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mr Miri 2024‧9‧17…上午7:31
從法界論「心物本有而心物相應」的內容來看,我們都可以在「相應法」裡面…看到三種不同層面的法。
Snmr Miri
從「心物相應就是法」的理論中,我們不只可以看到「心物相應」的法…心所法,也可以看到「如來藏心」在相應之後的「識」…心王,也可以看到「如來藏物」在相應之後的「色」…色法。
Snmr Miri
以「萬法唯心造」故,也可以完全從「心」的角度看到「心法、心所法、色法」這三種法。
Snmr Miri
不管怎樣,以「覺」故,「心」就是主角,因而,我們是一定要了解這個「心」是怎樣的心才可以。
但是,我們也要從「心物相應」中…去了解「物」的法性,然後,就從「物本自性涅槃」中…去了解「相應法」的真實義。
Snmr Miri
太多人,以「唯心」故,竟把「物」給空幻掉了,而這樣的人…想要看到「法界實相」是不可能的,因為……
Snmr Miri
因此,想要洞見「法界實相」,那麼,洞見「物」是怎樣的「本有」就很重要了。是的,如果沒有「本有的如來藏物」來與「心」如實相應,那麼…「一切唯心所造」的結果,整個法界將只是心識所變化出來的「虛幻影像」而已,甚至只是神經錯亂者所胡亂想像出來的「狂亂的心識法界」。(註:這種「錯亂的法界」是無法「現量」的被我們所如實觀…並啟發我們的智慧,也不會有任何因果法則來「法住法位」,以唯亂心所造故。)
Snmr Miri
●「錯亂的法界」…不會有任何因果法則來「法住法位」…
◎與「我之外」有來去的「因緣果報」,必需藉「物」才能行。沒有「物」的「如實相應」,我們就看不到「因果不空」的法則。
◎另外,有關自己所起的妄識而有了妄識的煩惱,這則純是「心」的問題,與「外境」無關」。也就是說,當我們有了妄識的時候,其當下…就已經有了妄識的苦。只是,這種「即因即果」,凡夫俗子是看不到的。
◎註:凡夫俗子必須等到「妄識」在「物界(現象界)」起行之後,然後…才會用「行」之後的「果」…來看到這個「因果」關係。
◎甚至,可能還不知道這個「果」是由自己的什麼「妄識」所造成的,因此…凡夫俗子也只能責怪他周遭的環境或相近的人了,然後,他的「心識」就這樣的…一直被「恩怨情仇」下去了。
Snmr Miri
註:以心物如實「相應」故,我們的「妄識」會在「現象界」造成相對應的「果」出來,然後,我們再從這個「現象界的結果」中…反應出我們的「妄識執見」……。 於是,這個「妄識的煩惱」才好不容易「藉物顯心」的被呈現出來。
沒有辦法,「煩」夫俗子必須繞這麼一大圈的過程…才會走完整個「因果法則」的流程。但,對於聖者而言,當他看到自己的「妄識」的時候,就已經看到「自己的苦」了,於是,聖者自然會用智慧…在苦還沒有現前之前…事先的消泯了他的「妄識」,甚至會更有智慧的使之轉成「如來種」,乃至成為「後得智」……
Snmr Miri
簡單的說,如果沒有「物界(現象界)」的成住壞空(諸行無常),光我們這個能「創造萬法的心」…是「不懂得」如何很切實的去「感受」那個苦的!
Snmr Miri
唯有在「物界(現象界)」親臨其境的苦,我們才知道要怎麼「離苦」。
然後,要怎麼「離苦」呢? 天啊!這真是一個很有智慧的問題……
Snmr Miri
●這種「錯亂的法界」是無法「現量」的被我們所如實觀…並啟發我們的智慧……
◎當我們否定了「外境」之後,當我們把「外境」當成是「空幻」之後,我們就無法在「現量」中看到…如實的「心物相應」……
◎更不可能從「心物相應」中,從「現量」的當下…來返觀自己的「心」,於是,這種視外境為空幻的「唯心」,說真的…終將隨自己的「空幻見」而把自己變成了「空幻」之心……
◎「終將隨自己的空幻見…而把自己變成了空幻之心」,這種「空幻見→空幻心」的法住法位…實在令人不忍卒言,以將變成「焦芽敗種」故。
Snmr Miri
「藉物練心 以境發智」故,我們也可以從「心物相應」中…看到這三種「般若智」:
Snmr Miri
是的,如果沒有「外境」,甚至更直白的說…如果沒有「物界」,那麼,我們就沒有可以「藉物而行」的「後得智」可言。
Snmr Miri
一切的「後得智」…都必須在「物理法則(法性)」中…洞見其「法住法位」,然後在「相應的覺受」中…因頓悟而被啟發出來………
Snmr Miri
●「終將隨自己的空幻見…而把自己變成了空幻之心」,這種「空幻見→空幻心」的法住法位…實在令人不忍卒言,以將變成「焦芽敗種」故。
◎由於,把「外境」當成是「空幻」故,此「心」也將更沒有能力「藉物練心 以境發智」,於是…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後得智」可言。
◎沒有「後得智」,那就…真的變成焦芽敗種的「寂滅」了,這樣,這種人…怎麼可能會繼續走「三大阿僧祇劫」的進路呢?這樣怎麼有可能會行「菩薩道」而成「佛」呢?又,怎麼可能有機會成就「心物一如」的「如來法身」呢?(註)
Snmr Miri
註:一般人所說的「〝法〞…身」是從「諸法皆空」的內容來看的,因而都只會看到「法身」是怎樣的「空相」、「無相」……
但,「法界論」不這麼看,「法界論」會從「心物相應」的地方,在「諸法真如」之處…看到「相應法」的「法身」。
而這種「法身」就在「相」的當下,而不在「空相」的地方,所以,古聖賢才會說…青青翠竹盡是法身……
Snmr Miri
以「青青翠竹盡是法身」故,我們也才有辦法再用這個「盡是法身」來看到更深入的「空相」的真實義,也才不會只是「望文生義」的…竟被「頑空」所空,然後造成三世佛冤。
Snmr Miri
看到這樣的「一切法空」,有點傷腦筋。這樣不就 adama空空的「趴怠」了嗎?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54267215479197/posts/1542278980011342/
Snmr Miri
轉貼自方治民FB
·
辯證。
林健源:「最近常看到有人貼文說:「一切法空」才是正法,才是正見。若此說成立,應成佛亦空,一切修行即無意義,世尊又何必辛苦說法四十九年?難道辛苦說法就是為了開示世人成佛亦空嗎?」
草民:一切法空乃我佛正義,無可懷疑。只為外道者見識淺陋故而有疑。是的,世尊早就說過了成佛亦空。但修行非無意義,因為修行目的在於解脫煩惱,有解脫煩惱之內所自證,以解脫故,非有所得,故而成佛亦空。斯二義,有解脫煩惱與無佛可成,是一事非二,亦無矛盾衝突。
文.草民
Snmr Miri
《大般若經》:佛告善現 。 一切如來 應正等覺。 所覺所說 。 一切法空 。 如是名為諸佛正法。
Snmr Miri
如果解脫之後,竟而變成「一切法空」的不能「諸法真如」,那麼,我們可能已經錯解了「諸法皆空」之義。
所以,什麼才是「成佛亦空」的真實義呢?耐人尋味啊!
Snmr Miri
《金剛經》:「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Snmr Miri
註:如果我們不能先肯定「阿羅漢能作是念否?」這句話裡的「阿羅漢」,竟而拚命的說「實無有法 名阿羅漢」來否定「阿羅漢」,那麼,這樣的人,是無法看懂「著我、人、眾生、壽者」的真實義,也就是說,這種人是無法看懂《金剛經》到底在說怎樣的…「空相」!(PS: 「空相」就是指「無遍計所執相」。)
Snmr Miri
如果我們把「我、人、眾生、壽者」套入「如來說」的公式裡面,那麼…「如來說我相,即非我相,是名我相」,「如來說人相,即非人相,是名人相」,「如來說眾生相,即非眾生相,是名眾生相」,「如來說壽者相,即非壽者相,是名壽者相」……
那麼,我們是不是就可以從這個公式裡面…知道如來並沒有否定「我、人、眾生、壽者」? 而是……。 所以,如來到底「否定」了什麼「相」呢? 耐人尋味!
「如來說法界,即非法界,是名法界」,那麼,這個「法界」是怎樣的「法界」呢? 我的意思是說,這樣的「法界」在…覺悟者的「心」中…會是怎樣的法界呢?耐人尋味啊!
Snmr Miri
法界…從來如是法界,絕不因有誰開悟、或有誰解脫、或有誰成佛…而改變半分毫。所以,法界…在一個人修行的「心」路過程中…從來就是一個「法界大圓」,因而,我們可以說「一切皆空」的體悟,只能算是「法界大圓」的轉折點,而不動法界半分毫的「諸法真如」才是「法界(大圓)」的究竟處。
Snmr Miri
只是,有些人會把「一切皆空(諸法皆空)」當成了是究竟,於是……
於是,他們就會用「一切皆空」來理解「諸法真如」,然後,「諸法」就只能在「空」的時候…才是「真如」,而不是在「不動法界半分毫」的「當下」…就已經是「真如」……
Snmr Miri
我的意思是說,如果我們不懂得什麼是「法界大圓」,那麼,我們可能就無法全盤懂得「一切皆空」的真實義,然後…就坐小了「諸法真如」的真如義。
Snmr Miri
藉著對「一切皆空」的反思,下一篇文章,我將會對「後得智」稍微再加強的解說一下。也或許這樣,我們才比較有能力用「後得智」的「後得」來「法界大圓」,然後,也才能用「法界大圓」的角度來看懂什麼是「諸法空相」的真實義吧?
7小時
回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