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mr Miri   9月26日上午7:05
續論法界之「覺行」……

心覺物行2.jpg

Snmr Miri 「心」就是「…覺」,「物」就是「…行」。
「心物相應」就是一種「覺行」。
簡單的說:心若無物,就算心能覺一切境,卻也不能行;物若無心,就算物能行一切相,卻不能被我們所覺。

樊小乖 這段內容很關鍵,表示「心物相應」儘管「相應」,但也不一定「起用」。您老是這個意思麼?@@
Snmr Miri 這段是假設詞。主要是在說…「心」「物」必然同時存在。
也因為「必然同時存在(心物本有)」,然後我們才有辦法「覺行」,而整個法界也才有辦法「轉法輪」!
所以,我的意思是說:有覺必然要行,而在行中…因著不斷的「相應」,我們更要因此而增長智慧才行!
樊小乖 Snmr Miri 再咀嚼幾次,看明白了!這裡指的不是「相不相應」,而是「若只有心」或「若只有物」。我看成「心物相應」就算「心能覺一切境」,但若「心將物『視若無睹』,就不會「行」。乍看之下嚇了一跳!顛覆了我對《法界論》的認知!XDD
鄭來也 現在才知道??會不會後知後覺
Snmr Miri 「覺」從頑妄的角度來說,就是「覺知」、就是「意識心的感知」、或所謂的「妄識執見」;從般若的角度來說,就是「智覺」、就是「能洞見一切實相」、或所謂的「正等正覺」。
「行」,從狹義的角度來說,就是心物「相應」;從廣義的角度來說,就是整個大法輪的「運作」。

Snmr Miri 先說這個狹義的「行」……
以心物「相應」故,以「無明→行→識」故,「心」能轉成「識」。
以識色「相緣(相應)」故,以「識→行→想→受→色」故,五蘊成焉。又,我們這個色身,以具足五蘊故,是名五蘊身。
以「五蘊」故,以「識色相緣」故,以「相應而糾纏」如二束蘆故,以因果相續故,輪迴不息。
輪迴不息,就是「齊識而返 不能過彼」,然後「行」而不止。

Snmr Miri 我們想要有辦法「過彼名色」,不再和「名色(物種)」相緣,不再與「名色」糾纏,那麼,我們這個「五蘊身」…從「識→行→想→受→色」的「行」處…下功夫是有必要的。
●於禪定處,就是要讓「行」…不行,也就是「定」。
●於新薰種子處,就是要想辦法使之成為「道種智」。
●於五蘊處,就是要「減少五蘊之苦因」、「減少妄識執見」,也就是要「清淨業習」。
●於做人的基本處,就是多點同理心與慈悲心,不要再給自己製造困擾、麻煩或敵人。
●於個人的修行處,就是要返聞自性,好好的向自己下功夫……

樊小乖 其實歸根究底,仍是不分別,不攀緣就不會積習,就不會執著,也一樣是要回歸真心之用。真要好好下功夫... 😠
Snmr Miri 不過,也不要忽略了「新薰種子」的妙用就是!^^
樊小乖 Snmr Miri 是喔!這就是妙的地方,端看怎麼用。其實上師曾說過,就算大悟的人一樣「有分別」,只是不作分別想,對大悟的人而言,這叫妙觀察。「新薰種子」也不用避之唯恐不及,其實也避不掉,就看怎麼「薰」。😁
Snmr Miri 於「禪定」處,久習成熟,自然會有個入處……
而這個「入」處,以「定」故,就如「鑽子」一般,可以「專一而猛利」的在有如銅牆鐵壁的業習中…先行鑽出一個小洞來…然後看到「銅牆鐵壁」之外的本地風光。
我們稱這種乍然的洞見為…開悟!

樊小乖 用鑽子的譬喻很傳神 :D
Snmr Miri 我們的心智,以長期被幽黯無明所困故,這種「乍然的洞見」是很可以有「一觸而通身俱發」的感受,而這種感受,以「前後落差」非常鉅大故,因此我門也可以稱之為「頓悟」!
Snmr Miri 這種「頓悟」的覺受,只要我們能了解其原理,或稍微靜下心來再深觀一下,我們就能知道…「禪定」…的功用是什麼……
然後,我們就是要用這個「親証」所經驗到的「本地風光」…來走下一步的進路……
Snmr Miri 先了解一下…頓悟之時的三種狀態:
頓悟時的三種狀態.jpg
鄭來也 遊子為何下面要畫黑黑的???
Snmr Miri 就只是想讓圖看起來更穩固一點,不要那麼的虛無縹緲,如此而已,所以,沒什麼特別的含意。
鄭來也
Snmr Miri
「頓」悟之後,並不是必然的就「一悟永悟」,或有辦法「一了百了」。
因為在此「頓悟」之前,還要看這個人在過去世的累劫基礎和今世的努力到底是如何…才能決定……
如果功力差的話,或正知見還不足的話,那麼這種人的頓悟,很有可能只是瞎貓碰到死耗子的一種偶然,也有可能只是「定力的一種反射作用」,當然也有可能是真的開悟了……,但以正知見基礎還不足的情況下,他還會在「第一種狀態」中,繼續蹉跎時間……
甚至會以為所見到的「洞」光就已經是全部的實相了,然後由於「逆」光故,看不到自己的「業習」,還以為自己的業習已經被「光」所空掉了,於是……
於是就「初見法性如瀑流」的大談其見地,並以為已經大事已辦……
因為「沒看到自己的業習」故,因為「以為業習就是空」故,於是……
註:這時候,如果沒有明眼人或其上師的繼續棒槌或自己有那麼一點點返觀自省,那麼…本來的頓悟,可能很快就會從「當下」變成只是一種「經驗」。唯以「經驗」故,這種親証就會變成「戀眷」,然後再由「戀眷」變成了另一種更難以去除的「業習」。
因為「以為業習已經空了」再加上「眷戀本地風光」的眷戀加持,於是自己的「業習」就更深沉而難以被自己發覺了,更有甚者是根本不願意去發覺,於是……

Snmr Miri 其實在頓悟之後,當還在高潮的時候 ,就是完全沉浸在「光」的榮耀之中……
但是,當高潮退卻之後,只要是真正的行者,以…故,應該可以看到有如銅牆鐵壁的那個業習……
然後,他就會很感慨的說:原來現在才只是開始。
於是,悟後起修的…他又拿起了「專一而猛利」的鑽子,繼續鑿他的銅牆鐵壁……,然後,希望更能久習成熟的…於「本地風光」中…出入自在!
這是頓悟之後的第二種狀態!

鄭來也
Snmr Miri
第三種狀態是比較高層次的悟。
以出入自在故,以能褓衽本地風光故,以知道還在「出入」故,於是能善用手上的鑽子用法爾如是的節奏來繼續他的禪定,然後善用觀察的把業習變成道種智;也會在「五蘊身」的實際生活中,五蘊為用的來成就個人的智慧,於是有機會用「本地風光」的妙功德力,直接消融那道銅牆鐵壁為止,或直到他的「禪定力」有辦法脫離「識色相緣」,然後跳出「名色」的糾纏而解脫。

Snmr Miri 上面所說的三種狀態,無論如何都要經過「禪定」的勘驗,否則光靠世俗的善「行」或隨順業力之「行」是無法穿破那一道銅牆鐵壁的。
而「禪定」之行的重點就是在「識色相緣」的那個「相緣(相應)」上,所以,我們就是要從那裡下功夫,我們才能知道自己「真正能使得上的力道」到底有多少,然後知道要怎麼修正自己的日常行為……!
想要見到「本地風光」或「解脫」,就要在「識→行→想→受→色」的「行」上下功夫,然後「識色本然 行自如如」的讓一切「想受」漸次的滅盡,並漸次的到達「想受滅定」而解脫……
然後,以「識色本然 行自如如」故,此解脫行者,將進入了另一個「行」的階段。
是的,再來的「行」就是進入了「無明→行→識」的這個「行」……
Snmr Miri 從「法界論」的角度來看,「解脫」並不是就此一了百了,而是當我們的「禪定」有能力於「識色不再相緣」,或可以「出入自在」的時候(可以隨時進入本風光的境界),那就可以算是解脫了。
而這個「解脫能力」的關鍵就是在五蘊之「行」的…行不行…那裡!
當然,之前也說過,「五蘊」是同時全面在盤昇的。因此,當我們的禪定力還不足時,那麼就要回過頭去…從基本功夫做起!而最基本的功夫就是在「色蘊」那裡,也就是在日常生活的行為當中……。
能「解脫」的人,必然就是突破了「我法二執」。(註:諸法無我→寂靜涅槃)。
至於更深入的「俱生我法二執」,那則要在下一個「無明→行→識」的「行」中…看怎麼「行深般若」的來突破了。(註:無住涅槃→寂滅涅槃)。
Snmr Miri ●當我們的禪定力還不足時,那麼就要回過頭去…從基本功夫做起!而最基本的功夫就是在「色蘊」那裡,也就是在日常生活的行為當中……。
◎註:「生因識有,滅從色除。」
Snmr Miri 能破除「我法二執」或許比較容易,但是要消泯「俱生我法二執」,那就很不簡單了,因為「俱生」可以說就是無始劫以來…就「任運自然地與身俱時生起」,這種根深蒂固的業習,豈是一般的禪定力就有辦法使之「不相應」的……。
也就是說,已經解脫的行者,雖然有能力不再「識色相緣」,但是其「業識」依然還是隨時的「任運自然地與身俱時生起」,所以,這時候的「逆生死流」,就是要從「無明→行→識」的這個「行」下手,然後才有辦法完全破除「俱生我法二執」的「業識」,和破除「妄為明覺」的那個「無明」

Snmr Miri 《楞嚴經》的「觀音菩薩耳根圓通章」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明確的進路: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
Snmr Miri 這就是在「任運自然地與身俱時生起」的這個「行」的地方,我們要有真功夫的讓其「不行」才可以。
只是,這種「能所雙泯」的禪定力…可不是一般的「定」力有辦法達到的,因而還必須藉助於…「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的「〝行〞深般若」才可以。
然後,就在「行」中…如何「不行」(禪定而諸入不會),在「不行」中…如何「行」(行深而不離實相),於是,就在「行不行」的激盪中,把隱而難見的「俱生我法二執」…引蛇出洞的篩揚出來……並在洞見中…讓「無明」見光死……
於是…「破一分無明 証一分佛智」。

Snmr Miri 從「頓悟時的三種狀態」來說就是:要藉用「本地風光」的功德力,在「能所雙泯的禪定」中…把「俱生我法二執」的那道銅牆鐵壁轉化成不可思議的「道種智」,在「法界一體的行深」中…把日常生活的一切行為轉化成可以利樂眾生的「成所作智」。
然後,就在「行」與「不行」之中……以「轉識成智」故,能洞見…「無明」就是「無無明」……,因為在「智(光)」裡面…根本就找不到「無明」……

鄭來也
張武雄
師兄,是否行住坐臥皆處於禪定之中
Snmr Miri 小米粒沒有那樣的能耐,所以還在慚愧與努力之中。
還好的是,「罪業深重的我」知道怎麼走自己的路就是…….
註:非其質不足以成其器,因而,我只還在做「基本功」而已,不敢好高騖遠。^^
張武雄 Snmr Miri 一起加油💪
鄭來也 遊的g本功與眾不同,懂嗎?
Snmr Miri 是說能讓不治之病多活二十年嗎?
不過,這倒也真的就是,因為當時在病中如果沒有一點點體悟的話,我就沒有辦法轉病為智,然後早在二十年前就和大家說再見了,根本就沒有機會寫「心物相應」的「法界論」……
又,以「病苦」故,一點點同理心是有的,以「業習深重」故,一點點唯賊知賊的能耐是有的。另外,以「凡夫俗子」故,也可以讓一些自以為是高人的高人們…若經不起凡夫俗子的檢驗,那麼,他們就不敢那麼嗆秋……
鄭來也
金心 來器睏
Snmr Miri 能好好睡覺就是一種福氣啊!要珍惜唷!^^
金心 Snmr Miri
是啊所以要來器睏
這麼好的安眠藥 要常來
Snmr Miri 有關禪定的問題,不可否認的,以前都只是盲修瞎練,也真的不知天高地厚,竟然敢和人家在靜坐中鬥法。因為他說,他有辦法在靜坐中…讓我沒有辦法靜下心來靜坐……
比試的結果,表面上是我贏了,但是我也真的受傷了,只是為了面子,一直不敢講,哈,那個人到現在都還敬畏我三分哦!
但事實上,我得到了一個很慘痛的教訓,因為,從那以後,很多年我沒有辦法好好的靜坐…,而且還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才慢慢的調伏過來……
這段往事,是有點荒唐,但卻是一次非常寶貴的經驗,因為禪定時的「念力」真的不可思議……。
鄭來也 見鬼了對吧??
Snmr Miri 不是,人家是誇下海口,而我是不信邪!然後就當場驗証囉!
這純粹是一種「念力」的比拚……,他攻我守……
金心 Snmr Miri
你還真的是...
Snmr Miri 守方是比較吃虧啦!但就是不信邪,就是不相信人家有那種功夫,然後就……,然後就硬生生的「受傷」了…那種打從心裡面的厭煩與煩躁,真的無法讓人靜心的好好坐下來…的「傷」 !而且還持續了好幾年之久………
鄭來也 這麼微細的無明業識,遊子都有辦法查覺不簡單
金心 還好不是攻我
要不 恐怕很慘
金心 Snmr Miri  放下吧
Snmr Miri 是的,就是要放下!
比試的當下,其實就已經知道人家是有真功夫的,但就是不服輸,結果,硬拚的結果…很明顯的就是受傷了……,而且還知道…如果再這樣繼續硬拚下去,其結果可能會很不堪設想……
急中生智,於是念頭一轉,不能強拚定力,立刻把念頭放空……,於是就發生了很好玩的一件事……
此時,對方的念力再強,再也發揮不了作用,因為我這邊已經沒有接收器……
然後,他似乎有發覺什麼不對勁,就趕緊收功了……
最後,我逃過了一劫的…贏了面子,但輸了裡子(受傷了)。
Snmr Miri 也因為盲修瞎練,也曾落入很恐怖的「斷滅空」之中……
還好這兩件事都已經過去了…
現在,則變成了很重要的一種「經驗」(道種智),感恩!
鄭來也
金心
Snmr Miri
把自己調整出來吧
Snmr Miri 「離苦得樂」是我們的本能,當然要調整出來。
金心 Snmr Miri
目前調整到哪裡了了?
自心清淨了嗎?
Snmr Miri 現在調整到不再金光強強滾、不再心高氣傲…,然後略知天高地厚的一個凡夫俗子而已!
回想過去的盲修瞎練,真的是一無是處!
但卻也可以是「現在」不可多得的一種「經驗」,所以感恩!^^
金心 看看吧
所有能行的都掛上禪寺的招牌
Snmr Miri 然也,就算是「無心禪寺」,也是要「行」。
金心 知道修與行
頓與漸之別
金心 那個 鐘妹妹懂得初始之 空 了
Snmr Miri 鐘妹妹???
金心 Snmr Miri
她懂得初空,
也就是回到哪初己
Snmr Miri 我不知這個「她」是誰…,也不知「初空」的語義,也不知「哪初己」又是什麼,???
金心 Snmr Miri
請問 您是那一家來問的?
Snmr Miri ???,來器睏囉!晚安!
金心 Snmr Miri
晚安
讚 · 回覆 · 4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nmr Mi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