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mr Miri   2021.1月25日上午6:21  · 
有關「妄為明覺」的兩種看法。
當我們能了解「妄」就是一種「不得不妄」的時候,或許我們就會知道…「妄」原來就是怎樣的「法爾如是」!

有關妄為明覺的兩種看法.jpg

Snmr Miri
所謂的「一念不覺」是說…本來是很明覺的,但是卻不知道為什麼就「不覺」了,而這個「不知道為什麼」就是「無明」。
這樣的解釋,我是很不滿意的,因為,既然都已經是「明覺」了,又為什麼會「不覺」?
說真的,這種問題困擾了我很久很久……
Snmr Miri
「不知道為什麼」,難道開悟之後就知道為什麼了嗎?
如果「開悟」可以知道,那為什麼會「沒有人知道」為什麼而來加以解說呢?為什麼還要用「不知道為什麼」來解釋「無明」呢?
顯然,開悟者還是不知道為什麼,開悟者所知道的…只是「撥雲見日」,他還不知道這個「日」為什麼會「無明」。
Snmr Miri
「無明」就在這個「日」身上,不在「雲」。
所謂的「雲」只是日後所產生出來的一種衍生物而已。「雲」並不是「無明」本身。因而,所謂已經「撥雲見日」的人,他還是不知道什麼是「無明」呀!
所以,這個「日」本身為什麼會有「無明」?這個問題,耐人尋味啊!

Snmr Miri
「無明」就在「佛性」上,所以說「無明實性即佛性」,只是這種道理或許很多人無法接受就是。因為他們認為,「佛性」就是自性圓滿,本自具足一切智慧、功德!他們認為只要能証得(回歸)「佛性」,就一切本自具足、圓滿了!
(註:他們似乎忽略了…這樣的「証」只是証得「根本智」而已。同時也忽略了在「証的過程」中…其實是很有「後得智」的。)

Snmr Miri
總之,「法界論」比較不接受「一念不覺」的這種說法,因而會用另一種方式來理解「一念不覺」……
「法界論」的說法比較偏向…「佛性」本來就是「能覺」,本來就是法爾如是的能覺,於是這個「覺」就…無所不覺!
以「凡所能被覺者 皆無所不覺」故,「妄為明覺」的「妄」就有了甚深的涵義在裡面,而不是我們所簡單認為的那種「虛妄」而已!

Snmr Miri
是的,當「妄」就只是「妄」的時候,我們就會去否定這個「妄」,然後……
但是,當這個「妄」只是一種「法爾如是覺」的時候,那麼,我們就會用「肯定」的方式來面對這個「妄」,然後……
然後,才有機會看到「妄」的真實義!
Snmr Miri
註:才有機會看到「無明實性即佛性」,也才不會把「遮日的雲」錯以為就是「無明」,然後,也才能如實洞見「無明即是無無明」。

Snmr Miri
「覺」,就是「如來藏心」與「如來藏物」的一種「相應」,然後偏向「心性」而說的。
因此,我們可以說「如來藏心」對「如來藏物」之覺,就是因為「混沌」,我們才稱之為「妄覺(妄為明覺)」。
唯,此「覺」未經智慧之洗煉故,不名為「智慧」,但假名為「妄」。
接著,「忽生諸有為法」,此「覺」落入循業之「我見」中…而趨於各種煩惱苦,乃至落入生死輪迴。
.
以「輪迴」故,若從「解脫」的角度來回看,我們說此「覺」為「妄」!但從「未解脫」的角度來看,此「覺」其實還是那麼的有「佛性」。
以「佛性」故,此「覺」能法爾如是覺一切外境,於是,此「妄」之覺性…實在就是「佛性(根本智)」本身。
又,以經過歷練之「後得智」故,我們終將能知此「妄(根本智)」根本「不妄」,於是……將能洞見「法爾如是覺」從來就是怎樣的法爾如是……。(註:「法爾如是覺」就是一種「根本智」。)
.
以「根本智」能藉用「後得智」來「洞見根本智」故,此時,我們權稱「以前未能洞見之根本智」為「妄」……


曾雍斌
不管怎麼678,還是得從5開始著手,無法倒逆行施(這是關鍵性,亦是基礎依據,更是來源證明)
Snmr Miri
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懂得原理,就知道如何從根本處下手。
Snmr Miri
懂得原理,就不會被「一念不覺」所不覺,然後能「覺」法爾如是之覺…果然是那麼的法爾如是,於是,知道怎麼修行……
曾雍斌
Snmr Miri 一氣呵成

尤芹彩
二念不覺呢?
曾雍斌
尤芹彩 一念之間
Snmr Miri
二念之間呢?
曾雍斌
Snmr Miri 睡覺

Snmr Miri
這樣三念就能覺嗎?
尤芹彩
之間就是真面目?
未提供相片說明。
Snmr Miri
難怪芹彩不懂!
許文化
明覺見妄。
法性心見無明。
曾雍斌
清淨至無餘。
曾雍斌
極其細微的思慮,結合而成的執念,菩薩一品無明緣起天地應受萬物之靈的平衡。
 · 回覆 · 分享 · 1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nmr Mi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