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mr Miri  7月14日上午8:12
圖中的「無能所之定」就是指「能所雙泯之定」,也就是「滅盡定」,也是「想受滅盡定」。

這個「定」,也就是「耳根圓通章」…從「入流亡所」到真正「能所雙泯」後…的那個定境。

不過,「定境」畢竟是定境,最後,終究還是要依著「能所雙泯」的底蘊…回到現實法界中來才可以。

以「能所雙泯」的方式回到現實法界,這就是一種「無為法的行深般若」,也就是所謂的「想受滅無為」……

為什麼會說「想受滅無為」?

五蘊裡不是說「色受想行識」嗎?但為什麼只說「想」「受」滅呢?其它的「色」、「行」、「識」呢?

耐人尋味啊!

這個問題,「法界論」有解!妙哉!

不一樣的定境.jpg

鄭來也 行不是第七識還沒破,怎叫滅盡定??受想只有六識
Snmr Miri 如果看懂「法界論」的話,只要用「法界論」,就可以解開這個問題!^^
鄭來也
Snmr Miri
想聽聽看來也怎麼解……
鄭來也 想受滅無為??為什麼不滅有為??
Snmr Miri 不是「想受…滅無為」,而是「想受滅」之一種「無為法」……
請搜尋一下正確語義。
Snmr Miri 如果是…想受…滅無為,或滅有為…的話,那整個佛法就完蛋了。
鄭來也
鄭來也
喔!我懂了用有為法去受想滅是無為法就是了
鄭來也 就是受想無作意滅成為無為的意思
Snmr Miri 是「想」「受」之作意…「滅」了之後,就變成「無為」。
鄭來也
Snmr Miri
五蘊之「想」「受」要怎麼滅呢?妙哉!
其理…早在「法界論」之中。
其理後之行…也都在「法界論」之中。
妙哉!

鄭來也 可是不是色受想行識,這樣的順口溜,為什麼是想受反過來解釋呢??受是接觸先破然後破想不是嗎?
Snmr Miri 暫且不論專有名相。
鄭來也 七識平等如虛空覺受行之,識(心)色(物)相應就是接下來密密行法界實相深般若了
Snmr Miri 來也,還不是很懂很簡單的那個「法界論」唷……
無法用「法界論」的理論完全論出來,那就是還不懂「法界論」。
但,若能論出來,其人就能知道「法界論」之妙,到底妙在哪裡了!^^

鄭來也 妙在平常的無說無聞不是嗎?然後又遍於法界妙處
Snmr Miri 非也,這種說法有點抽象,不太「實際」!
真理要能很「實際」的應用在「法界實相」之中,然後確定:實相果然如此!
然後,也才可以很實際的說什麼是…想受滅之無為。
註:「想受滅無為」是六無為之一。(六無為: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不動無為、想受滅無為、真如無為。)
鄭來也
Snmr Miri
註:虛空、不動、真如,其本身的字義就有「無為」的意思在裡面。至於擇滅、非擇滅、想受滅…的「滅」…就是指「寂滅」,也就是「無為」的意思。
Snmr Miri 想要「解脫」的基本條件就是要有能力「心物不相應(識色不再相緣)」。
也就是說,有能力「識色不再相緣」的人,其「業苦(蘊)」自然會消失。
於是,所謂的「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的「蘊(業苦)」就不再有。這就是所謂的「五蘊皆空」。
然後只剩下:色、受、想、行、識。
又,由於「受」「想」「行」…是在「識色相緣」的情況下才能成立,因而在「空大」的情況下,「受、想、行」自然會跟著「蘊」而消失,然後只剩下「識」和「色」的本來面目,也就是「心大」和「物大」。
既然「受」「想」「行」,都消失了,但為什麼在「六無為」裡面…竟只說「想受滅」?而不說「行想受滅」呢?
妙哉!耐人尋味啊!

Snmr Miri 對於「行」的定義,一般的解釋就是「 遷流變化、生滅不已」的意思。甚至有人會解釋為是一種「行為、運作」……
從「法界論」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解釋雖然沒錯,但無法直搗黃龍就是。
所以「法界論」對於「行」的看法會比較直接,也就是指「相應、起作用」的意思,簡單的說就是「依他起性」的那個「依他起」!

鄭來也
鄭來也
 
Jinne Li 妙~少女妙不妙呢?
Jinne Li 有心識所以才有罪,心識是第一因。那麼這個心識
就是一切罪的根本?心識又是哪裡來的?
鄭來也
Snmr Miri
鄭來也 我都不想回答他了,有理說不清
Snmr Miri 「依他起性」本自具有,因而「心→覺(識、法)←物」,是那麼的法爾如是!
也就是說,「心物相應」的這個「相應行」就是那麼「法爾如是」的存在,這個「行」是不會「滅」的。
由此可知,在「五蘊」當中,當「蘊」消失了之後,「心」和「物」是絕不會消失的。
只要「心」「物」常在,那麼「心物」就會法爾如是的相應,這就是所謂的「行」。
因而,我們可以知,當「蘊」消失的時候,這就是為什麼只有「想」和「受」會跟著消失,而「行」不會滅的原因了!

鄭來也
Snmr Miri
「想受滅」這個無為法,從「五蘊」的角度來看,其實已經道出了「法界論」的奧義!妙哉!
Snmr Miri 哈,真的很感謝以前的聖哲只說「想受滅」而不是說「行想受滅」,要不然「法界論」就整個破功了!
因此,我也才更加佩服先賢古德的真知灼見!他們都不是胡吹亂蓋而是有所本的,感恩!
鄭來也
Snmr Miri
大概有人會用「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來反駁吧?
希望這種人能用「法界大圓」先行消融他的這種看法才好,這樣我才不會那麼累的要講很多,如是祈願!^^
Snmr Miri ●「法界論」對於「行」的看法會比較直接,也就是指「相應、起作用」的意思,簡單的說就是「依他起性」的那個「依他起」!
◎從「依他起」的角度來看十二因緣的「無明→行→識……」,如果我們看得懂的話,這樣就更能看出「行(相應)」的奧義了!
◎是的,這樣不只可以直搗黃龍的找到出水源頭,更不會在「 遷流變化」中繼續「生滅不已」的在「三世」中輪轉,妙哉!
◎註:這裡面真的是妙哉!但我不想說太多,因為紙短情長……。

鄭來也
鄭來也
不過遊子這樣說,正覺一定會說你六識論法的覺行常見外道相應,錯解佛法
Snmr Miri 怎麼說?
「心物本有」,如何六識論?
鄭來也 不知道喔!我覺得他們很會硬拗就是了
鄭來也
張秀枝 
………(略)「依他起性」本自具有,因而「心→覺(識、法)←物」,是那麼的法爾如是!
也就是說,「心物相應」的這個「相應行」就是那麼「法爾如是」的存在,這個「行」是不會「滅」的。
由此可知,在「五蘊」當中,當「蘊」消失了之後,「心」和「物」是絕不會消失的。
只要「心」「物」常在,那麼「心物」就會法爾如是的相應,這就是所謂的「行」。
因而,我們可以知,當「蘊」消失的時候,這就是為什麼只有「想」和「受」會跟著消失,而「行」不會滅的原因了。
@@@@@@@@@@@

謝謝您。把正法的次第
有整理出來!辛苦您了!
行蘊。是必需經過轉化的。才能減少。無明行的衝動。而入正思維的
《行》!
一切修行。都是在修
《行》的力量而已!
用在。《正體上》明覺體才有天人合一的自性正靈護體!
之後。綿密串息!自性教化。落實生活!
懂得用就如蜻蜓點水
自加持。才能感受他加持的受用點。真感恩
真感動都是在虛空法體。受用法之後。才有的真性的真情流露!
《懂》受用無盡。不懂得用就障礙千年!
謝謝來也師兄。梵行愉悅!
張秀枝 把清淨行的法性理路整理出來。讓後人能更明路。才是真功德!
為眼前小財。爭得您死
我活的。那古人。古德
古智。就成放屁一般
那後人學法。我們還有尊嚴榮耀與喜樂嗎?
只有愧對祖先?
讚顯示更多心情 · 回覆 · 1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nmr Mi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