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三輪體空…不被心所覺知 是不是法(1)
Snmr Miri ●「五蘊身」同時具備「六大」,那是否表示「識色相緣」是「很多」個「心物相應」和「物物相應」的「複合體」?(非單指「心」或「物」)
◎小乖兄這樣的「問」,將會讓問題越來越複雜,而你的疑問也會越來越多,因而將沒有辦法解決到你真正「直搗黃龍」的問題……。但,目前也只能先這樣,因為這些問題真的也是問題。^^
◎是的,《「識色相緣」是「很多」個「心物相應」和「物物相應」的「複合體」》,另外,這時候的「五蘊身」其實也是「心心相應」的複合體。只是這裡的「心心相應」指的是念頭。而這些念頭也會彼此疊加(相應)的去衡量事物,然後再產生新的念頭。甚至會再加以執取…或妄想的…變成妄識中的妄識……。
◎所以一個小小的「五蘊身」絕對是「海味一滴」。只要我們能從這個「一滴中的寶藏」發現「心物相應」的奧祕,那我們就能……
◎就能往前追溯,問題就會越來越簡單,然後才能洞見「心物相應」的原始機理,也就是最初「心物相應」的那個「妄為明覺(無明)」。註:如果我們…越是往後面去推究,那以「萬法相應萬法」故,我們將會一直在「萬法」裡面…越來越博學廣聞……
◎為了避免在「萬法」裡面團團轉,「緣起論」者會直接說…萬法皆空(一切緣起法皆性空)。然後…再從「空」處直搗黃龍。
◎小乖兄對很多法(包括法界論)還沒有圓起來,因而,我會儘量回答就是,雖然這些問題有可能會讓你再產生新的問題……
樊小乖 Snmr Miri 真是不好意思,讓您很不省心齁!😜
小子沒有想做學問,只是想釐清一些《法界論》的觀念,因不想摻入過多知見,就只好用剝洋蔥的方式一層一層來。有時可能故意耍白「找罵挨」(找「衝突點」及共識),有時又或真的耍白「找罵挨」(原來如此、豁然開朗),但不論如何,您老的大心,真的讓小子深深感激。❤️
不光只是從這裡直接向您請益,小子也會去翻您的歷史資料來腦補,甚至因為在夢中似乎抓到了「心物相應」、「物物相應」的「實義」,就迫不及待的試圖立幾個「假想」故意去「鑽」,經不斷的否定後,現在心裡終於有一個比較「靠譜」的認知了。
知道這些有幫助嗎?真別說,還真有耶!小子很無聊的到處去「相應」,然後「放」,再「相應」,再「放」,「玩的」不亦樂乎...🤣
本來想再去覺知這是「不作用」呢?還是「相應」再「相礙」?還是「住不住」?最後還是決定先不去糾結這個,因為「玩的正開心」,整天都笑嘻嘻的,先不管它是什麼。
讓您勞心了,不過說好哦,您老可以唸我,但不可以不理我哦!(感恩合十) 😁🙏
Snmr Miri 剛起床,早安!
未提供相片說明。
Snmr Miri 看到有人會為了「法界論」竟把我之前的說話精華…給節錄出來,光這一份心,就足以讓人感動了,謝謝!
也以這一份心故,我相信小乖兄…雖然在這裡可能會浪費很多時間,但一定會有所收穫的,祝福你唷!^^
樊小乖 Snmr Miri 「早安」是隨手畫的嗎?太厲害了!隨便捻一個都是藝術!
Snmr Miri 剛剛找到了這篇文章,看圖示之後,或許能更快速的認識「法界論」:
https://www.facebook.com/iamwhoiam999/posts/2237757706285361
樊小乖 昨天研究這九張圖研究了很久,本來邊看就在邊順手拉個 3D 模型,反芻後再拉出來的(這句話好像怪怪的),也能印證是不是如理如法,但真的很花時間,先透澈再說。感恩 🙏
Snmr Miri 再度回看以前和來也兄的對話……
來也兄這個人也真是神奇,他怎麼有辦法知道藏傳佛所說的那個「相礙緣起」就是「輪涅不二」?奇哉!
我則不行,我必須把人家的理路理得清清楚楚的,才有辦法知道「相礙緣起」的內蘊,然後才有辦法相信「相礙緣起」的甚深內容。
不過,也因為奇哉!所以,我才不太敢相信來也兄平常所說的法,因為其跳躍性的思惟,和會讓人腦筋急轉彎的地方實在太多了,甚至會跳躍了原論的本義…,只顧解他自己的高興………
哈哈,再說囉!還好我不是來也兄,要不然,以其這種無厘頭的個性如何能說得讓人明白什麼是「法界論」???………。^^
鄭來也 「相礙緣起」就是「輪涅不二」?奇哉!我也不知道談大口中得知,應該是這樣???
樊小乖 請問,「心、物、境、事、理、法」這一個「緣起」就是「體性相用」的整個過程,對嗎?
(呆問題)「境、事、理、法」是一個絕對的過程,對吧?
「心」必須藉由「外境」才能有「覺」,才能進而「事理法」,可否稍微描述一下「境事理法」緣起的譬喻呢?
※好像都在自問自答,有錯糾正,沒錯請問。感恩~ 😊🙏
Snmr Miri ●「境、事、理、法」是一個絕對的過程,對吧?
◎不能算是絕對的。
◎這只是一種邏輯理路的說明。當剛從源頭下來的時候,這個理路可能比較「就是如此」,但是當越下游的時候,就會越複雜的不是如此。
◎尤其是,當我們把「法」的定義定在…就是「心對外境」的一種覺時,那麼,「心物相應」其本身就是「法」了。所以,不管是「心境相應」「心事相應」…還是最末端的「心與萬法中的萬法相應」,它們都是法,因此 這個順序並不是絕對的。
◎只是當我們在追本溯源的時候,這個反過來的式子可以會很有用就是。(萬法→法→理→事→境→物→心)。

樊小乖 Snmr Miri 雖然很可能是鑽牛角尖的問題,但心裡癢,所以還是問一下。
○「心物相應」就是「法」是理解的。
○「境事理法」是順序不絕對(例如「心物境理事法」)?還是可能到「境」就「沒後面」了(例如「心物境」)?
這問題要不要 po 我糾結了很久,我知道執著在名相了,反正就把自己當小白,還是問唄。(請罵小聲一點... 😅)
Snmr Miri ●「心、物、境、事、理、法」這一個「緣起」就是「體性相用」的整個過程,對嗎?
◎這樣說會比較清楚:
※心物相應:心有心的體性用相,物有物的體性用相,當心物相應的時候,就是在「體性用相」的那個「用」上起了相應作用。因此,在「心」…就有了對「外境」的覺受,在「物」就有了「四大的變化」而成為「境」。
※心境相應:心有心的體性用相,境有境的體性用相,當心境相應的時候,就是在「體性用相」的那個「用」上起了相應作用。因此,在「心」…就有了對「事件」的覺受,在「境」就有了「東西的變化」而成為「事情」。
※心事相應:心有心的體性用相,事有事的體性用相,當心事相應的時候,就是在「體性用相」的那個「用」上起了相應作用。因此,在「心」…就有了「理則、推論」的覺受,在「事」就有了「來龍去脈的法則」而成為「理」。
※心理相應:心有心的體性用相,理有理的體性用相,當心理相應的時候,就是在「體性用相」的那個「用」上起了相應作用。因此,在「心」…就有了「所認為之法」的覺受,在「理」就有了「法則的演述」而成為「法」。

樊小乖 讚!這就是我想知道的!大感恩 ❤️
張武雄 米粒師兄🙏
有機會麻煩帶一下 相礙緣起 感恩🙏
Snmr Miri 不好意思,我對「四重緣起」沒有研究耶!因而無法確知「相礙緣起」的法義。
或者說,我根本就不知道這個法的來龍去脈,因而無法確知他們對這個「名相」的真正義理是什麼。
我想鄭來也應該懂得比較多,但我至今真的還不知道他是怎麼會懂「那麼難懂的法義」就是!^^
張武雄 Snmr Miri 謝謝米粒師兄,聽你們聊起感覺很新鮮,所以就好奇請教了感恩🙏
Snmr Miri 我只能從之前與鄭來也的對論中,概略推測什麼是「相礙緣起」。
既然有「業因緣起」「相依緣起」「相對緣起」,而這些都是「緣起」的狀況下,如果沒有另外一個「不緣起」的法,那麼「緣起法」就是不圓融的。
也就是說:如果一切都是「緣起」,那將沒有一個人可以解脫。
於是,在上面「三個緣起法」之外,他們必須再立一個「非緣起」的法,這就是「相礙於緣起」的法,於是他們稱這個法為:「相礙緣起」。
然後,修緣起法的人,將可以依序從「業因緣起→相依緣起→相對緣起」,最後能看到這個「相礙緣起」的人,他就是一個「見道者」。

Snmr Miri 再進一步的說:
由於必須於「各種緣起」之外再另立一個「相礙緣起」,這就是說明了…「緣起」與「非緣起」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境界」。
但由於「緣起法」必須立於「非緣起法」之上,就如波之於水一樣,因而從這個「相礙緣起」中,此見道者,將必須再更進一步的看到「真如界」與「現象界」本來就是一如,而也就是所謂的「輪涅不二」……

張武雄 Snmr Miri 根據字義,是互相阻礙的感覺,是法界論的心物不相應
也是內心的小圓
四種緣的無礙才是大圓
請師兄指正🙏
Snmr Miri 如武雄兄所說。
所以,其字義,若從「法界論」的角度來理解,是很容易就看懂的。
因為「心就是心 物就是物」,心物從來不相在(不相混),心物從來就是「心不是物 物不是心」,所以「心」「物」本來就是各自獨立的,就是「相礙」的。然後,這兩個相礙,可以互相相應並起作用而緣起,而這就是「相礙緣起」。
但,這只能用在「法界論」私底下的「自認為」,不能強用在他們的法義上。因為這樣會變成破壞了人家的法。更何況他們的法已經有很嚴密的一套體係,若用「法界論」的論法強加入他們那一套體係裡面,那他們將會整個亂了套,「法界論」將會成為罪人。 因而,還是要尊重他們的法,要用他們的方式去理解他們的最原始法義才可以。
張武雄 Snmr Miri 了解,謝謝師兄
張武雄 Snmr Miri Snmr Miri師兄🙏
重看一遍,原來相礙緣起是
心物不相應的心物相應的法爾如是才對
Snmr Miri 有關「相礙緣起」,從「法界論」的角度可以這樣理解。但從「四重緣起」的理路,他們似乎有他們自己的理路。因而這裡面的邏輯內容(涵義)應該很不一樣才是。

Snmr Miri ●「心」必須藉由「外境」才能有「覺」,才能進而「事理法」,可否稍微描述一下「境事理法」緣起的譬喻呢?
◎由上一帖的回覆可知:
※心物相應而成境:境就是指山河大地,乃至花草木石,而這些「物相」,從「心」的角度來看就是「境相」。
※心境相應而成事:事就是指我們的行為事件,因為我們大都藉著物質界的東西來執行我們的行為,於是就成了「事件」。而這些行為事件,若從「心」的角度來覺知,那就是「事相」。
※心事相應而成理:理就是推論判斷分析出來的一種理則,然後我們才有辦法依這些理則再進行複製或創造,而這些理則,若從「心」的角度來感受,那就是「理相」。
※心理相應而成法:法就是一種法則、原理,萬物(境、事)皆有這種「法爾如是的法(原理)」,然後也才能夠「一切根塵陰處界 皆如來藏」。而這些「法則(原理)」,從「心」的角度來看…就是一種「法見」或「認為」……

Snmr Miri ●「心」必須藉由「外境」才能有「覺」,
◎這是很根本的問題,也是「無明」的奧祕所在。
◎以「奧祕」故,不能洞見此一事實的人,其人的「圓」…必定無法繞起來。
◎但有關這一點,以後再說囉,現在先點到為止:答案就在《楞嚴經》裡的那一句「妄為明覺」上。

樊小乖 哎喲... 您老若要用「妄為明覺」,那小子只要提到任何一切「法」都是「明」啦...
您老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咩,想要「妙明」,就需要先「明妙」,當止息時,若懂的人,很自然的就會融通啦。
小子只是在思考時會很跳 tone,很多東西,哪怕是基礎的東西,幾番咀嚼,還是可能有不同「味」的,您說是吧?
先把妄端一端,然後摸摸頭、摸摸頭~ 😁
Snmr Miri 既然小乖兄這麼講,那我上面的留言就換個方式來表達也無妨。
●「心」必須藉由「外境」才能有「覺」,
◎這是很根本的問題,也是「無無明」的奧祕所在。
◎以「奧祕」故,不能洞見此一事實的人,其人的「圓」…必定無法繞起來。
◎但有關這一點,以後再說囉,現在先點到為止:答案就在《楞嚴經》裡的那一句「性覺必明」 上。
◎然後…,然後…到底「必明」了什 麼?耐人尋味啊!

Snmr Miri 《楞嚴經》:「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張武雄 Snmr Miri 心物相應,了了分明,知道心是心,物是物,就是覺
就無 無明
必明就是法爾如是😄
樊小乖 我原本是打「燈(光)、水(波)、鏡(相)」,但又刪掉了,因為「燈、水、鏡」之體有能明之性,遇緣所用,覺之有相。
明與無明,不確定此處的「字義」怎麼用,但妄為明覺指的是「光、波、相」。
Snmr Miri ●但妄為明覺指的是「光、波、相」。
◎這是現象界。
◎「妄」就是指「有為法」,就是指有為法的那個「現象界」。
◎因為在「現象界」找不到最原始的因,於是,我們只能從「真如界」去找根本因。
◎這個「根本因」就在那個「妄(無明)」上。
◎以「佛性」故,以必然能「起用」故,以「性覺必明」故,所以就「妄為明覺」了。
◎於是,我們又說:無明實性即佛性!……妙哉!
◎《楞嚴經》從來沒有否定這個「妄」的根本義(即有為、無明),只是我們都錯解了這個「妄」字,然後就變成了自己的「妄識執見」,然後…還想用這種「妄識執見」來把這個「妄」空掉……,真是以墨洗硯,無有了時。
◎以蛇咬尾巴團團轉故,然後,無明之義…就被妄識執見所妄了。
◎也就是說,當我們起「覺」的時候…就已經註定被「妄」了。(無始無明)。然後,就註定了未來「法界大圓」的命運……
◎而之所以會起妄,乃「性覺必明」故。
◎而之所以「必明」,乃「心就是心 物就是物」。
◎於是,於「心物相應」之處…就有了這樣的關係:「心→相應(覺)←物」。
◎以能覺(心)、所覺(物)故,我們說:其必明之性就是「覺」!
◎然後,這就是:「性覺必明 妄為明覺」的緣故……

樊小乖 這段帖要護貝起來,早晚三柱香!
Snmr Miri 這一段本來是要賣關子的。
但因著小乖兄的《明與無明,不確定此處的「字義」怎麼用,但妄為明覺指的是「光、波、相」。》這個問題,沒想到就口無遮欄的一直講下去了……。
因而,這段「密意」若有功德,或對某些人有些許幫助,都算是小乖兄的!
.
其實,這種「密意」,說真的,我還真懷疑到底會有幾個人能看懂?不管如何,只要能看得懂,我都會把他視為知音!^^
樊小乖 Snmr Miri 一看就知道要早晚三柱香了!對先前所修一融即通,一通則悟,再來就剩證了!太感恩了!😃🙏
Snmr Miri 樊小乖 感動!
樊小乖 Snmr Miri 「性覺必明」,「覺」就是「能」,所以就有了「所」,「妄」就跑出來了!以前雖然明白「立一個真心還是妄」,但還是常不自覺的「妄妄叫」...
「當我們起「覺」的時候…就已經註定被「妄」了。(無始無明)。然後,就註定了未來「法界大圓」的命運……」
如雷貫耳,貫通了因緣法的「無始無明」!( 沉澱去 ) 感恩感恩~ 😃🙏
Snmr Miri 貫通了因緣法的「無始無明」!讚!
張武雄 Snmr Miri 性覺必明 妄為明覺 這個我也要來咀嚼一下,新名詞,加上乖師兄的妄妄叫,很有意思
樊小乖 張武雄 這是破生死門的「關鍵」,很重要!要細嚼慢嚥...
以前我也就只是知道,但沒融通,當知識用。這在古代,直接就去閉他幾個月或幾年的關了...
讚 · 回覆 · 1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nmr Mi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