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mr Miri 2024‧10‧21…上午9:29
「見性」之後的「空然覺照」,已非當年的吳下阿蒙!
所以,這是怎樣的「空…然覺照」呢?耐人尋味啊!
Snmr Miri
雖然是同樣的「性覺必明」,卻有不同的「覺」果。
Snmr Miri
一模一樣的體性,無始劫以來,就是如此……
所以,這是怎樣的「如來藏心」呢?而當我們能証入如此「唯心」的時候,那將會如何……?
Snmr Miri
說真的,我真的不知道那些堅持「唯空無自性」的人,有沒有辦法走到這一個地步?
如果,沒有辦法走到這一「唯心」的地步,那他們有可能解脫嗎?
或許也可以解脫吧?因為他們會把「証到的空性(俱生原始光明)」…當做就是「無自性」時的狀態,然後…如此唯覺的、唯光明的………(註:「法界論」不會只論到這樣而就已為究竟,所以,這裡面的問題是……。 略過。)
王炜翔
Snmr Miri兄,那是自内证智(境界)。言语道尽,心行处灭!一落意识分别就世俗名言了...
Snmr Miri
是的,「唯心」就是一種「個人式的自內証」,而很多人卻把這種「自內証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當做就是究竟了。
但是,我們也要知道「性覺必明」也只是「心」很法爾如是的一種「性」而已,因而,接下來的「心」…必然能「空然覺照」,而這「空然覺照」的內容,正是「去聖回凡」之後「所覺照」的一切「如如境」了。而這些「從沒有因唯心而消失的如如境」,我們依然可以用「善分別的世俗名言」來…演說其一切法。
Snmr Miri
「唯心」就只是一種「自內証」,因此,當「空然覺照」之後,以「唯心而無能所」故,能「即心即所」的…「空然」覺照一切如如境,以「空然」覺照故,能「色即是空 空即即色」,亦能「一切世間諸所有物 皆即菩提妙明元心」……。(註:這個「空然覺照」的「空」應該就是「色即是空」的那個真正「空」義。也就是說,在「空然覺照」的當下,我們能如實洞見「色」義,一點也不會扭曲其「色」相。)
此即是所謂的「心物一如」,或「法界一體」,或「如來法身遍一切處」,然後……
註:以上看法,我都是用「法界論」的角度來懂的,因此,敬請參考就好。
王炜翔
Snmr Miri 兄,上述如果您将探索的经验与实证结合一起的话,那就创宗立派了!末学希望您早日达成,有机会学习您的经典之作!
Snmr Miri
我只能說,我很有幸的因為「法界論」…才能貫通古今聖賢的各種論說,然後,也才能融通一直在對立的「空、有」之論,而不被「空宗」或「有宗」所迷糊。
註:有時候,個人甚至會覺得,如果我們不能確定「如來藏心」和「如來藏物」從來就是「本有」,這樣怎麼能看懂「心物相應的法(法界)」從來就是怎樣的「無自性(空性)」呢? 又怎麼能看懂「如來藏(如來之藏)」從來就是怎樣真空妙有的「有自性(本有、不生不滅)」呢?好奇怪?
Snmr Miri
註:從「法界論的這幅圖」,我們將可以看到…「有宗」就是用「如來藏有」的內容…來論那個「真如(方框)」,而「空宗」就是用「無生、法空」的內容…來論那個「方框(真如)」……
所以,事實上,他們都是在論同一個「真如」(即整個方框的部份),只是「有宗」用「如來之藏」的「有」來論其「有自性」,而「空宗」則是用「相應法皆無自性」的「空」來論其「無自性」,如此而已。
Snmr Miri
從「法界論」的角度來看,真的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如來藏」其實就是「空性」,而且都是那麼的「真如」……
只是,如果看不出「這幅圖裡面的異同」的話,那麼,以……故,我想,就算雙方再諍論個百年、千年,應該也不會論出什麼結果來的。
王炜翔
Snmr Miri 兄,请教一下您对于「有宗」表述的「自性」如何理解呢?根据我对于原始佛教经典中佛陀对于「自性」的表述:
自性有三個特點:
自有、獨有、恆有。
1、自有~它不需要眾緣卻能存在。
2、獨有~唯一。
3、恆有~永遠不變。
佛教談緣起,自性與緣起是對立,世上沒有一樣東西是有自性。以釋迦牟尼佛為例,前一秒走路,下一秒揮手,一時說四諦法,一時說12因緣,由幼而老,是不是有變化?
正如您说的「有宗」与「空宗」为此进行了无穷无尽的争论!个人认为他们都各执一词,或者先入为主(主观),并没有看到全貌。
又,执著「有」落入有边,执著「空」落入空边(断灭空)?!
Snmr Miri
通常「空宗」的人是不會接受「如來藏心和如來藏物」本有的這種看法,因為……(略)。所以,「法界論」要和「空宗」的人溝通,相對的就困難了許多……
但是,無論他們的空性…再怎麼「空」,也還是會強調「空性」裡面的「真空妙有」就是了,因為就是要「真空妙有」所以才能生出一切法來。否則,「空性」怎麼生法?(註:「真空妙有能生出萬法」,這句話其實是不成立的。再說。)
王炜翔
个人认为,所谓自性=空性,只是名言假设,并无实义!何以故?
1、自有~它不依众缘却能存在。即是「空性」。
2、独有~唯一。即「体」。
3、恒有~永远不变。无生无灭,换言之,没有生,怎会灭呢!空有、色空不异,超越了心意识的二元对立,离缘绝待。行者未悟时,永远都落入心意识的二元对立中——非空即有!
以上只是名言「有」,由此导致很多空宗者加以攻击!反之,有宗则攻击空宗的断灭空…!从您提供的图片可以看出其中微妙的异同,但他们还是各执一词永远争论不休…
王炜翔
Snmr Miri 对于石头、山河大地等等,当然不会生万法呢?但一切有情众生则不然了!否则岂不是死水一潭了吗?真空、真如或佛性遇因缘和合生万法,万千影像活泼生动充满生机…!所谓当下就是现成最好的…
又,有一百人在海边看一条船,但在众人的心中却有船的不同影像…!这不正好说明了能生万法…
Snmr Miri
●您对于「有宗」表述的「自性」如何理解呢?
◎我個人的看法是這樣的:「有宗」的「自性」,和「空宗」的「空性」,其語義其實都是很「抽象化(名言假設)」的,因為,他們就只能談到我所畫圖的那個「方框」而已,然後說,那個「方框」的內容…就是「有」、或就是「空」。
◎也就是說,「空宗」和「有宗」都沒有明確的指出…那個方框(名言)裡面…事實上還含藏有「如來藏心」和「如來藏物」。於是,那個很「抽象的方框」到底是「能生萬法的如來藏有」還是「萬法皆空之後的空性」,就變成了各說各話。
◎先說明一下,在那個「方框」裡面的「如來藏心(妙明真心)」和「如來藏物(地水火風四大如來藏)」…是「法界論」特地提出來的理論。
◎註:就是因為有「如來藏心」和「如來藏物」,然後,「如來藏法門」和「緣起論」…才能因「心物相應」而皆能生出一切萬法(包括萬有),也才能因「萬法皆空」,而回到「只有如來藏心和物」的「如來藏有」的狀態,或才能因「萬法皆空」而回到「法無生(心物不相應)」時的「空性」狀態。
Snmr Miri
●自性有三個特點:自有、獨有、恆有。
◎「法界論」的看法,除了這種看法之外,還特地用「體→性→用→相」的理論…來論這個「自性」。
◎也就是說,只要是有「體」的,必然就有其體之「性」,例如,有水,必然就有「水性」……。因而,「法界論」所謂的「自性」…通常都是由這個角度來論述的。
◎且不管「體性用相」的理論,其實,「法界論」所提出來的「如來藏心」和「如來藏物」也可以說完全符合「自有、獨有、恆有」這三種特性。因為,我也無法說出「如來藏心」和「如來藏物」是怎麼「被」生出來的。反倒是「一切萬法」或「一切萬有」,如果沒有這兩樣東西,根本是無法「被生(緣起)」出來的。
Snmr Miri
●佛教談緣起,自性與緣起是對立,
◎是的,如果把「自性」定義為「恆常不變」,那麼,這個「恆常」和「緣起」,本來就是對立的。
◎但是,這個「自性」如果是指「體性用相」這種理路的「自性」的話,那麼,這個「自性」是可以和「緣起」統合的,就如那個「水」必然有其「水性」,但卻又是可以被分解的「無自性」。(所以,這只是不同的邏輯理路而已,不必然就是對立的。)
◎又,如果用「法界論」的「本有(自性)」來看如來藏心和如來藏物,那麼這種「自性」,也是很耐人尋味的。
◎因為,「法界論」認為…要「心物相應之後才是法」,那麼,這個之後的「相應法」…就是佛教所說的「緣起」了。因而,在這個「緣起法」的「法」裡面,我們可以知道這個法都必然是「無自性」的……。也就是說,「無自性」就是特地為「緣起法」而說的,而「如來藏心」和「如來藏物」從來就不是「被緣起的法」,因此,這裡的「自性(真如界)」和「無自性(現象界)也同樣可以得到「真妄一如」的統合…而不對立。
Snmr Miri
●执著「有」落入有边,执著「空」落入空边(断灭空)?!
◎其實只要不執著,那麼,說「有」、或說「空」,又有何妨?
◎牛角從來有,不會因為說「有」…就落入「有所執」,兔角本來無,也不會因為說「無」…就落入「空執」。
◎同樣的,如果「如來藏心」和「如來藏物」…從來就是「本有」的話,那麼,我也不會因為說它們是「本有」…而就落入「常見」。
Snmr Miri
●所谓自性=空性,只是名言假设,并无实义!
◎這裡的看法,我們或許會有一點點不一樣。
◎「名言假设 并无实义」,這是比較偏向「空性」的說法。但能理解就是。
◎我個人則比較喜歡用「諸法真如」或「當下即是」的角度來肯定「一切如如境」,然後「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
◎果能如是,那麼,一眼望去…一切所見…無不皆是「如來法身」,妙哉!
Snmr Miri
●真空、真如或佛性遇因缘和合生万法,
◎「法」之生成,概略有兩種,一種是「如來藏心和如來藏物相應…則生萬法」,另一種是指「心對一切外境的認知」…而這個「認知」就是所謂的「法」。
◎以心之「相應」故,以心之「認知」故,皆以「心」為主角故,我們說:「心能生萬法(萬法唯心)」。
◎了解這個「法」的定義之後,我們就更能知道…這個「法」為什麼必然會是「無自性」了。然後,也必然會知道…只要我們有辦法「唯心(無為)」…就有辦法「萬法皆空」的証入「空性」……
Snmr Miri
●有一百人在海边看一条船,但在众人的心中却有船的不同影像…!这不正好说明了能生万法…
◎只要我們能了解「心的認知」就是「法」,那麼,我們就可以知道我們每一位眾生…隨時隨地都在生出萬法來。 因為,我們每觸及的任何一個外境,都很自然的會在「心」裡面一直產生「所認知(緣影)」……
◎ 因此,重點(主角)應該是在「心」。而不是在「船」。
◎我的意思是說,煒翔兄的這個比喻,能理解就是。但卻也很容易讓不小心的人誤解為…是「船」能生萬法,或船能幻化成萬法……
◎事實上,不管有多少人看那一條船,船都只有一條而已,不會變成「萬船」。略微釐清一下,沒事。
Snmr Miri
從「法界論」的角度來看,現量的外境(例如那一條船),其實正可以是一切眾生心的「定位器」,而且,這個「定位器」…於心之作用…甚大、甚大,妙不可言。
只是,很多「空宗」的人,都會把這個「不可思議的定位器」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就把它給「空幻」掉了,實在可惜!(註:有關這個問題,先略過,且等以後有空,再來討論。)
Snmr Miri
註:「唯心」時的那個「覺」,就是「唯覺」。而這種「唯覺」的狀態,真的完全無法形容,也就是所謂的「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亦以「心行處滅」故,一切的一切皆「不得不」空,所以,這種「寂滅」狀態…真的很「唯」……覺。
很多人把這種「寂滅」狀態當成了「究竟」……然後就以為沒有下一步的進路了……
註:很唯覺的處在「性」覺之中,這就是寂滅。但是當「空然覺照」而起「覺用」的時候,就很不一樣了。只是,很奇怪的是,那一些「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的人,卻有辦法忽略了這個「覺用」,然後就……原地踏出了一個很大的坑……。
Snmr Miri
這將不是只有解決了「近鄉情怯」的問題而已,而更多的可能是…紙短情長…的問題!(註:會感覺「一切皆空」的再也沒有什麼了,這也是這裡面的問題之一。因而,「法界論」會認為,這些問題還有待我們…要很有智慧的去解決才可以。)
Snmr Miri
雖然是「一模一樣的體性」,但是,在「明心見性」之前後…卻有了「截然不同的起用」……
Snmr Miri
其實,也不能算是「截然不同的起用」,因為,當「心」在與「外境」相應而依他起的時候,也只是同樣的「相應」、同樣的「依他起」、同樣的「性覺必明」而已。
但是,「起用」時的心緒內容…卻有了很大的不同。(註:在「見性」之前的起用,我們稱之為「妄為明覺」。但在「見性」之後的起用,我們卻稱之為「空然覺照」。
Snmr Miri
以「不同的起用」故,就有了不同的「相」。註:見性之前,所起用而生出來的心相,我們稱之為「遍計所執相」,而見性之後,以「空然覺照」故,我們稱之為「清淨無染相」,或稱之為「空相」。
Snmr Miri
註:「唯心」時,所見到一切皆空的「空相」,和這時候在「空然覺照」的這個「空然」所「覺照」到的「空」相,是很不一樣的。這兩者的語義…天差地遠。
Snmr Miri
以「清淨無染相」故,以「空相」故,我們真的可以看到…所謂的「空相」的「空」就是指「清淨無染」,而不是指「沒有相」或「非相」或「性空的那種空相」,更不是「否定」相的存在,竟而把「相」看成是「虛幻」……
「相」就是相,從來就如是相,也就是說……
這裡就要說到「外境相」了,也就是說,外境相,從來就是如此的如如相,從不因見性之前後而有差別……
而有差別的,就只是「心相」本身,一個是「遍計所執相」,一個是「清淨無染相」。在同一個「外境相」之下,之所以會有這個差別,那就得問我們自己是怎樣的「心」了。也就是說,這個「心相」會是怎樣的「相」,就看我們的心…是妄為明覺,還是清淨無染了……
Snmr Miri
●這個「心相」會是怎樣的「相」,就看我們的心…是妄為明覺,還是清淨無染了……
◎既然,「要看我們的心」,那不就表示這顆心的「體、性」其本身還是「不一樣」的?並不是「一模一樣」?
◎真是傷腦筋! 所以,「心」的這個體性…在見性前和見性後,它們真的是一模一樣嗎?耐人尋味啊!
◎所以,若從「如是依他起」的角度來看,我們將會看到一個更深入的問題,而這個更深入的問題,必須要好好探討才可以,要不然,「空然覺照」之後…真的可能就無修無証,亦可以從此就無所作為了……
◎所以,從「法界論」的角度來看,「見性」之後,其實才是真正的開始,才是真正「覺行」的開始,也才是另一個「悟後起修」的開始。
◎註:這種開始,完全不同於一般佛學老參們所說的…只要「見性」之後,就無修無証了,就是究竟涅槃了。(註:從虛雲老和尚的角度來看,像這種不思長進的行者…就叫做「天下老烏一般黑」。)
Snmr Miri
備註:這個「體‧性」裡面,由於「佛性」與「無明」同具的關係,因此,如何破這個「無明」,那則又是一門很深很深的功夫了,或者說,就是一門很「菩薩道」的功夫,一門還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功夫……
註:「見性」之後,就是要行「菩薩道」,然後,才有辦法從「佛性裡的那個無明」轉成「無無明」……,「菩薩道」就是「見性」之後一種很「後半圓」的修行之道。
Snmr Miri
●以「清淨無染相」故,以「空相」故,我們真的可以看到…所謂的「空相」的「空」就是指「清淨無染」……
◎註:這只是「法界論」的看法,敬請參考就好。
◎但,如果「空相」的本義就是指「清淨無染相」的話,那麼,我們真的完全可以用很「肯定」的角度…如實看到「一切的外境相」,而不是用「否定」的角度來把外境看成是「虛幻」。
◎然後,我們也將可以直接「空然覺照」一切境,並於當下…不動法界半分毫的、「當體即空」的「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想行識 亦復如是」!
◎是的,我們真的可以「不動世間半分毫」的「照見五蘊皆空」,也就是說…能「空然」的…「照見五蘊」,然後…五蘊依然是…法住法位的五蘊,妙哉!
Snmr Miri
所以,當我們「明心見性」之後,我們的「空然覺照」又「覺照」了什麼?耐人尋味啊!
3天
回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