慧」。
◎「離苦得樂的解脫」就是指「事」。「証入空性的智慧」就是指「理」。
◎也就是說,依「事」所說的「理」…這就是所謂的「法」。然後,能知道這種「法」…就是「智慧」。
Snmr Miri
上面兩種說法,其最大的差別就是…一個以「離苦得樂」為主要內容,一個是以「証入空性」為主要內容。(當然,如果我們「一法通萬法」的話,這兩種其實是沒有差別的。)
Snmr Miri
以無差別故,能「解脫」就必然是已「証空性」!
然後,我們就可以知道「解脫」是約「離苦得樂」而說的。「空性」是約「智慧」而說的。
Snmr Miri
「法界論」是「以苦為師」的法門,因而,可以說就是以第一種方式來當做是「修行」的主要內容,然後,就從真正「離苦得樂」的過程中…去啟發出什麼是「智慧」!
更直白的說就是…直接用「離苦得樂」的實際經驗…來確認「修心的過程」是怎樣的「智慧」。
Snmr Miri
在還沒有「一法通 萬法通」的情況下,我們也來談一下第二種…以「証入空性」為優先的修行方式……
…………………
…………………
‧
懶得說了,總覺得,如果我們沒有「離苦」的動力,那麼,就會有「証入空性」的這種想法,那這種人真是很有夙世因緣的奇葩……(隨喜讚嘆就是。)
是的,如果沒有「苦」的催逼,那…我為什麼要去「証空性」呢?
若說,只要能「証入空性」就可以「離苦得樂」,那麼…,那麼,這樣的「離苦得樂」,說真的,以……故,那真的還隔了一層紗…而缺少了那一份的「親切感」! 也難怪……
Snmr Miri
難怪,會有很多的修行人…是為了去追求另一種境界的「樂」,而不是真的要「離苦」!
直白的說,這種修行人…還沒有能力「以苦為師」!然後,這種人的「智慧」…說真的,就算再怎麼証得「空性」…其實也都將永遠的…隔了一層紗!
Snmr Miri
也難怪,在論壇上的一些「高人」們,他們可以高談其「空性」的見解,卻一直不知道要如何親切的「離苦得樂」!
Snmr Miri
「法界論」的看法,真的會很注重「離苦得樂」的這個『動力』,也就是說,就是因為…為了「離苦得樂」我們才更有智慧的想去了解什麼是「空性」,乃至「証入空性」,於是,就有了上面那幅「進路圖」。
然後,我們也可以用底下這個式子…來了解「離苦得樂」的重要性:
為了離苦得樂→必須了解空性→知道如何離苦得樂→証入空性→完全離苦得樂→住於空性之中(住於極樂無為涅槃界)→……無所住而生其心……
Snmr Miri
簡單的說:「苦」就是「離苦」的動力。而這個能「離苦」的能耐…其本身就是一種智慧。所以,追根究底來說,這個「苦」…可能才是真正智慧的種子。
《金剛經》說…「般若為諸佛之母」,那麼,若從「法界大圓」的角度來看,我們卻可以看到「苦(無明)」…真的就是一切智慧的種子!也就是說: 若無「無明」,那就無「智慧(般若)」可言,如是!
Snmr Miri
所以,能讓我們「轉識成智」的這個初始動力是什麼?其真正的樞鈕又是什麼?而能讓我們住於「般若」而得正覺的…又是什麼?耐人尋味啊!
Snmr Miri
直白的說,我們就是為了「離苦」才去了解什麼是「空性」的,而不是為了「了解空性」才去「離苦」的。
然後,我們也才有辦法從「空性」中…反過來去了解「苦」的真相,也才不會落入「都已經是空了怎麼還會有苦受」的這種「倒果為因」的傻話出現……
是的,最後的最後,若還用「空性」去否定「苦」是怎樣的存在,那就已經錯解「空性」的真實義了……
註:錯解「空性」之義的人,想要更上一層樓的進入「法界一體」的修行…將會出現很大的障礙,以不能「法爾如是」故!
Snmr Miri
●若還用「空性」去否定「苦」是怎樣的存在,那就已經錯解「空性」的真實義了……
◎錯解「空性」的人,就無法真正了解「萬法皆空 因果不空」的道理,因為,他只能在「矛盾的文字」上…以詭辯的方式來自圓其說而已,沒有其它。
Snmr Miri
◎如果我們懂得「法界大圓」的話,我們將會發現:「苦」之義…甚深! 就像那個「無明」一樣!
◎然後,也要到這個時候,我們才有能力真正看懂「空性」的真實義吧?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即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因此,如果我們有一絲絲的念頭。竟想用「空」來否定「因緣所生法」,那就是看不懂「中論」的人了。
◎「空義」,妙哉!
◎註:我們真的要用「空有同義」的這種內容來看「空義」才可以,否則,真的會很容易就落入「頑空」之中…還渾然不覺。
Snmr Miri
龍樹菩薩的「中論」,再怎麼論「空」,從來就沒有離開過…「如是有」的…「因緣所生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JXqGGxCGqk
\
Snmr Miri
●依理已見「從境方面有」的過失。
◎???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從「理」上所論出來的「空」…已經說明了「境有」是錯誤的?
◎是這樣嗎? 所以,這個「有」,還真不能隨便解讀啊!否則……
Snmr Miri
●依名言而有
◎我的文學能力不是很好,這裡且先用自己的方式釐清一下這句話的語義……
◎依名言而有→依名言安立而有→存在的外境是無自性的,唯依名言安立而有→
◎然後,我們可以把「依名言而有」看成這樣嗎?→→若沒有安立其名言的話,彼外境就是如幻的?就是不存在的?
◎果能如此的話,那「外境」將不是只有「如幻」而已,而就等於是「不存在」的一種斷滅了……
◎很顯然的,「依名言而有」應該不是這個意思,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正確了解「無自性的境」是怎樣的「依名言而有」呢?耐人尋味啊!
◎以耐人尋味故,我們或可以反過來了解…「從境方面有」的過失,原來是什麼過失???
Snmr Miri
●依名言而有
◎我的文學能力真的不是很好,因此,只能用「法界論」的方式來解析了:
◎所謂的「法」就是經由「心的認知」之後,直接以「名言」的方式…論說出來,而這就是所謂的「依名言而有」。(註:這段話,我用的是「法」,而不是用「外境」,因為……)
◎也就是說,這個「被我們所認知的〝法〞」,就是要經過「名言」的安立,它才得以「存在」。
◎因此,我們可以直接說:「法」…就是要依「名言」才可以被安立起來的!(註:「法」就是依名言而有,否則,就只是「法空」而已。)
◎也就是說,如果「空性」的這種「法」,也是依「名言」而有的話,那麼這種「空性之法」就已經不是真正「空性」的真實義了!
◎這樣,知道我在說什麼嗎?我的意思是說……(略過)
◎註:在這裡,這種好像很「哲學」式的思想,或根本就是一種很研究式的學問,若以這種很「名言」的方式來述說的話,那還真是燒腦啊!還不如好好實修的去感受一下,哪怕是只有那麼一丁點,也都比這種「哲學式的名言」來得真實了許多。
Snmr Miri
●如果「空性」的這種「法」,也是依「名言」而有的話,那麼這種「空性之法」就已經不是真正「空性」的真實義了!
◎所以,那種能脫離「名言有」的「空性」會是什麼「空性」呢?耐人尋味啊!
◎但,就算你真懂得了這樣的「空性」,若以「個人式的修行」角度來看,其所能証入的極致,大概也只能到這裡了!
1天
回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