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mr Miri 2021 · 6月16日上午5:57 ·
從「體性用相」的理路來看,只要能「不依他起用」,「相」就回歸到「本來面目」。
鄭來也
不起用就恢復本來面目,為何不,起用也是本來面目呢??
Snmr Miri
這是下一個「不依他起用之後…的法爾如是用」的話題,也就是所謂的「清淨相」,我想應該是明天還是後天會談到。
但也說不定,等一下就會興之所至的說了出來……
鄭來也
是不是体性的性有無始習氣妄覺的問題?所以無法一不起用,從此一了百了?体性的性也有染的問題吧??
Snmr Miri
所以,「遍計所執性」也是「本性」之一。
Snmr Miri
一般人都會想盡辦法的想要把「遍計所執性」否定掉。殊不知這個「遍計所執性」正是所有「道種智」的資糧,不可思議啊!
簡單的說,若沒有這個「遍計所執性」,將沒有一個人可以「轉識成智」的成佛,因為……(略過)
所以,這個「識」,妙哉!這個「轉」,妙哉!妙哉!這個「智」,妙哉!
以妙哉故,我們可以直接說:那個「遍計所執性」,妙哉!那個「無明」,妙哉! 而這個「妙哉」…豈是把「無明」推給「一念不覺」的人…所能了知哉?
Snmr Miri
三自性,明明就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但是,偏偏就有人就只取「圓成實性」,然後一直想要把「遍計所執性」和「依他起性」打入「生滅法」,真是沒事找事,自找麻煩才這樣!
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的這個「性」從來就是依「體」而本自具有,怎麼會是生滅法呢?
Snmr Miri
遍計所執「相」、依他起「相」…的這個「相」才是生滅法,但是…真的有太多人「性」「相」不分,以致於錯解了「遍計所執性」和「依他起性」……
據我所知,正覺同修會的什麼今鑑就有這樣的嫌疑,然後,整部書的論點就一塌糊塗了!不好意思,以我的思路,真的無法去看懂那一本鉅著……
Snmr Miri
其實,那些「三自性」的理路,若用「法界論之體性用相」的邏輯來看,真的可以一清二楚,一點也不含糊!
也就是說,「法界論」裡面的「依他起用」的這個「用」,絕對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楚的去了解經論裡面所說的「依他起」之義,而不會迷糊的把「依他起」錯解為「依他起性」!
要知道,「依他起」和「依他起性」,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內容,一個是指「相應的用」,一個是指「本具的性」,這兩者的語義…真的是相差十萬八千里,我們焉可不知?
Snmr Miri
以「體→性→用→相」故,當我們的「心」有能力「不依他起用」時,此時,所產生的「相」,我們或可稱之為「空相」。
唯,亦以「體→性→用→相」故,我們將可以從這個「空相」的地方…看到四種「相」。
1、以「不依他起用」故,這個「心體」就處在「無緣不起」的狀態之中,也就沒有生任何的變化,因此,我們可以說這個「空相」的「相」,其實就是「心體」本身。也就是說,在「不依他起用」的時候,我們是可以很「唯心」的看到自己這顆心的本來面目,而這也就是所謂的「眼見佛性」!
2、以「不依他起用」故,此「心」之遍計所執…將無所執處,因此,「遍計所執相」就成「空」,也就是說,我們這顆心已經可以完全的…清淨無染。而這就是老老實實的「空相」,或稱之為「清淨無染相」。
3、以「不依他起用」故,將不再有「識色相緣」的色身…生死於現象界中。這種「不依他起用」,我們可以稱之為「解脫」!也就是說,我們已經有能力,不會因自己的「妄識」而與「外境」產生互相糾纏的相應……(即此「互相糾纏的相應之「相」…已成空。或稱之為…成就了「解脫相」)
4、以「不依他起用」故,這個被心所依的「他」則會和「心」一樣的…回歸到「他」的本來面目。於是以「心物不相在」故,我們稱這個「不相在」為「空相」!但也因為「不相在」我們才更能「空然覺照」而如實的洞見一切「外境的清淨相」……
.
註:以「不依他起用」故,以「能所雙泯」故,我們將可以更進一步的看到這個「他」的「本來面目」有兩種:
一種是回歸四大。也就是能洞見「四大如來藏」。
一種是「他」依然依他的體性用相…生滅於現象界中。
於是,我們能如實洞見「外境之本來面目(體→性)」,亦可洞見「外境之一切法(用→相)」從來就是怎樣的「如如有」,也就是所謂的「法真如」……
Snmr Miri
總之,從「法界論」的角度來看,以「心物本有而心物相應」故,無論我們再怎樣的「能所雙泯」,絕對不會只看到「一切皆空」的「空相」而已!
· 回覆 · 分享 · 16小時