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鄭來也   2023.3.19...上午5:10
法相辭典
阿賴耶識行相所緣
成唯識論二卷十六頁云:此識行相所緣云何?謂不可知執受處了。了、謂了別。即是行相。識以了別為行相故。處、謂處所。即器世間。是諸有情所依處故。執受有二。謂諸種子、及有根身。諸種子者:謂諸相名分別習氣。有根身者:謂諸色根及根依處。此二皆是識所執受。攝為自體,同安危故。執受及處、俱是所緣。阿賴耶識、因緣力故;自體生時,內變為種、及有根身;外變為器。即以所變、為自所緣。行相仗之而得起故。此中了者:謂異熟識、於自所緣,有了別用。此了別用,見分所攝。
http://www2.budaedu.org/newGhosa/C007/T032D/ref/T032D_03.pdf
WWW2.BUDAEDU.ORG
www2.budaedu.org

 

鄭來也
可能是文字的圖像
鄭來也
法界論一定要加兩個蛋來服蛋
鄭來也
回覆分享1天
王炜翔
鄭來也师兄您好,奇怪!怎么这个图下载不了呢?
鄭來也
這亂畫的啦!叫遊子畫一個才行
鄭來也
這下載看看
未提供相片說明。


鄭來也
可能是平面圖的圖像
鄭來也
因此阿賴耶識會形成是因為七大如來藏或心物如來藏而有,蕭貪把阿賴耶識當第一因的絕對因,本身就錯了,不然怎叫阿賴耶識因緣力有自体生懂嗎?
Snmr Miri
●不然怎叫阿賴耶識因緣力有自体生懂嗎?
◎這句話,大概只有「法界論」才能看到它的甚深義了。一般人只能看到「阿賴耶識」就是「初能變」的這種「無始」時就是如是如是的本來狀態而已。
◎但,也不能怪別人。因為,「無始」之義,就是在此之前…根本就沒有任何其它的狀態存在。
◎因而,在「無始」的狀態下,要看到「如來藏心」和「如來藏物」…『先』於「阿賴耶識」是有困難的,雖然,這從「法界論」的角度來看…是那麼的簡單。
◎但,我們也要知道,「如來藏心」和「如來藏物」…『先』於「阿賴耶識」,這句話,其實也是有語病的。因為,以同是「無始」故,根本就沒有『先』或「先後」這樣的次序可言。
◎就如,花有花香,就如水有水性,我們不能過於主觀的偏說:「先」有花…才有花香;也不能說:「先」有水…才有水性。因為它們是「同時」的,沒有先後之分。唯,只是「體→性」之差別而已。
◎因而,「阿賴耶識」,若只從「識」的角度來看,那麼「如來藏心」就是其「心體」。但,若從「初能變」的角度來看,阿賴耶識就是「含藏有」如來藏心和若來藏物這兩大「本有種子」。
◎而所謂的「心物相應」,就只是「法爾」於其中而已。

鄭來也
Snmr Miri 自心如來藏本來就不能生物,當然是遊子說的這樣而形成阿賴耶識很正常
Snmr Miri
總覺得「唯識→阿賴耶識→第八識」雖然同名為「阿賴耶識」,但其「內容」是有其層次差別的。
如果搞混了這個層次,那麼,我們就會錯以為「第八識」含藏有「如來藏物」,會錯以為「阿賴耶識」就是「心物相應」的「共」體,會錯以為「唯識」就是第一因的「阿賴耶識」,竟而看不到「復了別彼」的這個「識」……。

Snmr Miri
當然,「法界論」的看法,或有不同於一般性的解讀。唯,這種不流於普羅大眾的看法,並不是要來和別人諍論是非的。
因此,對我自己而言,我也只能這樣說:很幸運的,「法界論」才是我看得懂的應機法門,至於其它的,太高深了,儘量適應就是……
鄭來也

Snmr Miri

尤其更重要是,了解自己…現在是怎樣的人,我想,這才是當下「正定入心」的最重要課題,而這種「當下的返觀」…真的比「法界論」的獨特之見…重要得太多了。因此,花時間去和別人爭論是非,這真的不是「法界論」的宗旨。
Snmr Miri
因此,若有人能因「法界論」而受益,那將不是「法界論」的功德,而是那個人的慧根能相應於「法界論」所致。然後,也因為彼此相應而惺惺相惜故,才讓「法界論」能同沾光彩而更有其價值,妙哉!
Snmr Miri
要不然,也只是如治民兄所言的「鼻屎」而已,有什麼好自豪的?
鄭來也
Snmr Miri 這個鼻使沒那麼容易挖出來不簡單
Snmr Miri
挖不出來的的鼻屎,會讓人不舒服,甚至窒息……
一顆鑽石,放在路上,對眼瞎的人來說,也只是「絆腳石」而已,所以,真的沒什麼可值得自豪的。
Snmr Miri
唯有能與「法界論」相應,「法界論」才有其價值,如是!
Snmr Miri
這個「價值」,我不能要求別人來成就,唯只能祝福……
Snmr Miri
是的,「法界論」就只能「擺在那裡」,如此而已。至於能「應用」的,絕不是「法界論」本身,而是我們自己。
或許,也可以這樣說,「法界實相」,從來就在我們眼前,但是,能否洞見「法界實相」…,這真的不是「實相」的責任,所以……。

鄭來也
但是還是行中道義修阿賴耶識我,而不以為阿賴耶為我,只有修這個才能成佛之道。佛不是入無餘涅槃 而是以究竟涅槃為主,入無餘涅槃他只要進入心物如來藏不相應的自心如來藏,不必管阿賴耶識即可,那是權變的阿羅漢之法,最後他還是會返駕成觀世音的一切都是修學過程
Snmr Miri
說法,真的不是那麼容易。唯,以「圓不棄點」而「諸法真如」故,怎麼說就怎麼對;但,也因為「點非全圓」而「動念即乖」故,怎麼說就怎麼錯。因此,我們要儘量的用「法界大圓」的角度來圓融別人所說法,才不會給自己找麻煩。
回覆分享1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nmr Miri 的頭像
    Snmr Miri

    Snmr Miri的部落格

    Snmr Mi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